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管理

从企业家到“农场主”

刘世远:南方水果北方种

2019-04-29 作者: 杨学萍 来源: 经济导报
  刘世远手拿山庄种植的长达10厘米的桑葚  杨学萍 摄
  ●创客档案
创客姓名:刘世远
创业公司及职务:
昌乐县归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总经理
创业领域:绿色、生态农业
  ◆导报记者 杨学萍 昌乐报道   

  “白雪公主”98元/斤、“桃熏”58元/斤……位于山东昌乐县城南部方山脚下的“归源山庄”采摘大棚外,标注着每种草莓的售价。相比市场上十几二十元的价格,这里的草莓算得上“天价”了。
  “价格这么高,来采摘的人多吗?”经济导报记者问。“供不应求。”“庄主”刘世远说,许多游客慕名前来采摘,“今天(4月20日)就来了一个100多人的旅游团。”
  除了品种珍贵的草莓,归源山庄里面还种植了荔枝、杨梅、火龙果等南方水果。从3年前包下这片500亩的荒山,刘世远在这里苦心耕耘,其付出的心血和成本,远超外人想象。40岁从单位“下岗”,创办企业、大搞农业、建幼儿园……刘世远的经历更是颇有“传奇”色彩。
40岁下海创业
  40岁之前,刘世远跟普通百姓没有区别,求学、就业,每天按部就班。变化发生在1998年,这一年,刘世远“下岗”了。这个时候,他筹措资金,卖起了钢材,几年下来积累了一点资金。
  2001年开始,当地的塑料产业(生产、加工塑料制品)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订单主要来自国外。刘世远听说做这一行“飞不高也跌不重,踏踏实实做,能赚点钱”,加之钢材生意也不那么好做,遂决心“转型”。
  此时的他既没有足够的资金,更没有进出口资质。刘世远找到时任当地税务局涉外分局局长的韩勇,跟对方说了自己的想法。韩勇说:“我带你去看看吧。”俩人走访了当地3家规模比较大的塑料企业。参观结束以后韩勇问刘世远,感觉怎么样?“什么也没看懂。”作为门外汉,刘世远老实地答道。
  虽然两眼一抹黑,但也没阻止刘世远进入这一行业。他购买了几台简单的设备,招了十几个工人,开始从一些塑料生产企业拿一部分业务,赚点加工费。做了一段时间,刘世远渐渐熟悉了这一行的“门道”。2002年,刘世远成立潍坊远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刘世远的企业已经在当地塑料生产行业位居前列。“目前每年的出口量在8000吨左右。”
  企业发展趋于稳定以后,刘世远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另一个“老大难”项目上。
归源山庄的绿色探索
  “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已经让土地伤痕累累、板结严重。”刘世远说,要想改变这一现状,就得走高效农业的路子。抱着这个想法,2016年,他包下了位于昌乐县城南方山脚下的一片荒山,并起了一个颇有深意的名字:归源山庄。
  现在的山庄看上去很美,远处的山上植被茂密,田地里种植了猕猴桃、从南方引进的新品石榴等,大棚里种植了很多北方人吃过但是没有实地采摘过的南方水果。由于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多年不见的小动物们,又重新出现在了农田里。
  2017年,已经60岁的刘世远在这片荒山上“蹲守”了整整一年。“刚来的时候,漫山遍野全是荒草、砂砾。”刘世远只好“填土造田”:花钱从外地买来土,把深沟填平、砂砾覆盖。“那一年真是挺辛苦的,当时这里连个坐的地方都没有,一天下来,腿都是麻的。”刘世远说。
  “目前山庄已经投入2000多万元了。”刘世远说,做农业比做工业难多了。打个比方,如果生产出来的塑料产品不合格,还可以把它回炉再加工,这样损失能小一点。农业就不一样了,一旦哪个环节做得不到位,所有的投入就会打水漂。
  钢结构大棚建成后,刘世远花14万元买了230棵红心猕猴桃苗,小心种下去,尽最大努力营造适合它们的生长环境,最终的成活率却是令人心碎的“0”。栽种失败后,刘世远找来专家指导,调整温度、湿度、土壤酸碱度……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猕猴桃的成活率终于有了保证,“第一批果苗,今年秋天应该可以采摘了”。
  为了实现有机种植,刘世远从山东农业大学请来专家,专门解决病虫害的问题。“以草莓为例,我们已经实现了立体栽培、告别农药化肥,客人采摘以后可以直接入口,非常安全。”刘世远说。
想在食品健康方面带个头
  刘世远的潍坊远华塑料制品有限公司位于昌乐城南工业园,镇上的一所小学和两所幼儿园都是他投资建设的,其中的一所幼儿园还由他运营。经济导报记者参观了这所投资1600余万元打造的省级示范幼儿园:宽敞明亮的教室,实木的游乐设施,先进的教学设备……经济导报记者以为这是一所高收费幼儿园,但刘世远说,这所幼儿园的招生对象就是附近村民、务工人员的子女,收费大家都能承担得起。“目前,幼儿园可以实现收支平衡,略有盈余。”刘世远说,孩子们吃的蔬菜和水果基本是山庄供应的,绿色无公害。
  目前已经建好的水果大棚能实现盈利吗?“不能。”刘世远说,现在仍然每年亏损100多万。“建设成本太高了,产量还非常有限。”农业短期内无法实现盈利,只能由工业盈余来补,未来山庄的发展还需要进一步的投入。对于这样一项费时费力的创业项目,刘世远表示,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了。“做幼儿园、做农业赚大钱是不可能的,我也没这样‘奢望’过。我已经63岁了,也没太多别的想法,就想干点实事。如果能在食品健康和教育方面给大家带个头,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刘世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