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在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得到了广泛关注和支持。呼伦贝尔市作为全国唯一拥有三个单一民族自治旗的地级市,是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典型缩影,呼伦贝尔市通过整合文化资源、构建跨区域协作网络及数字化协同机制,形成了“制度协同-文化浸润-行动赋能”的特色模式,并针对实践中的瓶颈提出一系列创新策略,为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提供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参考范式。
一、理论框架:从“交往”到“交融”的实践逻辑
(一)概念辨析:从“浅层互动”到“文化认同”的理论演进
“交往”侧重于行为层面的接触与互动,其目标在于打破物理与心理隔阂,建立初步联系。而“交融”则强调文化认同的深化与情感联结的升华,表现为价值观共享、意识内化等深层互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文化互嵌与情感共鸣,推动青少年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进而实现从“差异并存”到“共生共融”的范式跃升。
(二)实践逻辑的三重维度:制度、文化与行动的协同驱动
1.制度逻辑:政策支持与跨部门协作机制
国家层面的《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与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的实施方案,构建了“中央-地方”双层政策框架。呼伦贝尔市通过教育、文旅、民委等多部门联动,形成“政策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的协作模式。例如,12项任务的清单化管理与标准化载体建设是制度落地的核心路径,其本质在于通过规则整合与流程优化,将政策文本转化为可执行的实践方案。
2.文化逻辑:多元互鉴与意识培育
文化逻辑以认同建构为核心,通过“体验式教育”推动认知深化与情感联结。其关键在于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载体,设计沉浸式学习场景,使抽象的意识具象化、可感知。文化互鉴需超越单向输出,通过互动性、参与性活动设计,引导青少年从文化认知走向价值认同,实现“知道-理解-认同”的阶梯式升华,最终内化为稳定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自觉。
3.行动逻辑:主体性激发与长效育人机制
青少年作为交流主体,其能动性是“交融”成败的关键。呼伦贝尔市通过“青少年讲解员大赛”“云队会”等活动,赋予青少年策划、表达与传播的主动权。此外,“动态跟踪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专业师资+志愿者”的双轨培养模式,构建了“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体系,确保行动逻辑的可持续性。
二、实践探索:呼伦贝尔市青少年交流计划的经验与成效
(一)特色实践路径
1.地域资源整合:边境文化、生态资源与历史遗产的融合利用
将呼伦贝尔市1733公里边境线、鄂伦春/鄂温克民族文化及生态遗产转化为交流教育资源,打造“手拉手边境行”“非遗文化讲堂”“草原生态研学”等特色项目,强化家国情怀认知。
2.跨区域协作:东西部结对、京蒙联动的资源共享模式
构建东西部结对与京蒙联动机制,通过“石榴花红融情北疆”交流营联合兴安盟、通辽市开展红色教育基地探访;与北京市教委合作“京蒙协作研学”,以“同吃同住共研”模式促进双向互动。
3.线上线下融合:“云队会”和数字化研学基地的协同创新
依托26家自治区级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线下体验,同步创新“云队会”“线上普法课堂”等云端平台,2024年联合广西、新疆等地举办“小小石榴籽”云端队会,吸引超10万人参与。
(二)从“交往”到“交融”的阶段性突破
1.文化认同深化:从“形式互动”到“情感共鸣”
呼伦贝尔市通过“体验式教育”推动青少年文化认同的质性跃升。在“青少年研学演讲交流赛”等平台,鼓励青少年以第一视角讲述故事,2023年赛事征集作品100余份,其中30%被转化为市级宣讲素材,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
