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让生鲜电商保持“高光时刻”,还需要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以新技术、新观念重构上下游产业链条
◆导报记者 戚晨 济南报道
近日,国内首家生鲜电商“易果生鲜”黯然退场。天眼查数据显示,易果生鲜、云象供应链和安鲜达已自愿破产重组。
疫情期间,各大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明显增长,2020年下半年随着疫情的缓解,不少消费者又重回菜市场、超市买菜,生鲜电商如何维持“保鲜期”?在农贸市场、社区团购的多方竞争下,如何形成持久核心竞争力?
线上消费不明朗
“番茄4个3.5元,油菜才0.99元一斤……”15日一早,济南市民刘世祖照例打开手机浏览“每日生鲜”APP中的蔬菜和水果,这一习惯从今年疫情期间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疫情期间不敢去公共菜市场和超市,就选择从生鲜电商平台购买日常蔬菜和水果,也会选择社区送菜,基本上取代了外出采购的习惯。”刘世祖表示,进入夏季疫情好转后,他和老伴也重新回到菜市场采购,但是还会保持浏览生鲜电商菜品价格的习惯,有时候看到便宜的也会批量购买。
消费者养成在网上购买生鲜产品的习惯的同时,各大商家争取消费者的竞争也日益激烈。15日,在济南市市中区国华广场9月份刚刚营业的家家悦超市中,前来购物的市民赵先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虽然线上选购方便,但有些菜品选不到,甚至还要规定数量,有的商品还要次日达,上了年纪还是会选择周围的农贸市场或者商超,菜市场中的烟火气是电商无法取代的。”
“生鲜电商在疫情期间被推上风口,但竞争压力并未缩小。从整个电商消费用户的体量来看,生鲜电商们订单量的暴增未必意味着用户量的暴增。”“云农1986”生鲜平台前合伙人宋杰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之下,人们对线上业务的需求被放大,但有多少因疫情而选择线上买菜的消费者会长期留存在平台上,尚无明确答案。
大数据匹配供应链
“生鲜行业具有毛利低、损耗高、供应链复杂等特点。一方面,生鲜产品种类繁多,在种植、收货、存储等方面差异较大,如果所有品类都选择源头直采,冷链物流成本极高,很多前期投资数目较大的生鲜电商创业公司,都没能‘熬过去’。”北京好再来食品有限公司华北区负责人肖刚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后疫情时代,供应链建设正在成为生鲜电商们发起竞争的下一个战场。
在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看来,生鲜电商其实在疫情期间更加暴露了行业短板,加速了行业洗牌。疫情期间,除了每日优鲜等头部品牌表现活跃外,鲜有新生品牌亮相,部分供应侧能力较弱的“玩家”难以应对疫情挑战。
“其实我们在做‘云农’生鲜平台的过程中就考虑过两条路线:一条是在移动端做APP和小程序,消费者可以直接网上下单买菜;另外一条路线是走社区配送菜,二者互为补充。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宋杰表示,传统生鲜行业每增加一个环节损耗增加5%、成本增加10%,尤其是社区配送更是需要人工,而人工费用最贵,这与一开始利用数字化“省钱”的初心“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6万家生鲜电商相关企业,广东省以3800余家排名第一,江苏、山东分列二三位。山东作为生鲜电商企业的“重地”,如何突围?
宋杰表示,通过创业中的逐步升级,他感觉利用“供应链+大数据”的方式将成为下一个风口,更将颠覆原有的行业模式。“就拿番茄为例,杭州消费者喜欢软番茄,上海消费者喜欢硬番茄,山东是出产番茄的重要产地,如何满足两地的需求?我们可以根据消费数据,反馈给农民和种植基地,并且专门为不同属地进行品类的匹配,这样进行优化和数字化的供应链才潜力巨大。”
期待真正成熟模式
“目前来看,无论是前置仓模式、配送模式还是站点模式都一直引发生鲜行业关注和质疑。毕竟供应链的建设需要时间,商业模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消费者、资本以及各方都在期待一个真正成熟的线上生鲜零售模式。”葳蕤资本创始人王贤良分析,未来中国生鲜电商的市场渗透率会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通过改变用户习惯、提高用户体验,也将进一步挖掘生鲜电商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2020年的疫情让生鲜电商行业再次站上创业、投资风口,但尴尬的是,目前整个生鲜电商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即便是头部企业出现数据足够漂亮的个例,也难以在整体上实现盈利。”王贤良认为,生鲜赛道是一条很长的赛道,当下社区、线上等生鲜行业的确出现了一些新业态、新模式,但这种创新并未从根本上带来现有生鲜市场生态的变革,暴露出的问题就有客户群体非高值客户、流失率较高,而客户的留存率低只能依靠继续走低价竞争的路线,就陷入盈利难的怪圈。
肖刚表示,要想让生鲜电商保持“高光时刻”,还需要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以新技术、新观念重构上下游产业链条,不断开拓新场景、新模式,在数字化改善同时不要忘记“服务消费者”的初心。
◆导报记者 戚晨 济南报道
近日,国内首家生鲜电商“易果生鲜”黯然退场。天眼查数据显示,易果生鲜、云象供应链和安鲜达已自愿破产重组。
疫情期间,各大生鲜电商平台订单量明显增长,2020年下半年随着疫情的缓解,不少消费者又重回菜市场、超市买菜,生鲜电商如何维持“保鲜期”?在农贸市场、社区团购的多方竞争下,如何形成持久核心竞争力?
