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观察

让人才需求和供给“无缝”对接

企业把项目“搬”进了学校

2020-07-20 作者: 戚晨 来源: 经济导报
  通过平台和实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什么  戚晨 摄
  经过至少一年的锻炼,学生毕业就可以就业,不仅能继续从事相关职业,还能到社会上其他企业就业或者自己创业
  ◆导报记者 戚晨 济南报道       

  从“六稳”到“六保”,就业都放在首位。面对2020年“最难就业季”以及供需双降的困境,企业如何接受“下半场”的考验?
  连日来,经济导报记者探访和调研多家企业、院校、人才在线平台以及应聘者发现,在校企合作、转型数字经济等新方向中,山东企业和院校为吸引和输送人才,放出了不少“大招”。
企业犹豫中求“才”
  一方面渴望人才,一方面又不敢放手招聘,企业在今年的用人招聘上颇有些犹豫。
  “我们较往年招聘人数大幅下降,业务与去年相比没有太大变化,但就是不敢招人。”从事翻译本土化业务、服务世界五百强多家企业的济南译软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总经理毛雪菲,18日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谈起了今年企业用人招聘的局面,“我们的业务主要是针对国外客户,国际局势的变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业务,和诸多外贸企业一样,我们更多把精力用在了业务开拓和客户维系。”
  齐鲁人才网创始人吴强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也表示,中国的企业在2020年经历了“W”型的用人过程,形势颇有些复杂。“1月、2月疫情来袭,企业招聘降档,3月份复工复产给予企业信心,招聘用人需求激增。但5月经济形势仍具有不确定性,尤其是外贸企业、餐饮、旅游等行业复苏趋缓,很多企业又再次调低了招聘需求;到了6月、7月毕业季来临,尤其是资本市场刺激、国家政策频出,企业又重振旗鼓,打开了招聘用人的大门。”吴强认为,中小微企业对吸纳就业和提升经济活力有着不可替代的价值,但2020年已经过半,下半年对于小微企业来讲,仍旧面临着人才需求和供给双降的困境。
  “其实我们非常渴望优秀的人才,但现实是我们不愿意招聘应届毕业生,尤其是对于我们这样一个小众行业来讲,来一个应届毕业生至少要拿出4000元的费用,但最终很多学生可能因为翻译的枯燥而选择转行或者离职。”毛雪菲感慨。
校企联合创新 
  由于疫情的冲击,许多行业格局被打破,企业也随之调整了战略布局,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也在悄然变化,而校企联合成为不少企业培育人才的新抓手。
  “我们准备模拟韩都衣舍最早的‘小组制’模式,让学院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长进行组团。每个团队配备主播、导演、摄影、剪辑4个人,就可以完成短视频拍摄或者做直播。”山东星探传媒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焱说,从5月起,他们就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洽谈校企合作,以培养主播和网红的模式,提供实践平台。
  按照赵焱理想的实训模式,经过组队后的4人制小组会不断拍视频、做内容,也可以尝试带货,作为专业的MCN机构,工会会给优秀的小组和主播进行流量扶持,经过至少一年的锻炼,学生毕业就可以就业,不仅可以继续相关职业,还可以到社会上其他企业就业或者自己创业。
  “现在很多企业都在搭建校企合作的模式,作为人才储备。但校企合作不是企业迎合学校,也不是学校指导学生做什么,而是通过平台和实训让学生能够认识到企业和社会真正需要什么。”赵焱表示,目前校企合作要做的就是把项目直接“搬”到学校。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文化传播学院院长刘绍芹也很认可这样的培养模式,她介绍,受到疫情影响,全校就业工作承受巨大压力,但得益于学校长期在产教融合、校企融合方面的创新创业教育,尤其是对今年337位毕业生进行“一对一”帮扶,帮助企业对接毕业生。“作为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在培养体系上狠下功夫,目前我们的微专业采用‘案例+项目’的教学模式,学生完成课程的同时实际相当于完成了一个市场化项目。”刘绍芹表示,作为教育者,他们必须放下身段,服务好企业和学生,而产教融合培养体系也会让就业变得不再是问题。
激活新动能  
  目前,不少企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数字化基础上的智能经济正成为稳就业、促就业的新引擎。14日,国家发改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支持新业态新模式健康发展激活消费市场带动扩大就业的意见》,将重点培育15个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方兴未艾的在线教育、互联网医疗、直播经济等均涵盖其中。
  “我们作为MCN机构,在疫情期间能够保证业务继续上升,随着疫情后经济不断回暖,我们招聘的步伐也加快了。”赵焱给出了一个数据,从2019年7月开始公司做直播业务招聘和签约主播,复工后主播人数在110人,而仅仅十多天时间,主播签约人数就达到200余人,确实拓展了用人空间。
  吴强介绍,齐鲁人才网从大年初五开始到现在,累计开展了50多场云招聘,利用线上优势,同时线下积极对接山东省人社厅、各市人社局等政府机构,合作效果非常好,其中济宁和东营专场吸引了近千家企业参与,更吸引了近万人应聘或咨询。
  “对于扩大就业,《意见》首次提出‘新个体经济’的概念,要求积极培育新个体,支持自主就业。这一创新概念的提出,意味着在数字化大潮中,就业模式正在从传统的‘公司+雇员’向‘平台+个人’转变,可为劳动者提供多元化创富机会,一批有创意、有能力的‘新个体工商户’将快速成长。”中国新经济发展研究院金融学院副院长何英盛认为,数字经济放大招促消费,保就业突出一个“新”字,企业业态创新、模式创新的同时,用人机制和招聘机制也在不断创新。
  何英盛表示,数字化推动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重新组合,在为中小企业创造大量新的就业机会的同时,也对就业模式、管理方式与培训机制产生影响。山东企业积极利用数字经济,突破了就业需求和供给之间的空间限制,培育了新业态,创造了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