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
农村生源大学生是联结乡村与城市的特殊群体,其返乡就业创业对于填补农村发展的人才缺口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深入探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前提,提出相应路径,以助力农村人才回流。
一、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因素
政府在贷款优惠、税收优惠以及返乡就业创业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越大,且在政策制定与落实方面较为完善,则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就越高,反之,则意愿较低。即政府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社会因素
农村在教育、交通、医疗以及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若配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有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则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积极影响。反之,较差的生活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等严重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
(三)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年收入、对待返乡就业创业的态度以及家庭舆论等是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成员年收入方面,年收入较高的家庭不愿意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在家庭成员态度以及舆论方面,家庭成员或朋友有返乡就业创业经验且成功的,则不存在态度以及舆论偏见,有助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四)个人因素
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性别、学历以及所学专业等都会影响其返乡就业创业选择。具体来讲,男性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高于女性、学历相对比较低的农村生源大学生更愿意返乡就业创业,并且大部分学者认为所学专业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表现为工科>理科>文科。
(五)高校因素
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侧重于城市产业,或者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于农村基层治理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等鲜少涉及,导致学生对于返乡就业创业不甚了解,难以实时接收返乡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且高校对各专业或年级的学生职业引导不够重视,使其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不利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二、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路径
(一)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完善返乡就业创业引导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政府为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众多优惠政策。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及时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奖补政策,合理安排贴息资金”等。在政策推动下,应着力完善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引导机制。例如,乡村可利用大学生假期引导以及组织学生初步认知乡村就业创业项目,并将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贷款优惠、税收优惠以及返乡就业创业补贴等对其进行普及,使农村生源大学生对农村发展有一个初步了解,明确政府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以此激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氛围
要助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还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物质环境与氛围。
第一,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便捷的交通、稳定的电力供应和高效的医疗服务,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消除返乡大学生受农村物质条件的阻碍,提高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和吸引力。
第二,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乡村可盘活自身闲置资源,依托自身丰富的农产品、自然和文化资源等优势,为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产业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以此构建开放、包容的就业创业环境与氛围。
(三)改变传统就业观念,理性看待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对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而言,家庭成员是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后盾。对此,应着力改变家长传统就业创业观念,促使其理性看待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第一,农村生源大学生可以政府政策优势和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优势为基础,积极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向家庭成员详细说明返乡就业创业规划等,引导家庭成员参与决策,帮助家庭成员理性看待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增强农村生源大学生对自身返乡就业创业的信心。
第二,引导家庭成员认清当下就业环境形势,使其明晰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的众多压力,从而摆正自身心态,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顾虑。
(四)重构学生职业认知,提高学生个人就业创业能力
帮助大学生重构自身职业认知,并通过开展针对性培训,着力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助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第一,通过宣传返乡就业创业的典型人物案例,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了解当下乡村产业现状,打破对城乡职业价值差的认知与偏见。诸如,农村职业既有大学生个人发展空间的理性价值,又具备实现反哺农村的感性价值,以此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从“无奈选择”转变为“主动出击”,增强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二,在强化学生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基本认知的基础上,使农村生源大学生结合自身农村生长背景以及对农村农产品、乡土人情的了解情况等,精准定位自身所长并明确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方向。同时,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创业孵化项目或者农村调研项目等社会实践,使其在参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就业创业项目的策划以及运营等环节,以此强化自身就业创业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家乡乡镇企业等进行实习,以此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了解农村产业的运作模式等,进而不断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五)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完善返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提高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高校须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完善返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结合当前学校教育实际,积极采用实践基地实习、线上线下交流以及课堂讲授等方式,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课程。课程内容重点涵盖财务、设计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教育,还包括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电商以及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咨询服务等全方位课程内容,以此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认识返乡就业创业的前景与价值。
第二,高校应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做好自身职业规划。针对大一学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对自身未来职业有初步规划;针对大二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所学强化自身专业技能;针对大三学生,鼓励学生进入企业或乡村进行实践,着力通过开展农村就业创业专题项目,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其摸索乡村就业创业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针对大四学生,促使其依靠相关政策扶持为返乡就业创业赋能,提高返乡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受政府、社会、家庭、个人以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要想推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从其影响因素出发提出相应路径,以此形成强大合力,吸引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作者系河南工学院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河南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家校社’协同育人视阈下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JC-YB005)阶段性研究成果。】
