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旅居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逐渐受到关注。昆明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条件,成为理想的旅居目的地。近年来,昆明旅居业发展迅速,2025年1月至5月,昆明旅居人数达71.49万人,位居云南省首位,预计全年贡献度达35%以上。昆明市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了多条“黄金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推动旅居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RMP理论,通过分析昆明旅居业的资源、市场和产品供应,旨在为昆明旅居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建议。
二、昆明市旅居业发展现状
(一)昆明旅居业的R维:资源优势与政策赋能
1.自然资源优势
旅居离不开优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昆明市旅居产业主要依托天然的气候禀赋、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为旅居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昆明市气候优势明显,年均气温15℃,相对湿度60%,PM2.5年均低于25μg/m3,年温差全国最小,是避暑避寒的胜地。截至2024年12月31日,昆明市共有57个湖滨湿地(其中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和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达4.57万亩。同时,具备2个5A级景区,17个4A级景区。其次,昆明市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辖区内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11项国家级非遗,为旅居注入“异质性体验”。再次,昆明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温泉资源,可用于开发多种旅居康养产品,为森林旅居和康养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数据来源:2024年度昆明市生态环境公报、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政策赋能
2020年至2025年,昆明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康养旅居产业的发展方向。2020年,《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康养旅居”列为支柱产业。2023年,《云南省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提出“八大旅居业态”。2024年,《昆明市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政策措施》明确了19个乡村旅居重点示范村。2025年,《云南省旅居发展正负面清单》列出10项鼓励与10项禁止事项,防范“地产化”风险。这些政策推动了昆明康养旅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昆明旅居业的M维:市场需求演变与客群细分
昆明旅居业的市场需求在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演变趋势,M维主要体现在客群结构与需求偏好的动态变化上。从需求侧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云南旅居客近400万人,2025年一季度已达228.81万,同比增长56.9%。从昆明市旅居的客户群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候鸟式养老型(55–70岁),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停留1—3个月,此类客户多为季节性旅居,追求长期舒适的居住体验,偏好自然环境优越的旅居地,注重健康养生;二是数字游民(25—40岁),为互联网、文创从业者,停留2—8周,偏好高品质民宿与共享办公;三是入境避寒客(来自东南亚),2025年一季度入境过夜游客93.24万;四是文化体验型游客(全年龄段),此类游客对当地文化、民俗表现出浓厚兴趣。需求的多元化与客群细分化,促使昆明旅居业需要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以满足不同客群的个性化需求,推动旅居业向高质量、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昆明旅居业的P维:产品响应与供给创新
近年来,昆明旅居产品从传统的酒店住宿与观光旅游,逐渐向康养、生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方向转变。昆明已成功打造800余家旅居产品,其中26家被评定为国家丙级,14家列入“云南省等级旅游民宿培育库”。例如,滇池沿岸的海晏村、小渔村等46个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打造,形成了品牌,建成牛恋村、太史村等精品民宿。然而,昆明旅居业仍面临挑战。一是北部县区联动性不足,主要围绕主城区及较近的区、县协同发展;二是旅居业态服务配套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且同质化严重,制约乡村旅居发展;三是旅居产品季节性强,部分设施在淡季闲置率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四是高端旅居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方面仍存在缺口。