2.行动协同升级:从“单一活动”到“长效育人体系”
呼伦贝尔市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全域协同的育人生态。建立“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会参与”的分工机制,明确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资源统筹,学校作为承办主体,设计并实施体验式教育和研学活动,确保教育内容与课程融合,社会力量则广泛参与,包括企业赞助、社区志愿者服务及文化机构资源支持,形成常态化协作网络。此外,“专业师资+志愿者”的双轨队伍为活动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形成“短期活动激发兴趣-长期体系巩固认同”的良性循环。
三、现实困境:呼伦贝尔市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践瓶颈
(一)制度性障碍:政策落地与协作机制的效能衰减
一是政策执行存在浅层化倾向,虽建立“三级审核制”保障政治导向,但部分活动依赖念稿式教学,缺乏互动设计,导致目标降维为“任务打卡”。二是跨部门协作呈碎片化,12个相关部门权责划分模糊,协作依赖临时会议,研学路线与课程目标匹配度不足,部分活动被质疑“重旅游轻教育”。三是社会力量参与表层化,企业、非遗机构等社会组织多以“赞助方”或“场地提供方”角色参与,未深度介入活动策划与课程设计。
(二)结构性矛盾:参与失衡与文化认同的浅表化
一是地域参与差异显著,2024年中心城区年均活动120次、覆盖率80%,而边远地区受制于交通问题和师资短板,年均活动不足20次、覆盖率仅32%。二是活动设计以“参观讲解”单向输出为主,60%研学路线重复“博物馆+红色景点”模式,青少年自主参与空间缺失,内容同质化严重。
(三)持续性挑战:人才短缺与长效反馈的断裂
复合型师资匮乏,兼具民族文化、教育心理及策划能力的人才仅占12%。活动评估依赖“参与人数”等量化指标,缺乏价值观内化的质性追踪,导致政策优化缺乏数据支撑,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困局。
四、创新策略:呼伦贝尔市青少年交流计划的优化路径
(一)制度创新: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1.“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协作平台
一是制定权责清单。构建市级政府统筹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教育、文旅等12个部门职能,依托政策优势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协作项目。二是流程再造,推行“社会组织准入与评级制度”,筛选具备民族文化资源或教育策划能力的机构,赋予其联合设计课程、培训志愿者、运营数字化平台等核心职能,而非单纯提供场地或资金。学校层面,将交流计划纳入“校本课程开发指标”,并赋予学校自主申报特色项目的权限。
2.“研学基地+数字化”资源整合机制
依托已建成的26家自治区级教育基地和12个主题公园,开发“呼伦贝尔研学地图”数字化平台,集成路线预约、课程选择、互动评价等功能。同时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与北京市教委合作建立“京蒙研学云平台”,实现两地200所学校的课程互通,每年联合开展“云研学”活动30场次,覆盖学生超10万人次。
(二)内容创新:深化文化认同教育
1.特色课程开发:从“知识灌输”到“实践浸润”
开发“守边固防”主题实践课程,通过模拟边防巡逻、护边员访谈等活动强化家国情怀,如在新巴尔虎左旗“强边固防”文化园年均开展“我是小小护边员”体验活动50场次。联合非遗传承人推出“非遗文化传承”系列课程,涵盖桦树皮工艺、蒙古族长调等20门实践课,并促进学生合作创作,课程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通过电商销售,收益反哺教育活动。
2.青少年参与式设计:以主体性激发认同感
推广“小讲解员大赛”模式,鼓励青少年自主策划研学路线与讲解内容(如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征集青少年设计主题路线)。设立“青少年文化交流创意基金”,每年评选10个优秀方案(如“民族团结主题短视频大赛”),提供最高5万元资助,推动青少年从“被动参与者”转型为“文化传播者”。
(三)方法创新:强化长效育人机制
1.“交流-反馈-评估”闭环构建
