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

2024-06-03 作者: 陈金平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持续深化“大思政课”视域下思政课教学创新,有利于增强思政教育实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本文提出“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创新,应从“注重引领—突出思政课教学职业特色、建强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链接社会—构建思政课教学实践场景”三个方面深入推进。
  关键词:大思政课;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
  作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主要基地,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发挥着塑造学生价值观、引导其树立正确世界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作用。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思政教育的内容及方法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学生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探索和实施教学创新成为提高思政教育效果和质量的迫切需要。
  “大思政课”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模式的改革,更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旨在通过更为广泛和深入的社会参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性和影响力。本文将从“大思政课”视域出发,探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价值意蕴与实践指向,以期为高职院校思政课程的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价值意蕴
  (一)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对于增强思政教育的实效具有重要意义。思政课作为培养学生政治意识、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重要途径,对其教学内容与方式进行革新,将不再是对抽象理论知识进行直接灌输,而是可以转变为一种生动、实际且具针对性的学习体验,这将显著提升课程的吸引力及教育效果,进而增强思政教育实效。
  (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可以极大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思政课不仅仅关注学生的政治教育,同时还注重引入多元化的教学内容和互动性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的成长[1]。这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培养其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从而使学生在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问题时,能够展现出更高的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在“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程教学革新是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回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进步,新的经济模式和文化现象不断出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通过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及方法,可更贴合当前的时代背景,有效解答新一代青年学生的疑惑和问题,例如在快速变化的社会中如何明确自己的定位,以及如何面对和处理社会问题。
  “大思政课”视域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的实践指向
  (一)注重引领,突出思政课教学职业特色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改革创新,必须注重职业理想引领,突出教学的职业特色,进而引导学生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这就要求教师针对不同专业设计教学内容,确保思政课与学生的专业学习深度融合。如面向石油化工类专业学生,可以将石油化工行业“高、严、细、实”的标准、行业发展动态、石化行业涌现的模范人物的事迹等融入思政课教学内容,从而增强课程的职业指向性和引领性,这将使思政课程变得更加生动具体,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热情,并将思政教育与学生的未来职业生涯紧密相连[2]。
  (二)建强队伍,提升思政课教师实践能力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实践中,建强教师队伍并提升思政课教师的实践能力是必然要求。首先,高职院校应定期组织思政课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培训内容应包括最新的教育理论、教学方法以及与时俱进的社会科学研究成果,更应涉及相关自然科学及技术领域的最新发展动态。通过这样的专业学习活动,教师能够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提升教学技能,确保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和前瞻性。其次,鼓励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研究,如课堂教学实验、学生反馈分析等,以此来优化教学策略和提高教学质量。此外,可建立校内外教师交流机制,以便使思政课教师有机会走访其他学校和社会机构,观摩和学习其他思政教育者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三)链接社会,构建思政课教学实践场景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创新,应将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紧密连接,积极构建一系列与思政课教学内容相融合的实践教学场景,以便让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深入体验和学习思政课教学的内容。为此,职业院校可安排学生参与实地考察、社会调研、社会服务等实践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投身于社区的环境保护、公益项目或社会调查,以便引导学生将课堂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现实问题的解决,促使其不断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3]。这种教学模式可以使学生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感知思政教育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结语
  思政课教学的每一次创新尝试,都不应仅仅停留在教育技术或教学方法的层面,更应深入到教育理念的革新之中。在此过程中,高职院校应成为这一变革的先行者、探索者、实践者,从而促使思政教育在激发学生潜能和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发挥最大的效能。只有这样,高职院校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培养出更多符合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进而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冯霞,刘进龙.“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维审视[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21(2):118-122. 
  [2]于祥成,陈梦妮.高校微思政:内涵、特征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5):87-95+2.
  [3]王学俭,石岩.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内涵、特点、难点及应对策略[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2):50-58.
  [作者系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专项课题“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向路研究”(GS[2023]GHBZX866)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