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领导干部要讲政德,政德是整个社会道德建设的风向标。立政德就要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①,深刻阐释了实现政治生态风清气正的路径,为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指明了方向。
挖掘阐释传统政德思想的时代价值,增强各级干部使命担当,传承赓续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非常重视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早在三千多年前西周立国之初,政治家周公旦针对商王朝的统治者失德丧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两条治国理念,“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敬德”“明德”就是给当时的贵族和官员提出的要求。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把道德置于为政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孟子发展了“为政以德”的思想,提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认为统治者以仁心行仁政,就必然能实现国泰民安。在这些政德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执政理念,如王道仁政、民本思想、德主刑辅、德化教民、任人唯贤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政德建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德行高低始终是人们观察评判干部的直观印象。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焦裕禄“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兰考大地;谷文昌苦战十余载终将荒岛变成绿洲,百姓自发“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杨善洲、沈浩、廖俊波……这些人民公仆之德、共产党员之德,堪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最好呈现。
抓住“关键少数”,强化示范引领,驰而不息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②。一个地方社会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是从道德与作风两个层面对为政者提出具体要求:其一,为政者作风正派,一身正气,下属也会上行下效;其二,为政者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才有资格与底气对下属提出严格的要求。
自古以来,官德影响民德,“政风”引领民风。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领导干部身处重要岗位,内系家庭,外牵社会,修身立德,才能干好工作。山东传承了儒家文化的优秀基因,民风敦厚,崇尚道义,政风务实,干部忠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传统美德,山东要先行一步,加强政德政风建设,促进民德民风完善。
干部队伍政德建设能不能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抓,尤为重要。明大德,就是要“心中有党、对党忠诚”,让党放心;守公德,就是要“心底无私、天下为公”,让人民放心;严私德,就是要警惕“枕边风”,管好“身边人”,让家人放心。从“关键少数”做起,形成“头雁效应”,终将带动“最大多数”。
以政德促民德,以政风促民风,让政治生态清风常在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价值观的先进与否、道德建设的水平高低,是国之兴衰的关键因素。纵览“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的历史教训,古人告诫:“教化,国家之急务,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③。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建设道德高地,责无旁贷、使命光荣。
一要强化政德引领作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撰文阐释了政德的作用,强调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④。因此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自身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驰而不息强化政德修养,以政风促民风。二要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文化的力量在于“化”,在于融入人们生产生活,改变公民的精神气质和道德水平。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三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之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
如今我们正处在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节点,尤须良好的政治生态来保证中国号巨轮行进的航向。维护政治生态,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社会工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缕缕清风吹散“政治雾霾”,置身其中的每个党员干部,尤其要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慎独慎微慎初慎欲,坚持做到“为政以德”,不断引领社会风气,唯有如此,政治生态才能不断改善。
①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在重庆代表团座谈时的讲话。
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经济日报》2013年11月29日,第1版。
③《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经济日报》2013年11月29日,第1版。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
挖掘阐释传统政德思想的时代价值,增强各级干部使命担当,传承赓续传统文化的优良基因
人无德不立,官无德不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历来非常重视对官员的道德要求。早在三千多年前西周立国之初,政治家周公旦针对商王朝的统治者失德丧国的惨痛教训,提出了两条治国理念,“敬德保民”和“明德慎罚”。“敬德”“明德”就是给当时的贵族和官员提出的要求。儒家创始人孔子继承了周公的思想,提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把道德置于为政首要和核心的位置。孟子发展了“为政以德”的思想,提出“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认为统治者以仁心行仁政,就必然能实现国泰民安。在这些政德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传统社会出现一些优秀的执政理念,如王道仁政、民本思想、德主刑辅、德化教民、任人唯贤等,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共产党人历来重视政德建设,“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始终是我们党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标准,德行高低始终是人们观察评判干部的直观印象。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焦裕禄“一辆自行车和一双铁脚板”走遍兰考大地;谷文昌苦战十余载终将荒岛变成绿洲,百姓自发“先祭谷公,再祭祖宗”。杨善洲、沈浩、廖俊波……这些人民公仆之德、共产党员之德,堪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的最好呈现。
抓住“关键少数”,强化示范引领,驰而不息加强干部队伍政德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抓住“关键少数”,形成“头雁效应”②。一个地方社会风气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干部能否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孔子提出:“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这是从道德与作风两个层面对为政者提出具体要求:其一,为政者作风正派,一身正气,下属也会上行下效;其二,为政者从我做起,以身作则,才有资格与底气对下属提出严格的要求。
自古以来,官德影响民德,“政风”引领民风。领导干部的政德修养,具有示范和导向作用,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成效。领导干部身处重要岗位,内系家庭,外牵社会,修身立德,才能干好工作。山东传承了儒家文化的优秀基因,民风敦厚,崇尚道义,政风务实,干部忠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践行传统美德,山东要先行一步,加强政德政风建设,促进民德民风完善。
干部队伍政德建设能不能落到实处,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带头抓,尤为重要。明大德,就是要“心中有党、对党忠诚”,让党放心;守公德,就是要“心底无私、天下为公”,让人民放心;严私德,就是要警惕“枕边风”,管好“身边人”,让家人放心。从“关键少数”做起,形成“头雁效应”,终将带动“最大多数”。
以政德促民德,以政风促民风,让政治生态清风常在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文化价值观的先进与否、道德建设的水平高低,是国之兴衰的关键因素。纵览“天下分崩,人怀苟且。纲纪既衰,儒道尤甚”的历史教训,古人告诫:“教化,国家之急务,而俗吏慢之;风俗,天下之大事,而庸君忽之。夫惟明智君子,深识长虑,然后知其为益之大而收功之远。”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时指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③。山东具有得天独厚的人文资源优势,建设道德高地,责无旁贷、使命光荣。
一要强化政德引领作用。2006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就撰文阐释了政德的作用,强调要不断加强党员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修养和党性修养④。因此执政者要以德施政、善待民众,以自身道德行为去教育和感化百姓。这就要求广大党员干部要驰而不息强化政德修养,以政风促民风。二要加强全社会道德建设。文化的力量在于“化”,在于融入人们生产生活,改变公民的精神气质和道德水平。要激发人们形成善良的道德意愿、道德情感,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共同建设美好精神家园。三要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之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自觉行动,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
如今我们正处在距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近的历史节点,尤须良好的政治生态来保证中国号巨轮行进的航向。维护政治生态,既是一项政治任务,也是一项社会工程。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让缕缕清风吹散“政治雾霾”,置身其中的每个党员干部,尤其要自觉约束自身行为,慎独慎微慎初慎欲,坚持做到“为政以德”,不断引领社会风气,唯有如此,政治生态才能不断改善。
①2018年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全国两会,在重庆代表团座谈时的讲话。
②《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经济日报》2013年11月29日,第1版。
③《认真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 汇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强大正能量》,《经济日报》2013年11月29日,第1版。
④习近平:《之江新语》,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17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