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1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关键路径”,是“培育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动力”。党的二十大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在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我国创新性提出生态产品总值GEP(Gross Ecosystem Product)的概念即“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地区的生态系统为人类福祉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的各种最终物质产品与服务,包括物质产品、调节服务和文化服务。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核心内涵是隐性生态产品价值显性化的过程。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县是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划单元,县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大约有1900个县域,县域数量大、类型多,高质量发展路径各不相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资源禀赋良好,往往是绿色贫困区,是“生态的高地、经济的洼地”,即绿水青山富足,金山银山不足。绿水青山是未来消费的主要趋势,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物质方面的消费,不再满足于有车有房,而是追求生态化消费,要求有绿水青山,要求生态旅游、要求在大自然中陶冶心性。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富足的县域本身就具有巨大资源价值化的潜在空间,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径进行。
整合自然资源,打通“资源变资产”通道
生态产品具有整体性,例如一棵树除了产生氧气之外,还有利于洁净水源,所以需要采取系统思维,整体考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采用推动县域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关键是做到权属清、数量明、易利用。摸清生态家底。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数据,开展基础信息调查,形成生态资源、产权和重点资源资产管控“三张清单”。清晰界定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明确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以及不同所有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的边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者职责,加快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县域生态资源家底一屏呈现。进行GEP核算。要实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能单纯考虑国内生产总值,要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目前我国多家单位均能进行GEP核算。要以生态资源富足县域为试点,探索建立适合县域的核算指标体系。浙江丽水建立了以山区26县为重点的GEP核算应用体系,贵州、福建、江西、山东等省的部分县域也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核算。集中收储运营。搭建生态资源运营管理平台(即“两山银行”),采取“分散化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模式,集中收储和规模整治生态资源,变零散资源为整体资源,变单一自然要素为整合资源要素,整合形成生态资源资产包。搭建资源开发运营管理平台,创新招商和经营开发形式,将资源转变成资产,促进农民增收、产业降本。
借助产权制度改革,打通“资产变资本”通道
推动自然资产变生态资本,实现资本可盈利、可持续。深化自然要素产权制度改革。借鉴耕地制度改革经验,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分置山、水、林、湖、草、沙等自然要素所有权、经营权、流转权、收益权等,在原有权能的基础上,将生态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权能分出来,在做好保护的同时,盘活闲置自然资源。例如,可将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农户,形成股份、个人、集体、合作社等多种河道承包形式,推动河道治理环境改善和经营增收的双赢局面。设立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清水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完善森林、草地、海洋、湿地等碳汇审核、备案、交易体系。促使农民变股民。实行农村农民住房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实行部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造,以货币为单位折户到人,按股分红,实现农民变股民。同时探索建立集体林场、茶园、农副产品仓单、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等抵押贷款产品,实现资产变资本,扩大农民收入来源,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基础上,获得财产性收入。
多渠道联合发力,打通“资本反哺资源”通道
推动资本反哺资源,关键是做到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多渠道形成合力。政府主导,构建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的法制体系。县域建立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为引领的“1+N”规划体系,1指的是条例,N指的是生态文明各个领域的地方法规。鼓励制定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的强制性披露制度。建立生态信用机制,企业或个人在环保上有重大违法失信行为,就可能贷不到款、拿不到地、拿不到政府补贴。以法律规范发展,以监管促进保护,厚植自然资源,增值自然资本。市场运作,推动生态资源提质增量。高标准投资县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污水排放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森林、草地补绿增绿工程等。有条件县域实行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新模式(EOD模式),实施生态保护治理、生态种养殖业、生态康养文旅等体系工程,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产业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完善绿色制度,推动绿色金融建设向纵深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绿色金融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县域需要在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创新颇具地方特色的绿色产品、绿色基金、绿色重大工程、绿色支付工程等,全力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产品体系,例如在传统贷的基础上,增加知识产权贷、新能源贷、碳汇质押贷、古树贷等。拓宽绿色金融融资模式,如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等模式。群众参与,形成保护生态资源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传播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大地披绿”向“心中播绿”延伸,形成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维护绿水青山的浓厚氛围。
