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生态东营

先进机械让利津农民“种地一身轻”

2020-06-29 作者: 李志海 来源: 经济导报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农忙时节也不再耽误挣“工资”
  ◆记 者 李志海     
 通讯员 任万帅 王新磊   

  6月22日,利津县盐窝镇王洼村农田里,拖拉机、植保无人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等农用机械轮番上阵,种田“老把式”李学增站在地头上乐呵呵地看着眼前的场景,在感叹科技力量强大的同时,也暗喜于自己的“决定”。
  李学增今年65岁,在庄稼地里刨了一辈子食,与老伴儿种着30亩地。“你看一架无人机喷洒一亩地的农药只需要两三分钟的时间,搁在以前,得需要一个多小时。尤其是到了收棉花的时节,我和老伴儿两个人忙活不过来,还得雇人,前后得收上一个多月的时间,现在用上了大型采棉机,一小时就能收20亩地,太方便了。”李学增告诉记者,30亩地忙活上一年也就能落1万多块钱,还得搭上免费的“工夫”,于是,他把30亩地全部交给了利津县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打理。
  春喜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联合收割机、植保无人机等各类农用机械80多台套,与村民实行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分红、土地托管、订单作业等多种土地管理形式,为农田提供耕、播、收、植保等一条龙作业服务,目前共管理农田近5万亩。
  地还是原来的地,换一下经营模式效益为何好那么多?合作社理事长王春儒向记者解释:“随着村庄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的日益凸显,谁来种地,怎么种好地成为农业发展的新挑战,我们合作社以先进的技术为引领,积极推进土地托管,变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式农业生产为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生产,为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交出土地的李学增现在有了新身份,成了合作社的管理人员。“不用再操心自己那‘一亩三分地’了,现在就是对合作社的各台农机进行合理排班,安排好什么时间段应该在哪片地作业,一年能拿5万多块钱的工资,土地还能有1万多块钱的收益,比自己种地强!”说起现在的日子,李学增眉开眼笑。
  这种变化的背后,是机械作业效率的大幅提高。目前,全县共保有各类大型农业机械约6200余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7%。
  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外出打工的青壮年劳动力在农忙时节也不再耽误挣“工资”。利津县积极鼓励土地流转、生产托管、订单作业等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机服务主体提高机具配套比,开展农机跨区作业,提高机具利用效率,目前,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25.82万亩。同时,该县不断完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小农户利益联结机制,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让小农户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