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联川生物冲刺北交所面临不少不确定性。 | 
			  ◆导报记者 石宪亮 济南报道 
10月10日,杭州联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川生物”)披露了对北交所第一轮问询的回复,其在北交所上市流程更进一步。
联川生物注册地址为杭州市钱塘区,实际控制人为郎秋蕾、周小川。该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基因科技领域,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型医院及生物医药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型基因检测的科研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
2022年至2024年,联川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2.35亿元、2.87亿元及3.6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275.67万元、5348.85万元及6005.67万元,毛利率分别为54.31%、51.74%、48.73%,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13.61%、11.70%、8.38%。
申报科创板失败后
改道北交所
公开资料显示,联川生物曾于2022年6月25日向上交所报送了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文件,但于2023年5月30日撤回了上市申请文件。
2025年5月9日,北交所受理了联川生物申请北交所IPO的申报材料。
联川生物在新的申报稿中,重点披露了五大特别风险,包括技术迭代风险,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行业监管政策及标准变化的风险,核心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较少、主要供应商Illumina被列入不可靠清单的风险等。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联川生物的主要供应商Illumina目前被我国商务部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年2月4日,商务部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2025〕4号公告,将美国PVH集团和因美纳公司(Illumina,Inc.)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年3月4日,商务部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2025〕6号公告,决定对Illumina采取“禁止其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的处理措施。
联川生物表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保有数台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仪,可正常采购Illumina测序试剂,测序产能可以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公司已布局华大智造的测序平台。但未来若Illumina试剂供应政策调整、价格上涨、产品断供,或因国际关系、贸易政策变化影响技术支持服务,可能会对其正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若其他供应商出现类似情形导致公司或国内其他测序服务商无法正常采购相关仪器和试剂,将会对其正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报告期内,联川生物的年度前五大客户都是大学及附属机构,包括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山东大学等。
报告期内,联川生物各年度前五大供应商包括上海仁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上药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等。其中,其向因美纳采购的商品为测序仪配套试剂。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联川生物申请科创板IPO时,拟募资规模为6.08亿元。而此次申报北交所IPO,其募资规模下滑50.66%至3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基因科技产品及服务平台扩产升级项目,0.5亿元用于分子诊断试剂研发项目,0.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这也从侧面说明,该公司在2022年申报科创板时,存在刻意夸大部分募投项目投资总额的现象,也说明了其投资规划的随意性。比如“基因科技产品及服务平台扩产升级项目”,2022年披露的总投资额为3.5亿元,但2025年披露的投资总额为2.04亿元。
北交所对公司技术先进性
供应商稳定性等进行问询
6月6日,北交所向联川生物发出首轮问询,共涉及三大类8个问题。10月10日,联川生物对首轮问询进行了回复。
联川生物在申报文件中表示,发行人的一款肺癌基因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发行人称该产品获批上市并实现商业化销售后,将成为公司发展新的驱动力。北交所要求联川生物结合现有产品投入产出、产品竞争格局、符合监管要求等情况,说明分子诊断试剂成为公司发展新驱动力相关表述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联川生物在回复中表示,公司“针对肝癌及胰腺癌开展基于组织及游离核酸的甲基化捕获产品”处于研发阶段,目前竞品数量为0个;“人类10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也处于研发阶段,目前竞品数量为3个。
对于联川生物的供应商稳定性问题,北交所也非常关注。申报稿显示,三年报告期内,联川生物前五大供应商年采购金额分别为6748.69万元、9459.28万元和11537.22万元,占比分别为68.68%、77.70%和73.78%。采购内容主要为试剂、易耗品、委外服务,其中因美娜测序试剂、10X试剂等原材料原产地在境外,且采购金额占比较高。北交所要求其结合主要试剂在中国境内的采购渠道、客户指定测序仪器或试剂情况等,说明对供应商是否存在重大依赖,如有要充分揭示相关风险。
联川生物在回复中表示,公司生产过程中主要环节使用的试剂非单一平台采购,其中境外品牌主要通过其境内子公司或境内代理商进行采购,境内品牌为直接向品牌方采购。随着境内品牌试剂性能稳步提升,后续发行人将逐步增加国产试剂的采购比例。公司通过引入华大智造测序平台及墨卓生物、华大C4及BDRhapsody的单细胞平台,减少了对Illumina和10XGenomics的单一依赖。同时,公司也将在申报稿中增加“测序试剂和单细胞上机标记试剂品牌较为集中的风险”。
联川生物申报材料显示,该公司2024年研发人员减少,但研发费用中直接投入增长;其各期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4.70%、13.48%、14.56%,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北交所要求其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人员数量变动的合理性。
对于募投项目,北交所要求联川生物解释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及产能消化能力。要求其结合现有实验技术是否适应拟采购设备、科研客户对因美纳产品的使用黏性,说明拟购置设备及安装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说明大额采购设备新增的折旧金额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并进行风险提示。
联川生物在回复中表示,本次募投项目大额采购设备金额为17361.77万元,设备增值税进项税税率为13%,进项税额为1997.37万元。按照机器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残值率5%的假设,公司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完成后,机器设备的增加将使得第二年新增折旧额预计为729.81万元,之后每年新增折旧金额预计为1459.62万元。
已不具备开展LDT业务
的技术基础和团队基础
此外,北交所还对联川生物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进行了问询。根据申请文件,该公司测序业务以高校和医院类客户科研服务为主,并拓展至临床基因检测领域,其美国子公司LCS在境外开展业务。北交所要求联川生物说明LCS开展业务的类型及情况,说明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从事涉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业务的情形及其合法合规性。
联川生物在回复中表示,除临床肿瘤检测及部分药物基因组检测等LDT业务外,发行人针对其他LDT业务并不具备开展该等LDT业务的完整技术储备,无法开展该等LDT业务;就临床肿瘤检测及部分药物基因组检测等LDT业务,发行人曾同时具备该等LDT业务实验阶段和生信阶段等全部技术储备,能够开展该LDT业务,并于报告期内曾少量开展肿瘤检测类技术服务,但自2022年7月起发行人已逐步关停该等业务,解散了该等业务的销售团队、分析团队及临床解读团队,停止了该等业务开展所需的分析软件、数据库的更新迭代,亦逐步不再参加实验室室间质评的评审,目前发行人已不具备开展该等LDT业务的技术基础和团队基础。
		