线上消费不明朗
“番茄4个3.5元,油菜才0.99元一斤……”15日一早,济南市民刘世祖照例打开手机浏览“每日生鲜”APP中的蔬菜和水果,这一习惯从今年疫情期间一直保持到了现在。“疫情期间不敢去公共菜市场和超市,就选择从生鲜电商平台购买日常蔬菜和水果,也会选择社区送菜,基本上取代了外出采购的习惯。”刘世祖表示,进入夏季疫情好转后,他和老伴也重新回到菜市场采购,但是还会保持浏览生鲜电商菜品价格的习惯,有时候看到便宜的也会批量购买。
消费者养成在网上购买生鲜产品的习惯的同时,各大商家争取消费者的竞争也日益激烈。15日,在济南市市中区国华广场9月份刚刚营业的家家悦超市中,前来购物的市民赵先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虽然线上选购方便,但有些菜品选不到,甚至还要规定数量,有的商品还要次日达,上了年纪还是会选择周围的农贸市场或者商超,菜市场中的烟火气是电商无法取代的。”
“生鲜电商在疫情期间被推上风口,但竞争压力并未缩小。从整个电商消费用户的体量来看,生鲜电商们订单量的暴增未必意味着用户量的暴增。”“云农1986”生鲜平台前合伙人宋杰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疫情之下,人们对线上业务的需求被放大,但有多少因疫情而选择线上买菜的消费者会长期留存在平台上,尚无明确答案。
大数据匹配供应链
“生鲜行业具有毛利低、损耗高、供应链复杂等特点。一方面,生鲜产品种类繁多,在种植、收货、存储等方面差异较大,如果所有品类都选择源头直采,冷链物流成本极高,很多前期投资数目较大的生鲜电商创业公司,都没能‘熬过去’。”北京好再来食品有限公司华北区负责人肖刚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后疫情时代,供应链建设正在成为生鲜电商们发起竞争的下一个战场。
在中国品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朱丹蓬看来,生鲜电商其实在疫情期间更加暴露了行业短板,加速了行业洗牌。疫情期间,除了每日优鲜等头部品牌表现活跃外,鲜有新生品牌亮相,部分供应侧能力较弱的“玩家”难以应对疫情挑战。
“其实我们在做‘云农’生鲜平台的过程中就考虑过两条路线:一条是在移动端做APP和小程序,消费者可以直接网上下单买菜;另外一条路线是走社区配送菜,二者互为补充。但在实际操作中,难度很大。”宋杰表示,传统生鲜行业每增加一个环节损耗增加5%、成本增加10%,尤其是社区配送更是需要人工,而人工费用最贵,这与一开始利用数字化“省钱”的初心“背道而驰”。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1.6万家生鲜电商相关企业,广东省以3800余家排名第一,江苏、山东分列二三位。山东作为生鲜电商企业的“重地”,如何突围?
宋杰表示,通过创业中的逐步升级,他感觉利用“供应链+大数据”的方式将成为下一个风口,更将颠覆原有的行业模式。“就拿番茄为例,杭州消费者喜欢软番茄,上海消费者喜欢硬番茄,山东是出产番茄的重要产地,如何满足两地的需求?我们可以根据消费数据,反馈给农民和种植基地,并且专门为不同属地进行品类的匹配,这样进行优化和数字化的供应链才潜力巨大。”
期待真正成熟模式
“目前来看,无论是前置仓模式、配送模式还是站点模式都一直引发生鲜行业关注和质疑。毕竟供应链的建设需要时间,商业模式也需要进一步优化,消费者、资本以及各方都在期待一个真正成熟的线上生鲜零售模式。”葳蕤资本创始人王贤良分析,未来中国生鲜电商的市场渗透率会有一个逐步提升的过程,有很大的市场空间。通过改变用户习惯、提高用户体验,也将进一步挖掘生鲜电商巨大的优势和潜力。
“2020年的疫情让生鲜电商行业再次站上创业、投资风口,但尴尬的是,目前整个生鲜电商行业尚未形成成熟的盈利模式,即便是头部企业出现数据足够漂亮的个例,也难以在整体上实现盈利。”王贤良认为,生鲜赛道是一条很长的赛道,当下社区、线上等生鲜行业的确出现了一些新业态、新模式,但这种创新并未从根本上带来现有生鲜市场生态的变革,暴露出的问题就有客户群体非高值客户、流失率较高,而客户的留存率低只能依靠继续走低价竞争的路线,就陷入盈利难的怪圈。
肖刚表示,要想让生鲜电商保持“高光时刻”,还需要平台利用互联网思维,以新技术、新观念重构上下游产业链条,不断开拓新场景、新模式,在数字化改善同时不要忘记“服务消费者”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