农村生源大学生是联结乡村与城市的特殊群体,其返乡就业创业对于填补农村发展的人才缺口以及助力乡村振兴等具有重要作用。文章深入探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并以此为前提,提出相应路径,以助力农村人才回流。
一、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影响因素
(一)政府因素
政府在贷款优惠、税收优惠以及返乡就业创业补贴等方面的扶持力度越大,且在政策制定与落实方面较为完善,则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就越高,反之,则意愿较低。即政府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扶持力度与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之间呈现正相关关系。
(二)社会因素
农村在教育、交通、医疗以及通讯等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若配套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具有良好的就业创业环境则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有积极影响。反之,较差的生活环境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等严重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意愿。
(三)家庭因素
家庭成员年收入、对待返乡就业创业的态度以及家庭舆论等是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重要因素。在家庭成员年收入方面,年收入较高的家庭不愿意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在家庭成员态度以及舆论方面,家庭成员或朋友有返乡就业创业经验且成功的,则不存在态度以及舆论偏见,有助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四)个人因素
农村生源大学生的性别、学历以及所学专业等都会影响其返乡就业创业选择。具体来讲,男性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高于女性、学历相对比较低的农村生源大学生更愿意返乡就业创业,并且大部分学者认为所学专业影响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表现为工科>理科>文科。
(五)高校因素
大多数高校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更侧重于城市产业,或者与学生专业相关的职业,对于农村基层治理以及农业技术推广等鲜少涉及,导致学生对于返乡就业创业不甚了解,难以实时接收返乡就业创业的相关信息,且高校对各专业或年级的学生职业引导不够重视,使其对自身职业发展规划不清晰,不利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二、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路径
(一)依托政府政策支持,完善返乡就业创业引导机制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各地政府为高校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了众多优惠政策。其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以及农业农村部关于进一步推动返乡入乡创业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对返乡入乡创业人员符合条件的,及时落实税费减免、场地安排等政策”“落实创业担保贷款奖补政策,合理安排贴息资金”等。在政策推动下,应着力完善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引导机制。例如,乡村可利用大学生假期引导以及组织学生初步认知乡村就业创业项目,并将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贷款优惠、税收优惠以及返乡就业创业补贴等对其进行普及,使农村生源大学生对农村发展有一个初步了解,明确政府对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支持,以此激发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热情。
(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营造良好就业创业环境氛围
要助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还需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就业创业物质环境与氛围。
第一,加大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全面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环境,为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便捷的交通、稳定的电力供应和高效的医疗服务,缩小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消除返乡大学生受农村物质条件的阻碍,提高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和吸引力。
第二,着力推动乡村产业升级。乡村可盘活自身闲置资源,依托自身丰富的农产品、自然和文化资源等优势,为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提供产业支持;鼓励大学生返乡积极发展智慧农业以及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就业创业的机会,以此构建开放、包容的就业创业环境与氛围。
(三)改变传统就业观念,理性看待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对于农村生源大学生而言,家庭成员是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后盾。对此,应着力改变家长传统就业创业观念,促使其理性看待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第一,农村生源大学生可以政府政策优势和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优势为基础,积极与家庭成员沟通交流,向家庭成员详细说明返乡就业创业规划等,引导家庭成员参与决策,帮助家庭成员理性看待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增强农村生源大学生对自身返乡就业创业的信心。
第二,引导家庭成员认清当下就业环境形势,使其明晰农村生源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面临的众多压力,从而摆正自身心态,这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顾虑。
(四)重构学生职业认知,提高学生个人就业创业能力
帮助大学生重构自身职业认知,并通过开展针对性培训,着力提高大学生自身就业创业能力,助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第一,通过宣传返乡就业创业的典型人物案例,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了解当下乡村产业现状,打破对城乡职业价值差的认知与偏见。诸如,农村职业既有大学生个人发展空间的理性价值,又具备实现反哺农村的感性价值,以此引导农村生源大学生从“无奈选择”转变为“主动出击”,增强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决心与自信心。
第二,在强化学生对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基本认知的基础上,使农村生源大学生结合自身农村生长背景以及对农村农产品、乡土人情的了解情况等,精准定位自身所长并明确自身就业创业能力提升的方向。同时,鼓励农村生源大学生积极参与学校创业孵化项目或者农村调研项目等社会实践,使其在参与实践项目的过程中,深入了解就业创业项目的策划以及运营等环节,以此强化自身就业创业的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在此基础上,鼓励大学生利用寒暑假在家乡乡镇企业等进行实习,以此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了解农村产业的运作模式等,进而不断提升其就业与创业能力。
(五)结合学校教育实际,完善返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为了提高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高校须结合自身教育教学实际,完善返乡就业创业教育体系。
第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结合当前学校教育实际,积极采用实践基地实习、线上线下交流以及课堂讲授等方式,面向高校全体学生开设大学生就业创业相关课程。课程内容重点涵盖财务、设计以及市场营销等专业教育,还包括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的政策、乡村旅游规划、乡村电商以及就业创业指导、心理咨询服务等全方位课程内容,以此帮助农村生源大学生认识返乡就业创业的前景与价值。
第二,高校应引导不同专业的学生做好自身职业规划。针对大一学生,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应做好教育引导工作,帮助大学生对自身未来职业有初步规划;针对大二学生,引导学生根据自身专业所学强化自身专业技能;针对大三学生,鼓励学生进入企业或乡村进行实践,着力通过开展农村就业创业专题项目,调动学生创新思维,引导其摸索乡村就业创业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返乡就业创业的意愿;针对大四学生,促使其依靠相关政策扶持为返乡就业创业赋能,提高返乡就业创业的成功率。
三、结语
综上所述,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受政府、社会、家庭、个人以及高校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要想推动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需从其影响因素出发提出相应路径,以此形成强大合力,吸引农村生源大学生返乡就业创业。
【作者系河南工学院管理学院讲师。本文系河南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家校社’协同育人视阈下农村生源大学生就业指导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JC-YB005)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