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留法勤工俭学与广州大革命相关旧址的创新活化

2025-01-03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始于1912年,并在五四运动后达到高潮。这期间,留法俭学会、留法勤工俭学会等一批机构将大批的中国青年送往法国勤工俭学。他们在法国期间,积极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很多人开始树立共产主义信仰,加入党组织。其中,不少人回国后来到广州参加大革命,为推进国共合作和革命事业贡献了力量。这也串联起留法勤工俭学运动与广州大革命相关旧址,为我们今天重新审视和多维理解广州红色文化资源,创新活化相关旧址提供了新视角。要更好地挖掘和用好这座历史宝矿,我们可以从基础到高阶,夯实资源基础、创设研学路线和打造精神品牌。
  一是夯实资源基础。革命旧址是我们保护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核心对象,也是开展宣传教育的现实基础。革命旧址资源的保护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其可利用程度和红色文化宣传教育的质量与效果。结合留法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相关旧址的情况,应根据“科学规划、分类管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的原则开展保护利用工作。
  要盘活用作他途的革命旧址。如广州劳动学院旧址、广东妇女解放协会旧址等历史、位置和建筑信息都明确的旧址,但目前用于办公、商业或居住的,要探索新路径新方法。对于有条件的,可以通过回收利用的方式,积极推进革命旧址的利用。对于尚不具备条件的,除加挂文保牌外,可考虑借用一定空间增设简单陈列,起到充分利用革命旧址,进行宣介的作用。
  要激活正在开发的革命旧址。如黄埔军校燕塘分校旧址、南石头监狱遗址等已发现确认,但尚未进行保护修缮,活化利用的革命旧址,要开展深入调研,评估其历史价值、现状条件及发展潜力,为制定针对性的保护利用方案提供依据。明确旧址的功能定位、空间布局及实施步骤。注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打造具有特色的文化地标。
  要确认信息尚不明确的革命旧址。可以考虑设立专项研究任务,加强历史文献的深度挖掘与分析,或进行相关历史人物后代的口述历史、家族记忆的收集与整理,并通过对比分析、交叉验证,筛选、整合有效信息,进而寻找可能存在的革命旧址线索,为后续的旧址保护、复原及教育提供坚实依据。
  二要创设研学路线。留法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相关旧址符合《革命旧址展示导则(2023)》所提出的“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等革命旧址密集分布区域,可对时代相近、主题一致、价值相关或反映同一人物、机构、历史事件的成组/群革命旧址实施整体陈列展示”的要求,以及“对革命历史意义重大、价值内涵丰富、遗存数量多、分布范围广的线性革命旧址,或跨区域、反映同一历史主题的系列革命旧址,应强化整体展示阐释体系的研究与建构,形成相互呼应、系统展示的格局,打造主题游径,开展主题巡展,提升联动效应”。这些革命旧址集中连片的特点,为创设主题研学路线提供了条件,能够产生显著的联动效应,进而实现进阶的教育效果。创设路线时,必须深刻关注并回归到历史、人物及旧址本身的内涵与意义。
  首先,要回归历史事件本身。在创设研学路线时,首要任务是深入挖掘并准确呈现历史事件的真实面貌。通过史料解读、文献梳理和理论研究等方式,把握留法勤工俭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的前因后果。在设计研学路线时能够为受众提供丰富的材料,引导他们回到历史事件的发生现场,感受其时代环境、发展脉络及历史意义。
  其次,要聚焦历史人物本身。留法勤工俭学生是这一语境下革命旧址产生的主体要素。作为大革命队伍的重要一部分,留法勤工俭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历史的向前发展。这些革命旧址也因重要历史人物而串联,重大事件也在历史人物的推动下发生和关联。人与物的互动关系赋予了革命旧址新的价值与意义。可见,历史人物是革命历史的生动载体,也是理解留法勤工俭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这一主题的钥匙,更是研学达到理想效果的关键。所以,在创设研学路线中,应着重介绍重要历史人物事迹。
  最后,要回到历史旧址本身。历史旧址是革命历史的物质遗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与文化价值。研学路线的设计要引导受众深入探访旧址现场,观察建筑风貌、体验文化氛围、解读历史印记,从而更加直观地感受革命历史的厚重与深远。同时,路线要合理呈现留法勤工俭学生归国来粤的轨迹。
  三要打造精神品牌。留法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的相关旧址有着天然的优势禀赋。这些革命旧址既有明确的史实材料,又有保存较好的实物见证;既有重要的历史人物参与,又产生了重大的历史推动影响,其珍稀性、价值性不言而喻。要在保护利用与宣传教育工作上更进一步,需要扼住革命旧址精神本质这一关键要素,推动内涵式发展。
  首先,要深入挖掘革命旧址的精神内涵。“革命旧址保护和利用,应当以全面深入的研究为基础”。只有由表及里学懂弄通革命旧址的本质意蕴,才能为保护利用与宣传教育提供更为深厚的土壤滋养。为此,必须加大研究力度,紧扣留法勤工俭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的线索,系统梳理相关人物之间、人物与旧址之间、由人物联动起来的旧址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物与旧址的相关史实信息。
  其次,要提炼加工革命旧址的精神元素。对所获史实资料进行深度挖掘和提炼,加工得到能够简要概括和表达革命旧址精神内涵的核心要素。如根据已掌握的材料分析,留法勤工俭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的精神元素可以总结为“爱国之心、报国之心、忠诚之心”的精神符号。“爱国之心”诠释了“留法勤工俭学”的动因。正是因为心怀家国,留法勤工俭学生才不不远万里,为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而跋山涉水到异国他乡求学求方法。“忠诚之心”反映了“归国来粤”的情感。因革命的需要或组织的派遣,留法勤工俭学生学成后义无反顾地回到祖国,来到大革命的中心地广州施展拳脚,忠于自己的国家、忠于自己的理想。“报国之心”表达了“参与大革命”的行动。留法勤工俭学生归国来粤后投身革命洪流,把自己的思想智慧和实际行动转化为推动革命发展的不竭动力。由此形成具有概括性、独特性和辨识度的精神文化符号。
  最后,要宣传推广革命旧址的精神符号。打造精神文化符号后,需要加强宣传和推广工作。这包括通过媒体宣传、文化活动、教育普及等多种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所打造的精神文化符号。推动精神文化符号有机融入“英雄花开英雄城”等广州传承弘扬红色文化活动。借助简明概括的精神文化符号实现更为全面广泛的传播,以解决革命旧址的标识不突出、品牌不响亮的问题,提升留法学生归国来粤参与大革命相关旧址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作者系法国勤工俭学遗址与广州大革命遗址的关联及保护利用研究课题组。(本文系广州市文物保护专项资金补助文物保护科学研究课题“法国勤工俭学遗址与广州大革命遗址的关联及保护利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