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华传统文化中,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大邑狮灯作为四川民俗文化的代表,扎根当地生活,承载着情感记忆与文化认同。2008年,它入选第二批成都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在时代变革中,面临传播范围窄、受众老龄化、传承后继乏人等挑战。大邑人民积极探索创新,为这一古老文化注入新活力,实现了破局与焕新。
一、历史渊源:狮灯文化的深厚根基
大邑狮灯起源于明清时期,最初是当地民间祭祀仪式的一部分,用于驱邪祈福,带有浓厚的宗教和民俗气息。过去,大邑狮灯是节庆必备,春节、元宵节时,村民自发组织表演,走街串巷送祝福。男女老少都爱看,为人们增添欢乐,也成为连接邻里、增强社区凝聚力的纽带。随着时间推移,融入舞蹈、武术、音乐等元素,形成独特艺术形式。其表演体系完整,狮头制作工艺精湛,选用优质材料,经多道工序制成,色彩鲜艳、造型独特,各有寓意。表演套路丰富,如“醒狮”“滚狮”等,动作刚劲灵活,配合激昂锣鼓,气势磅礴。
二、困境显现:狮灯文化的传承危机
时代发展让大邑狮灯传承面临诸多挑战。传播范围逐渐萎缩,过去靠口耳相传和师徒相授,局限于乡村;如今城市化加速,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传统乡村结构被打破,狮灯失去生存土壤。受众群体老龄化严重,年轻人受现代文化影响,对传统狮灯兴趣低,更爱时尚娱乐,导致狮灯受众以中老年人为主,难以代际传承。传承后继无人问题突出,狮灯表演需扎实功底和长期训练,收入却微薄,难以吸引年轻人。老艺人年事已高,无法继续传承,而愿学狮灯技艺的年轻人极少,文化面临断代风险。
三、创新实践:破局之路的多元探索
(一)校园传承:培育文化传承新力量
大邑县将狮灯文化引入校园,让年轻人从小接触。三岔小学引入“笑头和尚”制作工艺,开设狮灯表演兴趣班,邀请专业艺人授课。学生在兴趣班学习表演动作、套路及文化内涵。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文化活动和比赛,如文化艺术节上,狮灯表演常作为压轴节目,获师生和家长好评。校园传承不仅传播了狮灯文化,还培养了小传承人,提高了学生文化素养和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校园也成了狮灯文化创新的摇篮。
(二)文旅融合:拓展文化传播新空间
大邑县旅游资源丰富,安仁古镇、西岭雪山等闻名。当地将狮灯文化和旅游融合,拓展传播空间。安仁古镇的“福游大邑·年味安仁”活动成为文化名片,春节期间的狮灯表演吸引大量游客。活动融入现代科技,如灯光秀、虚拟现实,让游客沉浸式体验狮灯文化,比如通过虚拟现实设备感受古代狮灯表演氛围。大邑县还开发狮灯相关旅游产品,如狮头挂件、狮灯图案文创产品,这些产品有纪念意义,也成了文化传播载体,让游客更了解狮灯文化。
(三)新媒体传播:打造文化推广新平台
互联网时代,大邑县利用新媒体推广狮灯文化。政府和文化机构建立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定期发布狮灯资讯、表演视频、历史故事等。新媒体账号以生动形式吸引大量网友,抖音上的狮灯短视频获数百万点赞转发,让更多人了解大邑狮灯。同时开展线上互动活动,如知识问答、故事征集,提高网友参与度,增强狮灯影响力。
(四)焕新成效:狮灯文化的活力绽放
受众群体不断扩大,校园传承普及到青少年,文旅融合吸引大量游客,新媒体传播让其走向全国乃至世界,越来越多年轻人和外地游客成为狮灯爱好者。传承队伍壮大,在校园传承和社会支持下,更多年轻人学习狮灯技艺。年轻艺人掌握传统套路,还善于创新,为传承注入活力。政府设立传承基地,为传承人提供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狮灯文化影响力提升,随着传播范围扩大和受众增加,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成了大邑县的文化名片,在国内外文化交流中展现中国传统民俗魅力。
四、未来展望:狮灯文化的持续发展
大邑狮灯创新实践成效显著,但传承发展仍任重道远。未来,大邑县将继续探索创新,推动狮灯文化发展。
传承方面,加强与学校合作,扩大校园传承范围,完善课程和培训机制,培养更多传承人,同时加强对老艺人的保护,整理保存其技艺经验,确保传统技艺完整传承。
创新方面,深化文旅融合,开发特色旅游产品和项目,打造狮灯文化旅游品牌,加强与文创产业合作,将狮灯元素融入动漫、游戏、影视等,创造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
传播方面,利用新媒体优势,创新传播形式和内容,提高传播效果,加强与其他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借鉴经验,让大邑狮灯走向更广阔的舞台。
大邑狮灯的破局与焕新,是中华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的缩影。只要坚持创新,适应时代要求,传统民俗文化就能焕发新活力。相信在大邑人民努力下,大邑狮灯将绽放更绚丽的光彩,成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作者系四川工商学院讲师。本文系川西南体育文化发展研究中心2025年度项目成果(项目编号:CXNTY25-YB-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