			
		
		
		
		
		
		
		
		
		
		
		10月10日,杭州联川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川生物”)披露了对北交所第一轮问询的回复,其在北交所上市流程更进一步。
联川生物注册地址为杭州市钱塘区,实际控制人为郎秋蕾、周小川。该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基因科技领域,主要为高校、科研机构、研究型医院及生物医药企业等企事业单位提供各类型基因检测的科研技术服务及解决方案。
2022年至2024年,联川生物营业收入分别为2.35亿元、2.87亿元及3.67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275.67万元、5348.85万元及6005.67万元,毛利率分别为54.31%、51.74%、48.73%,研发费用占比分别为13.61%、11.70%、8.38%。
申报科创板失败后
改道北交所
公开资料显示,联川生物曾于2022年6月25日向上交所报送了科创板首发上市申请文件,但于2023年5月30日撤回了上市申请文件。
2025年5月9日,北交所受理了联川生物申请北交所IPO的申报材料。
联川生物在新的申报稿中,重点披露了五大特别风险,包括技术迭代风险,新技术、新产品研发失败风险,市场竞争加剧的风险,行业监管政策及标准变化的风险,核心测序仪器和试剂供应商较少、主要供应商Illumina被列入不可靠清单的风险等。
值得重点关注的是,联川生物的主要供应商Illumina目前被我国商务部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年2月4日,商务部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2025〕4号公告,将美国PVH集团和因美纳公司(Illumina,Inc.)列入不可靠实体清单。2025年3月4日,商务部发布不可靠实体清单工作机制〔2025〕6号公告,决定对Illumina采取“禁止其向中国出口基因测序仪”的处理措施。
联川生物表示,截至本招股说明书签署日,公司保有数台Illumina高通量测序仪,可正常采购Illumina测序试剂,测序产能可以满足业务需求,同时,公司已布局华大智造的测序平台。但未来若Illumina试剂供应政策调整、价格上涨、产品断供,或因国际关系、贸易政策变化影响技术支持服务,可能会对其正常运营产生不利影响。同时,若其他供应商出现类似情形导致公司或国内其他测序服务商无法正常采购相关仪器和试剂,将会对其正常生产经营造成重大不利影响。
招股书申报稿显示,报告期内,联川生物的年度前五大客户都是大学及附属机构,包括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中科院、山东大学等。
报告期内,联川生物各年度前五大供应商包括上海仁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因美纳(中国)科学器材有限公司、上药国际供应链有限公司等。其中,其向因美纳采购的商品为测序仪配套试剂。
通过对比可以发现,联川生物申请科创板IPO时,拟募资规模为6.08亿元。而此次申报北交所IPO,其募资规模下滑50.66%至3亿元,其中2亿元用于基因科技产品及服务平台扩产升级项目,0.5亿元用于分子诊断试剂研发项目,0.5亿元用于补充流动资金。
这也从侧面说明,该公司在2022年申报科创板时,存在刻意夸大部分募投项目投资总额的现象,也说明了其投资规划的随意性。比如“基因科技产品及服务平台扩产升级项目”,2022年披露的总投资额为3.5亿元,但2025年披露的投资总额为2.04亿元。
北交所对公司技术先进性
供应商稳定性等进行问询
6月6日,北交所向联川生物发出首轮问询,共涉及三大类8个问题。10月10日,联川生物对首轮问询进行了回复。