三、昆明市旅居产业发展建议
(一)多区域联动,提高旅居区域协调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居需求从传统的观光游览逐渐向康养、休闲、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发挥市场供给侧调节作用,建立旅居、康养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加快昆明市各区、县联动,推动旅居模式迭代更新。旅居服务模式需由传统、同质、碎片化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精准、个性、便捷的旅居服务模式,通过整合旅居业的产业链、服务链,形成以昆明市主城区为辐射中心,各区、县协同发展的趋势,实现面向全年龄段、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旅居服务体系转型。
(二)新业态赋能,提高旅居资源利用率
在资源利用方面,昆明旅居业的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业态的引入为优化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政府可探索弹性用地政策,使旅居项目能够依据季节性需求灵活调整土地用途,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补贴与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引入新业态。加快智慧旅居平台建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管理,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开发多元化旅居产品,配合精准营销与区域合作策略,激活资源利用潜力,扩大市场份额。
(三)创新技术转化,驱动旅居产业融合
创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是推动旅居产业融合的关键。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旅居产业得以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实现与昆明市各区、县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精准定制个性化旅游套餐,结合当地文化与自然资源,打造复合型旅居产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旅居设施智能化管理成为可能,提升游客体验。通过技术平台搭建,促进旅居业与农业、医疗、教育等产业的深度合作,形成“旅居+”多元产业生态,拓展产业边界,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多元化宣传,提高旅居营销推广度
多元化宣传策略是提升市场影响力的关键。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扩大旅居产品受众范围。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旅居攻略、短视频和用户评价,与旅游博主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引流旅居产品。线下通过举办旅游展会、文化节庆活动以及在交通枢纽、城市中心投放广告,增强品牌曝光度。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制定个性化宣传方案,精准对接游客需求,提升宣传效果,提高昆明旅居业的知名度和游客参与感。
【作者刘溪敏佳工作单位系中共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党校;班先海系云南财经大学;吴佰弢系昆明市东川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本文系2025年度昆明市委党校(院)系统课题“昆明旅居业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5KMDX42)阶段性研究成果】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对健康生活方式的追求,旅居作为一种新兴的旅游模式,逐渐受到关注。昆明凭借其独特的自然景观、丰富的文化资源和宜人的气候条件,成为理想的旅居目的地。近年来,昆明旅居业发展迅速,2025年1月至5月,昆明旅居人数达71.49万人,位居云南省首位,预计全年贡献度达35%以上。昆明市通过深化文旅融合,打造了多条“黄金旅游线路”和特色旅游产品,推动旅居业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RMP理论,通过分析昆明旅居业的资源、市场和产品供应,旨在为昆明旅居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发展建议。
二、昆明市旅居业发展现状
(一)昆明旅居业的R维:资源优势与政策赋能
1.自然资源优势
旅居离不开优质、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昆明市旅居产业主要依托天然的气候禀赋、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自然资源,为旅居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昆明市气候优势明显,年均气温15℃,相对湿度60%,PM2.5年均低于25μg/m3,年温差全国最小,是避暑避寒的胜地。截至2024年12月31日,昆明市共有57个湖滨湿地(其中晋宁南滇池国家湿地公园和捞渔河国家湿地公园属于国家级湿地公园),总面积达4.57万亩。同时,具备2个5A级景区,17个4A级景区。其次,昆明市民族文化资源丰富。辖区内共有25个世居少数民族、111项国家级非遗,为旅居注入“异质性体验”。再次,昆明市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温泉资源,可用于开发多种旅居康养产品,为森林旅居和康养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数据来源:2024年度昆明市生态环境公报、昆明市文化和旅游局)。