建立动态跟踪数据库,对学生价值观变化开展长期纵向研究,结合年度问卷分析认同度提升趋势。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发布成效报告,量化评估政策执行效果,结果作为资金分配依据。
2.“专业师资+志愿者”双轨队伍培育
与内蒙古党校合作开设专题师资培训班,年均培训200名教师,考核涵盖政策理论、当地文化、青少年心理三大模块。扩大志愿者招募范围,吸纳高校民族学专业学生、退休教师等组建“北疆文化宣讲团”,年均开展志愿服务200场次,覆盖边远旗市学生5万人次。
五、结语
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核心在于推动从“交往”向“交融”的实践跃升。本研究以制度协同整合政策与资源,以文化浸润深化认同,以行动赋能激发青少年主体性。呼伦贝尔的实践经验可为同类地区提供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参考样本。
【张曙志、高曼迪工作单位系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党校;杨云晖工作单位系呼伦贝尔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内蒙古社科院分院课题“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KYFY016)的项目成果。】
一、理论框架:从“交往”到“交融”的实践逻辑
(一)概念辨析:从“浅层互动”到“文化认同”的理论演进
“交往”侧重于行为层面的接触与互动,其目标在于打破物理与心理隔阂,建立初步联系。而“交融”则强调文化认同的深化与情感联结的升华,表现为价值观共享、意识内化等深层互动。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通过文化互嵌与情感共鸣,推动青少年从“被动参与者”转变为“主动传播者”,进而实现从“差异并存”到“共生共融”的范式跃升。
(二)实践逻辑的三重维度:制度、文化与行动的协同驱动
1.制度逻辑:政策支持与跨部门协作机制
国家层面的《关于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意见》与内蒙古自治区地方性的实施方案,构建了“中央-地方”双层政策框架。呼伦贝尔市通过教育、文旅、民委等多部门联动,形成“政策共商、资源共享、活动共办”的协作模式。例如,12项任务的清单化管理与标准化载体建设是制度落地的核心路径,其本质在于通过规则整合与流程优化,将政策文本转化为可执行的实践方案。
2.文化逻辑:多元互鉴与意识培育
文化逻辑以认同建构为核心,通过“体验式教育”推动认知深化与情感联结。其关键在于将地域文化资源转化为教育载体,设计沉浸式学习场景,使抽象的意识具象化、可感知。文化互鉴需超越单向输出,通过互动性、参与性活动设计,引导青少年从文化认知走向价值认同,实现“知道-理解-认同”的阶梯式升华,最终内化为稳定的情感态度与行为自觉。
3.行动逻辑:主体性激发与长效育人机制
青少年作为交流主体,其能动性是“交融”成败的关键。呼伦贝尔市通过“青少年讲解员大赛”“云队会”等活动,赋予青少年策划、表达与传播的主动权。此外,“动态跟踪数据库”的建立,以及“专业师资+志愿者”的双轨培养模式,构建了“实践-反馈-优化”的闭环体系,确保行动逻辑的可持续性。
二、实践探索:呼伦贝尔市青少年交流计划的经验与成效
(一)特色实践路径
1.地域资源整合:边境文化、生态资源与历史遗产的融合利用
将呼伦贝尔市1733公里边境线、鄂伦春/鄂温克民族文化及生态遗产转化为交流教育资源,打造“手拉手边境行”“非遗文化讲堂”“草原生态研学”等特色项目,强化家国情怀认知。
2.跨区域协作:东西部结对、京蒙联动的资源共享模式
构建东西部结对与京蒙联动机制,通过“石榴花红融情北疆”交流营联合兴安盟、通辽市开展红色教育基地探访;与北京市教委合作“京蒙协作研学”,以“同吃同住共研”模式促进双向互动。
3.线上线下融合:“云队会”和数字化研学基地的协同创新
依托26家自治区级教育基地打造沉浸式线下体验,同步创新“云队会”“线上普法课堂”等云端平台,2024年联合广西、新疆等地举办“小小石榴籽”云端队会,吸引超10万人参与。
(二)从“交往”到“交融”的阶段性突破
1.文化认同深化:从“形式互动”到“情感共鸣”
呼伦贝尔市通过“体验式教育”推动青少年文化认同的质性跃升。在“青少年研学演讲交流赛”等平台,鼓励青少年以第一视角讲述故事,2023年赛事征集作品100余份,其中30%被转化为市级宣讲素材,实现从“被动接受”到“主动传播”的转变。
2.行动协同升级:从“单一活动”到“长效育人体系”
