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现状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5-09-29 作者: 徐菁婧 来源: 经济导报
  徐菁婧

  高校党务干部是筑牢高校党的建设根基的重要力量,亦是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核心参与者。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决定着高校党建工作的实际质效,也深刻影响着学校办学治校的根本方向。当前,不少高校在党务干部队伍建设推进过程中,一些突出问题正逐步显现:年龄与学历构成的梯队存在明显断层,针对党务工作的专项能力培养体系缺乏系统性与针对性,支撑干部长期发展的职业保障机制也存在诸多待补的短板。这些问题不仅直接限制了党务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履职效能的充分发挥,还在深层次上对高校通过党建引领高等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进程形成了明显制约。因此,系统深入地剖析当前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现实状况,结合高校党建实际探索科学且具备可操作性的优化策略,既是破解当前高校党建工作面临的诸多瓶颈的必然要求,也是为高校持续培养能够堪当时代重任的党务工作力量进而为服务国家教育强国建设大局提供坚实支撑的重要举措。
  一、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现状
  当前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在实践中仍面临若干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部分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存在年龄学历梯队断层现象。老中青结构衔接不畅,中青年骨干力量储备薄弱,且部分干部的学历层次与知识结构难以适配新时代高校党建工作对专业化素养的要求,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队伍整体的活力与可持续发展潜力。
  部分高校党务干部专项能力培养体系同样不够健全。培养内容中针对高校党建工作特色的专项课程占比不足,针对党务工作实操流程、政策精准解读、思想引领方法等核心能力的系统培训较为缺乏。培养方式则以传统集中授课为主,缺少结合高校实际场景的案例教学、实践演练等多元化形式,无法有效帮助干部提升专业履职能力。
  党务干部职业发展保障机制也存在明显短板。部分高校未清晰规划党务干部的职业发展路径,在职务晋升、评优评先等环节中,党务工作经历的价值认可度不高、权重设置不合理,且缺乏与工作成效匹配的针对性激励措施,使得部分党务干部职业归属感薄弱,工作积极性与主动性受到制约。
  二、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的优化策略
  (一)构建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年龄学历梯队建设机制
  高校要开展党务干部队伍结构专项调研,全面掌握现有干部的年龄分布、学历层次及岗位适配情况,以此为依据制定针对性的梯队建设规划,明确各层级岗位的年龄梯度目标与学历提升方向,杜绝盲目建设。
  对于青年干部,高校可建立青年党务干部后备人才库,从政治素质过硬、具备党建工作热情的青年教师、辅导员及行政人员中筛选人员,通过安排其定期参与党支部辅助工作、列席党委会议等方式开展提前培养;针对中年干部,应侧重安排其承担重点党建任务,如牵头院系党支部建设、负责学生思政教育项目等,进一步强化其中坚骨干作用;对于老年干部,可充分发挥其经验优势,设立党建导师岗位,推动其对青年干部开展一对一指导,实现党建工作经验的有效传承。
  同时,高校需搭建学历提升支持平台,通过与党校、重点高校合作开设党务干部专项学历提升班,并提供学费补贴、灵活调整学习时间等支持,帮助学历层次不足的干部系统学习党建理论与高校管理知识,逐步优化队伍整体学历结构。
  (二)完善高校党务干部队伍专项能力培养体系
  高校应以解决党建工作实际需求为根本导向,先系统梳理当前党务工作中的核心能力短板,如政策精准解读不到位、党支部标准化建设不扎实、师生思想动态研判不深入等,据此明确培养的核心方向。
  在课程设置上,高校既要开发涵盖党的创新理论、高校党建政策法规的基础课程,又要针对性地增设高校党支部工作实操指南、学生党员发展流程规范、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创新等贴合高校工作场景的专项内容。同时邀请校内外党建专家、一线优秀党务干部及思政理论课教师共同组成授课团队,确保课程内容实用且专业。
  培养方式上则需打破传统集中授课的单一模式,采用理论、实践双轨并行模式。一方面通过选取本校及其他高校党建工作典型案例开展案例教学,组织干部深入研讨分析以提升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另一方面推行轮岗实训,安排干部在学校党委部门、院系党支部、学生工作部门之间有序轮岗,全程参与党员发展、组织生活策划等具体工作来积累实战经验。
  (三)补齐高校党务干部队伍职业发展保障机制短板
  高校需从职业路径、考核激励、权益保障三方面发力补齐党务干部职业发展保障机制短板。
  其一,制定《党务干部职业发展规划指引》以明确党务干部的晋升阶梯,具体涵盖从基层党支部委员到院系党委委员再到学校党委部门工作人员的递进路径。同时建立党务岗位与行政岗位、教学科研辅助岗位间的交流机制,允许干部根据自身优势选择跨岗位发展,以此打破职业发展单一化瓶颈。
  其二,在考核与评优方面,高校需优化评价标准,将党务干部的工作成效细化为党支部组织生活质量、党员教育管理成效、师生思政工作满意度等可量化的具体指标,在职务晋升中明确有3年以上党务工作经历且考核优秀者可获得优先考虑资格。在职称评定体系中明确党务工作经历占比要求,还需在评优评先中专门设立优秀党务干部、党建工作先进个人等专项奖项,通过多维度设计确保党务工作价值得到充分认可。
  其三,高校要强化激励与权益保障,建立党务干部专项绩效奖励制度,对承担重点党建任务、工作成效显著的干部给予额外绩效补贴。定期组织开展党务干部座谈会,主动了解干部在工作中面临的困难与生活层面的实际需求,例如为异地任职干部协调住宿资源、为家庭存在特殊情况的干部灵活调整工作排班。
  三、结语
  本文聚焦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通过系统分析明确了当前队伍发展存在的现实困境,既包括年龄与学历构成的梯队断层,也包括专项能力培养体系的不健全,还包括职业发展保障机制的明显短板。在此基础上,针对性提出构建梯队建设机制、完善专项能力培养体系、补齐职业发展保障机制短板等优化路径。这些策略不仅有助于解决当前队伍建设的现实痛点,还可推进高校党务干部队伍的长效发展,为高校夯实党建工作组织基础提供清晰思路。未来随着高校党建工作的深化,要对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进行持续优化,进一步激发队伍活力,推动高校党建工作与办学治校各环节深度融合,从而为高校更好履行立德树人根本使命、助力高等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单位: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本文系2023年度广西民族大学相思湖学院党建工作研究课题“民办高校党务干部队伍建设路径、问题及对策研究”(项目编号:XSHXYDJ2023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