2.政策赋能
2020年至2025年,昆明通过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了康养旅居产业的发展方向。2020年,《昆明市大健康产业发展规划》首次将“康养旅居”列为支柱产业。2023年,《云南省加快推进旅居云南建设三年行动》提出“八大旅居业态”。2024年,《昆明市推动经济稳进提质政策措施》明确了19个乡村旅居重点示范村。2025年,《云南省旅居发展正负面清单》列出10项鼓励与10项禁止事项,防范“地产化”风险。这些政策推动了昆明康养旅居产业的多元化发展。
(二)昆明旅居业的M维:市场需求演变与客群细分
昆明旅居业的市场需求在近年来呈现出显著的演变趋势,M维主要体现在客群结构与需求偏好的动态变化上。从需求侧数据来看,截至2024年云南旅居客近400万人,2025年一季度已达228.81万,同比增长56.9%。从昆明市旅居的客户群体来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四个维度:一是候鸟式养老型(55–70岁),来自京津冀、长三角,停留1—3个月,此类客户多为季节性旅居,追求长期舒适的居住体验,偏好自然环境优越的旅居地,注重健康养生;二是数字游民(25—40岁),为互联网、文创从业者,停留2—8周,偏好高品质民宿与共享办公;三是入境避寒客(来自东南亚),2025年一季度入境过夜游客93.24万;四是文化体验型游客(全年龄段),此类游客对当地文化、民俗表现出浓厚兴趣。需求的多元化与客群细分化,促使昆明旅居业需要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以满足不同客群的个性化需求,推动旅居业向高质量、精细化方向发展。
(三)昆明旅居业的P维:产品响应与供给创新
近年来,昆明旅居产品从传统的酒店住宿与观光旅游,逐渐向康养、生态、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方向转变。昆明已成功打造800余家旅居产品,其中26家被评定为国家丙级,14家列入“云南省等级旅游民宿培育库”。例如,滇池沿岸的海晏村、小渔村等46个重点村按照“一村一策”打造,形成了品牌,建成牛恋村、太史村等精品民宿。然而,昆明旅居业仍面临挑战。一是北部县区联动性不足,主要围绕主城区及较近的区、县协同发展;二是旅居业态服务配套不足,基础设施薄弱且同质化严重,制约乡村旅居发展;三是旅居产品季节性强,部分设施在淡季闲置率高,资源利用效率有待提升;四是高端旅居产品和个性化服务方面仍存在缺口。
三、昆明市旅居产业发展建议
(一)多区域联动,提高旅居区域协调性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观念的转变,旅居需求从传统的观光游览逐渐向康养、休闲、文化体验等多元化方向发展。通过发挥市场供给侧调节作用,建立旅居、康养与医疗机构之间的协作机制,加快昆明市各区、县联动,推动旅居模式迭代更新。旅居服务模式需由传统、同质、碎片化的服务模式转变为精准、个性、便捷的旅居服务模式,通过整合旅居业的产业链、服务链,形成以昆明市主城区为辐射中心,各区、县协同发展的趋势,实现面向全年龄段、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旅居服务体系转型。
(二)新业态赋能,提高旅居资源利用率
在资源利用方面,昆明旅居业的发展仍有较大提升空间。新业态的引入为优化资源利用提供了新的契机。政府可探索弹性用地政策,使旅居项目能够依据季节性需求灵活调整土地用途,同时通过设立专项补贴与税收优惠,激励企业引入新业态。加快智慧旅居平台建设,借助大数据、人工智能和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高效管理,推广可再生能源和生态建筑材料,减少资源消耗和环境破坏。开发多元化旅居产品,配合精准营销与区域合作策略,激活资源利用潜力,扩大市场份额。
(三)创新技术转化,驱动旅居产业融合
创新技术的转化与应用是推动旅居产业融合的关键。通过引入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旅居产业得以突破传统模式的局限,实现与昆明市各区、县旅游产业的深度融合。利用大数据分析游客偏好,精准定制个性化旅游套餐,结合当地文化与自然资源,打造复合型旅居产品。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使旅居设施智能化管理成为可能,提升游客体验。通过技术平台搭建,促进旅居业与农业、医疗、教育等产业的深度合作,形成“旅居+”多元产业生态,拓展产业边界,提升市场竞争力。
(四)多元化宣传,提高旅居营销推广度
多元化宣传策略是提升市场影响力的关键。通过整合线上线下渠道,构建全方位宣传矩阵,扩大旅居产品受众范围。线上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发布旅居攻略、短视频和用户评价,与旅游博主合作开展直播带货活动,引流旅居产品。线下通过举办旅游展会、文化节庆活动以及在交通枢纽、城市中心投放广告,增强品牌曝光度。针对不同客源市场,制定个性化宣传方案,精准对接游客需求,提升宣传效果,提高昆明旅居业的知名度和游客参与感。
【作者刘溪敏佳工作单位系中共昆明市东川区委员会党校;班先海系云南财经大学;吴佰弢系昆明市东川区文化旅游综合服务中心。
本文系2025年度昆明市委党校(院)系统课题“昆明旅居业区域协同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课题编号:2025KMDX42)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