呼伦贝尔市通过制度创新构建全域协同的育人生态。建立“政府主导-学校承办-社会参与”的分工机制,明确政府负责政策制定与资源统筹,学校作为承办主体,设计并实施体验式教育和研学活动,确保教育内容与课程融合,社会力量则广泛参与,包括企业赞助、社区志愿者服务及文化机构资源支持,形成常态化协作网络。此外,“专业师资+志愿者”的双轨队伍为活动提供可持续人才支撑,形成“短期活动激发兴趣-长期体系巩固认同”的良性循环。
三、现实困境:呼伦贝尔市青少年交流计划的实践瓶颈
(一)制度性障碍:政策落地与协作机制的效能衰减
一是政策执行存在浅层化倾向,虽建立“三级审核制”保障政治导向,但部分活动依赖念稿式教学,缺乏互动设计,导致目标降维为“任务打卡”。二是跨部门协作呈碎片化,12个相关部门权责划分模糊,协作依赖临时会议,研学路线与课程目标匹配度不足,部分活动被质疑“重旅游轻教育”。三是社会力量参与表层化,企业、非遗机构等社会组织多以“赞助方”或“场地提供方”角色参与,未深度介入活动策划与课程设计。
(二)结构性矛盾:参与失衡与文化认同的浅表化
一是地域参与差异显著,2024年中心城区年均活动120次、覆盖率80%,而边远地区受制于交通问题和师资短板,年均活动不足20次、覆盖率仅32%。二是活动设计以“参观讲解”单向输出为主,60%研学路线重复“博物馆+红色景点”模式,青少年自主参与空间缺失,内容同质化严重。
(三)持续性挑战:人才短缺与长效反馈的断裂
复合型师资匮乏,兼具民族文化、教育心理及策划能力的人才仅占12%。活动评估依赖“参与人数”等量化指标,缺乏价值观内化的质性追踪,导致政策优化缺乏数据支撑,陷入“低水平重复”的困局。
四、创新策略:呼伦贝尔市青少年交流计划的优化路径
(一)制度创新:构建协同治理体系
1.“政府-学校-社会组织”三位一体协作平台
一是制定权责清单。构建市级政府统筹的跨部门协同机制,整合教育、文旅等12个部门职能,依托政策优势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协作项目。二是流程再造,推行“社会组织准入与评级制度”,筛选具备民族文化资源或教育策划能力的机构,赋予其联合设计课程、培训志愿者、运营数字化平台等核心职能,而非单纯提供场地或资金。学校层面,将交流计划纳入“校本课程开发指标”,并赋予学校自主申报特色项目的权限。
2.“研学基地+数字化”资源整合机制
依托已建成的26家自治区级教育基地和12个主题公园,开发“呼伦贝尔研学地图”数字化平台,集成路线预约、课程选择、互动评价等功能。同时推动跨区域资源共享,与北京市教委合作建立“京蒙研学云平台”,实现两地200所学校的课程互通,每年联合开展“云研学”活动30场次,覆盖学生超10万人次。
(二)内容创新:深化文化认同教育
1.特色课程开发:从“知识灌输”到“实践浸润”
开发“守边固防”主题实践课程,通过模拟边防巡逻、护边员访谈等活动强化家国情怀,如在新巴尔虎左旗“强边固防”文化园年均开展“我是小小护边员”体验活动50场次。联合非遗传承人推出“非遗文化传承”系列课程,涵盖桦树皮工艺、蒙古族长调等20门实践课,并促进学生合作创作,课程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通过电商销售,收益反哺教育活动。
2.青少年参与式设计:以主体性激发认同感
推广“小讲解员大赛”模式,鼓励青少年自主策划研学路线与讲解内容(如呼伦贝尔市历史博物馆征集青少年设计主题路线)。设立“青少年文化交流创意基金”,每年评选10个优秀方案(如“民族团结主题短视频大赛”),提供最高5万元资助,推动青少年从“被动参与者”转型为“文化传播者”。
(三)方法创新:强化长效育人机制
1.“交流-反馈-评估”闭环构建
建立动态跟踪数据库,对学生价值观变化开展长期纵向研究,结合年度问卷分析认同度提升趋势。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每年发布成效报告,量化评估政策执行效果,结果作为资金分配依据。
2.“专业师资+志愿者”双轨队伍培育
与内蒙古党校合作开设专题师资培训班,年均培训200名教师,考核涵盖政策理论、当地文化、青少年心理三大模块。扩大志愿者招募范围,吸纳高校民族学专业学生、退休教师等组建“北疆文化宣讲团”,年均开展志愿服务200场次,覆盖边远旗市学生5万人次。
五、结语
青少年交流计划的核心在于推动从“交往”向“交融”的实践跃升。本研究以制度协同整合政策与资源,以文化浸润深化认同,以行动赋能激发青少年主体性。呼伦贝尔的实践经验可为同类地区提供兼具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的参考样本。
【张曙志、高曼迪工作单位系中共呼伦贝尔市委员会党校;杨云晖工作单位系呼伦贝尔学院。本文系2024年度内蒙古社科院分院课题“深入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SKYFY016)的项目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