联川生物在申报文件中表示,发行人的一款肺癌基因检测试剂盒已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发行人称该产品获批上市并实现商业化销售后,将成为公司发展新的驱动力。北交所要求联川生物结合现有产品投入产出、产品竞争格局、符合监管要求等情况,说明分子诊断试剂成为公司发展新驱动力相关表述的准确性及合理性。
联川生物在回复中表示,公司“针对肝癌及胰腺癌开展基于组织及游离核酸的甲基化捕获产品”处于研发阶段,目前竞品数量为0个;“人类10基因突变联合检测试剂盒(可逆末端终止测序法)”也处于研发阶段,目前竞品数量为3个。
对于联川生物的供应商稳定性问题,北交所也非常关注。申报稿显示,三年报告期内,联川生物前五大供应商年采购金额分别为6748.69万元、9459.28万元和11537.22万元,占比分别为68.68%、77.70%和73.78%。采购内容主要为试剂、易耗品、委外服务,其中因美娜测序试剂、10X试剂等原材料原产地在境外,且采购金额占比较高。北交所要求其结合主要试剂在中国境内的采购渠道、客户指定测序仪器或试剂情况等,说明对供应商是否存在重大依赖,如有要充分揭示相关风险。
联川生物在回复中表示,公司生产过程中主要环节使用的试剂非单一平台采购,其中境外品牌主要通过其境内子公司或境内代理商进行采购,境内品牌为直接向品牌方采购。随着境内品牌试剂性能稳步提升,后续发行人将逐步增加国产试剂的采购比例。公司通过引入华大智造测序平台及墨卓生物、华大C4及BDRhapsody的单细胞平台,减少了对Illumina和10XGenomics的单一依赖。同时,公司也将在申报稿中增加“测序试剂和单细胞上机标记试剂品牌较为集中的风险”。
联川生物申报材料显示,该公司2024年研发人员减少,但研发费用中直接投入增长;其各期销售费用率分别为14.70%、13.48%、14.56%,低于可比公司平均水平。北交所要求其说明产生上述现象的原因,并说明人员数量变动的合理性。
对于募投项目,北交所要求联川生物解释募投项目的合理性及产能消化能力。要求其结合现有实验技术是否适应拟采购设备、科研客户对因美纳产品的使用黏性,说明拟购置设备及安装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说明大额采购设备新增的折旧金额对经营业绩的影响,并进行风险提示。
联川生物在回复中表示,本次募投项目大额采购设备金额为17361.77万元,设备增值税进项税税率为13%,进项税额为1997.37万元。按照机器设备折旧年限为10年、残值率5%的假设,公司在募集资金投资项目完成后,机器设备的增加将使得第二年新增折旧额预计为729.81万元,之后每年新增折旧金额预计为1459.62万元。
已不具备开展LDT业务
的技术基础和团队基础
此外,北交所还对联川生物业务的合法合规性进行了问询。根据申请文件,该公司测序业务以高校和医院类客户科研服务为主,并拓展至临床基因检测领域,其美国子公司LCS在境外开展业务。北交所要求联川生物说明LCS开展业务的类型及情况,说明是否存在直接或间接从事涉实验室自建检测方法(LDT)业务的情形及其合法合规性。
联川生物在回复中表示,除临床肿瘤检测及部分药物基因组检测等LDT业务外,发行人针对其他LDT业务并不具备开展该等LDT业务的完整技术储备,无法开展该等LDT业务;就临床肿瘤检测及部分药物基因组检测等LDT业务,发行人曾同时具备该等LDT业务实验阶段和生信阶段等全部技术储备,能够开展该LDT业务,并于报告期内曾少量开展肿瘤检测类技术服务,但自2022年7月起发行人已逐步关停该等业务,解散了该等业务的销售团队、分析团队及临床解读团队,停止了该等业务开展所需的分析软件、数据库的更新迭代,亦逐步不再参加实验室室间质评的评审,目前发行人已不具备开展该等LDT业务的技术基础和团队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