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头版

高调宣称其首款SUV将“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

追觅的豪车之路能走通吗

2025-09-29 作者:  石潇懿 来源: 经济导报
  ◆导报记者 石潇懿 济南报道        

  9月25日,在首届全球战略合作伙伴大会上,智能清洁品牌追觅科技正式揭晓其首款SUV车型官图,并高调宣称该车型将“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大会吸引了22个国家的54家经销商到场,其中中东及中亚经销商反馈热烈,追觅汽车收获超150亿元订单。
  就在前不久的8月底,追觅科技还曾宣布其首款车型将定位“超豪华纯电产品”,竞品直指布加迪威龙。据悉,这两款备受瞩目的车型均计划于2027年正式上市。
  从研发扫地机器人到对标百万级豪车,出身小米生态链的追觅科技,跨界幅度令人咋舌。雄心勃勃的蓝图背后,一个核心问题浮出水面:这条拥挤且昂贵的造车路,追觅科技能走通吗?
小米生态链红利难再
  据了解,追觅科技成立于2017年,最初是小米生态链企业,专注智能清洁家电。依托小米的渠道与品牌背书,公司迅速起量:2021年“双十一”首小时销售额即破亿,超越2020年同期全天销售额。
  然而,随着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小米生态链模式的天花板正在显现。
  2025年上半年行业财报数据显示,中国清洁电器市场已形成“两超多强”格局。科沃斯的扫地机器人线上销售份额保持在25%以上,海外市场增长显著;石头科技线上份额达32.76%,销售额同比增长726.85%,海外业务稳健扩张。
  相比之下,追觅科技的增长压力更为突出。尽管其海外App下载量保持约50%的增速,但线上零售额占比却下滑至7.5%,同比大幅下降45.27个百分点。
  增长乏力之外,用户端的问题也在逐步显现。根据黑猫投诉平台数据,截至发稿,追觅科技累计投诉量达3447条,远超石头科技的1737条;尽管科沃斯3926条的投诉总量更高,但其投诉处理完成率达98.1%,远高于追觅科技的85.5%,这反映出追觅科技在用户服务和响应效率上存在明显短板。
  在核心业务竞争加剧、用户信任度承压的背景下,追觅科技亟须跳出原有竞争战局,寻找第二增长曲线;也正因如此,公司选择将目光投向高端新能源汽车领域,试图通过跨界突围打开新的增长空间。
造车新势力的
“必答题”

  追觅科技造车的逻辑链表面上看较为完整:其核心的电机技术、传感器技术和AI算法可复用到汽车领域;现有的智能化技术积累可应用于智能驾驶;全球销售网络未来可用于汽车的展示和推广。
  然而跨界并非易事,家电与汽车这两个领域,遵循着截然不同的技术逻辑与标准体系。
  “家电与汽车在技术标准上的差异是数量级的。”某新能源汽车企业的技术总监向经济导报记者点明了二者的核心差异。
  而资金压力,同样是所有跨界者无法逃避的“必答题”。根据行业数据,打造一个全新的新能源汽车平台通常需投入数百亿元,这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巨大考验。
  追觅科技的估值与头部造车新势力相比,仍存在数量级差距。根据2024年胡润全球独角兽榜,追觅科技估值约为200亿元,而同期理想汽车、蔚来汽车等企业的市值已突破千亿元规模。
  值得注意的是,今年9月12日,追觅科技宣布已完成造车业务的首轮融资,或成为“最快实现造车业务首轮融资的企业”。因具体融资金额并未披露,其实际资金实力尚不明确。
品牌升级之路充满挑战
  面对重重挑战,追觅是否还有突围可能?其计划对标劳斯莱斯库里南,切入超高端市场,这本身就是一种差异化策略。
  据了解,劳斯莱斯库里南是劳斯莱斯的首款大型SUV,厂商指导价为691万元—745万元。以此推测追觅科技首款SUV的最终售价同样不菲,起码为百万级别。
  不过,消费者可能愿意花数千元尝试新兴品牌的扫地机器人,但是否会信任同一品牌的百万级汽车?这样的疑问,让追觅汽车的品牌升级之路充满挑战。
  “清洁电器主力买家多为中产家庭女性,而百万级豪华车决策者以男性企业家为主,客群画像差异显著。”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追觅科技在清洁电器市场的价值不在于直接转化用户,而在于构建家庭决策链影响模型——通过女主人信赖的家居品牌背书,降低家庭成员对其新兴汽车品牌的抵触情绪。”
  “蔚来通过提供高品质服务和构建用户社区,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口碑;理想则精准定位家庭用户需求,打造出契合目标客户群体的产品。二者均通过清晰的品牌定位和用户价值传递,在汽车行业站稳了脚跟。”新智派新质生产力会客厅联合创始发起人袁帅在接受经济导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参考蔚来、理想汽车的品牌建设经验,追觅汽车当前最应优先突破的,是打造具有辨识度的品牌价值与用户体验。”
  袁帅认为,追觅可着力突出其汽车产品的豪华属性与科技基因,并通过举办高端活动、跨界联名等方式提升汽车品牌形象。“更重要的是,必须从购车、用车到售后全链路提供优质服务,让消费者真实感知到其豪华汽车品牌的差异化体验。”
  150亿元的汽车订单看似亮眼,却只是汽车行业入场的“敲门砖”。尽管对标顶级豪车的策略为追觅科技汽车业务赚足了市场声量,但喧嚣之下,真正的考验始终是其能否如期交付“百万级”汽车产品,并经受住市场检验。这场远征的结局,究竟是为汽车行业提供一种新的发展范式,还是沦为一场“纸上谈兵”的资本叙事,时间将是最终的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