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语言经济学视角下的跨文化交流与评价

2025-09-22 作者: 李建伟 来源: 经济导报
  李建伟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文化沟通已不再局限于文化问题,而是与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各国间的合作贸易和经贸交流密不可分。作为一门新型学科,语言经济学打破了以往以语言学为分析基础的局限性,而是将语言视为稀缺经济资源和独特的人力资源来进行看待和研究,为跨文化沟通提供了一个全新平台。以下以构建跨文化交流的策略和评价为重点,为完善跨文化沟通决策的优化、效果提高等提供支撑。
  一、语言经济学视角下跨文化交流策略
  (一)基于成本效益分析的语言选择
  在国际交流过程中,语言作为交流工具应得到合理选择,而基于语言经济学,选择时不能只考虑“文化偏爱”,还要基于经济理性原则进行战略选择,比如可选择共同熟练的语言,这能大大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使得交流成本更低、交流效率更高,更有利于达成共识、形成合作意向等。基于此,当事人可在多种方案中权衡选择,比如使用参与方都掌握的国际通用语言,或者投入资金让翻译机构输出各方最熟悉的语言表达范式,也能互相学习对方语言,这往往能为长期交流和合作打下基础。
  (二)语言技术工具的投入与运用
  现代语言技术飞速发展,如机器翻译、实时语音识别与翻译、辅助语言学习各类应用等正重新塑造语言交流方式。人工译员虽质量和稳定性高,但存在成本高且难以实现规模化的问题,而运用机器翻译,不仅可显著降低使用成本,还能应对更大体量的翻译工作,并且可获得实时翻译结果。尤其是在不需要太过“完美”的使用场景中,如日常交往、资料浏览等,可引入和部署机器翻译。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停留于简单引入和应用层面,而是要思考如何将它更深入嵌入。从经济视角分析,最划算的做法是人机协同。比如在合同谈判前,可通过机器翻译熟悉合同条款、做好备忘、提高效率,达到降低部分成本的目的,而关键条款谈判中,则可委托专业人工翻译做到精益求精,确保万无一失。
  (三)跨文化沟通的经济价值培育
  首先,培养人员文化敏感性。企业需要定期为员工提供文化敏感性训练、语言技能训练、跨文化谈判技巧培训,增强员工的文化差异识别能力和文化适应能力;培训内容应结合公司业务特点、公司海外市场业务的目标消费者和民族文化,以案例、模拟情境培训等方式将文化理论知识转化为相应沟通技能。其次,运用文化适应性沟通方法,公司应针对不同的文化背景合作伙伴或客户,提供不同的沟通手段。如对不同文化背景的合作伙伴和消费者,公司需要对其文化沟通偏好的相关要素内容进行分析,如文化背景、交易动机、沟通方式、谈判风格等。
  二、语言经济学视角下跨文化交流评价体系构建
  (一)交流效率的经济指标评估
  将交流沟通纳入经济学分析框架中,在评估效率时可以参考的经济学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成本和产出。其中,成本方面指标包括时间成本、货币成本等。时间成本主要用来衡量跨文化沟通中的时间长度,如谈判、信息确认、提出问题后解决问题等;货币成本则主要衡量货币上的花费,包括翻译者、学习语言的时间和费用、不同语言版本的制作时间和费用、翻译机等工具的使用成本等。产出方面的指标以通信量和通信效率为主,主要衡量在相同成本预算内进行通信交流的成果,为后续比较交流效率和经济效率提供依据。
  (二)交流质量的效用衡量标准
  首先是准确性和完整性。高质量的交流是指对重要信息、行业术语与文化内容的准确理解,没有缺失与误导。这与后续行为和决策有着直接关系,效用价值巨大;其次是文化的契合度。有效地跨文化交流不是语言互通,而应是文化框架的契合。高质量的交流指信息传递的过程中双方都能体察彼此的文化差异,采用可被对方文化接纳的表达,规避文化误解与冲突;最后是情感性的契合度。虽然商业沟通中更多关注交流的实用价值,但是情感化的交流亦必不可少,可使对方产生受重视、被倾听的感受,相较单纯的事实性交流而言效用更高。
  (三)跨文化能力的投资回报评价
  跨文化能力作为一种新型人力资本,其投资收益的评价需要长期审视和综合评估。从个人层面评估直接经济收益,如考量语言能力提升是否能支撑薪资收入增长,是否能因此得到认可,如获得更高的岗位,也能评价个体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后的直观效果,如是否提高沟通效率,是否克服文化与价值差异,是否可处理文化冲突后的一系列后果;从企业发展层面评估跨文化交流能力是否能支撑企业在国际商业领域获得更好发展,是否在与外国人跨文化谈判中增加成功次数,是否能在进入国外市场后减少交流层面的错误。所犯错误减少等是可以直接观测到的经济收益。
  三、结语
  透过语言经济视角来分析跨文化交流,可以了解到语言选择、技术运用、资本增长、价值评估等均会影响经济收益,进而影响到全球化背景下信息传达、金融共享、文化交流的运转效率和效果。本文提出的跨文化交流策略和评估体系,其指向不会局限于将文化互动经济化、功利化,而是推动跨文化交流释放更重要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未来,应进一步挖掘经济学的力量,优化和创新跨文化交流的路径,进而为个体、企业乃至国家提升竞争力打下坚实基础。
  【作者系曲靖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5年曲靖师范学院产教融合教改项目(2025CJRH21/2025CJRH03);云南省2023年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JG2023314);2024年曲靖师范学院本科教育教学示范案例暨教学成果奖培育项目(2024JXCG21);云南省高校非通用语人才培养教育联盟2024年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FTJG2024-010)的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