(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项目“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山东县域高质量发展”阶段性成果)
这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重申“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县是我国历史上最稳定的行政区划单元,县域高质量发展是我国高质量发展中的重要一环。目前我国大约有1900个县域,县域数量大、类型多,高质量发展路径各不相同。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资源禀赋良好,往往是绿色贫困区,是“生态的高地、经济的洼地”,即绿水青山富足,金山银山不足。绿水青山是未来消费的主要趋势,生活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人们往往不再满足于传统意义上物质方面的消费,不再满足于有车有房,而是追求生态化消费,要求有绿水青山,要求生态旅游、要求在大自然中陶冶心性。绿水青山资源禀赋富足的县域本身就具有巨大资源价值化的潜在空间,能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产品价值可以沿着这样的路径进行。
整合自然资源,打通“资源变资产”通道
生态产品具有整体性,例如一棵树除了产生氧气之外,还有利于洁净水源,所以需要采取系统思维,整体考虑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采用推动县域生态资源变生态资产,关键是做到权属清、数量明、易利用。摸清生态家底。整合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林业等部门数据,开展基础信息调查,形成生态资源、产权和重点资源资产管控“三张清单”。清晰界定自然资源产权主体,明确全民所有与集体所有以及不同所有者、不同类型自然资源之间的边界,落实自然资源资产管理者职责,加快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搭建大数据平台,实现县域生态资源家底一屏呈现。进行GEP核算。要实行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不能单纯考虑国内生产总值,要将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2022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国家统计局发布《生态产品总值核算规范》,目前我国多家单位均能进行GEP核算。要以生态资源富足县域为试点,探索建立适合县域的核算指标体系。浙江丽水建立了以山区26县为重点的GEP核算应用体系,贵州、福建、江西、山东等省的部分县域也已经完成或正在进行核算。集中收储运营。搭建生态资源运营管理平台(即“两山银行”),采取“分散化输入、规模化整合、专业化经营、持续性变现”的模式,集中收储和规模整治生态资源,变零散资源为整体资源,变单一自然要素为整合资源要素,整合形成生态资源资产包。搭建资源开发运营管理平台,创新招商和经营开发形式,将资源转变成资产,促进农民增收、产业降本。
借助产权制度改革,打通“资产变资本”通道
推动自然资产变生态资本,实现资本可盈利、可持续。深化自然要素产权制度改革。借鉴耕地制度改革经验,全面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分置山、水、林、湖、草、沙等自然要素所有权、经营权、流转权、收益权等,在原有权能的基础上,将生态产品(良好生态环境)权能分出来,在做好保护的同时,盘活闲置自然资源。例如,可将河道管理权和经营权分段或分区域承包农户,形成股份、个人、集体、合作社等多种河道承包形式,推动河道治理环境改善和经营增收的双赢局面。设立绿化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清水增量责任指标交易,森林覆盖率等资源权益指标交易,完善森林、草地、海洋、湿地等碳汇审核、备案、交易体系。促使农民变股民。实行农村农民住房使用权抵押贷款制度,实行部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化改造,以货币为单位折户到人,按股分红,实现农民变股民。同时探索建立集体林场、茶园、农副产品仓单、农田水利工程产权等抵押贷款产品,实现资产变资本,扩大农民收入来源,在获得劳动收入的基础上,获得财产性收入。
多渠道联合发力,打通“资本反哺资源”通道
推动资本反哺资源,关键是做到政府、市场、企业、个人多渠道形成合力。政府主导,构建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的法制体系。县域建立以《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为引领的“1+N”规划体系,1指的是条例,N指的是生态文明各个领域的地方法规。鼓励制定县域《生态文明建设规范》。对领导干部实行自然资源资产和环境责任离任审计。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项目的强制性披露制度。建立生态信用机制,企业或个人在环保上有重大违法失信行为,就可能贷不到款、拿不到地、拿不到政府补贴。以法律规范发展,以监管促进保护,厚植自然资源,增值自然资本。市场运作,推动生态资源提质增量。高标准投资县域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污水排放工程,河道整治工程,森林、草地补绿增绿工程等。有条件县域实行生态环境导向开发新模式(EOD模式),实施生态保护治理、生态种养殖业、生态康养文旅等体系工程,协同推动生态保护、产业绿色发展与农民增收。完善绿色制度,推动绿色金融建设向纵深发展。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绿色金融是县域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县域需要在国家绿色金融发展战略的指导下,创新颇具地方特色的绿色产品、绿色基金、绿色重大工程、绿色支付工程等,全力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绿色产品体系,例如在传统贷的基础上,增加知识产权贷、新能源贷、碳汇质押贷、古树贷等。拓宽绿色金融融资模式,如产业基金、绿色债券等模式。群众参与,形成保护生态资源的社会氛围。广泛宣传传播生态环保知识,普及绿色发展理念,推动“大地披绿”向“心中播绿”延伸,形成人人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共同维护绿水青山的浓厚氛围。
(山东省委党校创新工程项目“以生态产品价值实现促进山东县域高质量发展”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