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晓颖
工业遗产是实现工业化以来,国家一系列发展变迁的见证,是社会集体记忆的凝聚与共同的精神财富。岳阳市作为湖南省工业重镇,存在以铁路运输、化工与制造业为主的大量工业遗产。完善岳阳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是挖掘岳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必要步骤与前提。探求岳阳市开展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策略,有助于让岳阳工业遗产档案在岳阳市经济转型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夯实基础,摸清家底,构建岳阳工业遗产档案资源体系
一是全面普查与系统梳理。岳阳市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专班(档案局、文旅局、工信局、史志办、地方高校等),对全市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地毯式普查,重点识别具有重要历史、社会价值的工业遗产。系统梳理各遗产点现存档案的种类、数量、保存状况、分布地点。建立详细的《岳阳工业遗产档案目录》。二是抢救性收集与归档。针对濒危、散佚的工业遗产档案(尤其是老照片、图纸、手稿、票据等),开展专项征集活动,鼓励捐赠或有偿征集,采访老工人、管理者、技术专家,进行口述史采集工程,记录岳阳鲜活记忆,并对改制、搬迁、关停企业遗留的档案规范化接收和整理。三是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加工。按照国家相关档案管理规范,对收集到的各类档案进行科学分类、编目、修复和保护。大力推进数字化,将核心档案进行高精度扫描或数字化转换,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
二、深化研究,挖掘价值,讲述好“老”岳阳工业遗产故事
一是设立专项研究课题。联合高校(如湖南理工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岳阳市社科联、岳阳市党史研究室等机构,设立“岳阳工业史”“岳阳工业遗产研究”“岳阳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等研究课题。鼓励学者深入挖掘档案,探讨近现代岳阳工业发展的脉络、特点、重要事件和人物。二是编纂专题文献与读物。基于档案和研究,出版《岳阳工业志》《岳阳工业记忆》《岳阳工业品牌档案选编》等文献。面向公众,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画册、青少年读本,讲述生动工业故事。三是构建岳阳工业历史叙事体系。整合档案、实物、口述史等岳阳工业文化遗产内容,提炼岳阳工业精神,融入岳阳现代城市文化基因。
三、创新利用,活化资源,服务现代岳阳地方社会的发展
一是赋能岳阳“文旅”融合。利用岳阳工业遗产旧址(如临湘桃林铅锌矿厂区、岳阳起重电磁铁厂旧址等),打造岳阳工业遗产主题博物馆。依托市博物馆,设立“岳阳工业遗产博物馆”,核心展品即来自档案。二是开发岳阳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如设计“岳阳电磁厂记忆之旅”线路,岳阳曾被誉为“中国磁都”,岳阳电磁厂旧址背靠湖南理工学院,将“岳磁旧址”、岳阳市档案馆、湖南理工学院串联,将“岳磁”档案中的故事作为展览核心内容。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利用档案复原老车间场景,展现老一辈“岳磁”人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历史,用以激发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开发岳阳工业遗产文创产品、艺术作品、纪录片、影视剧。从岳阳工业遗产档案中提取经典产品设计、商标、老照片等元素,鼓励艺术工作者开发具有岳阳工业特色的文创产品,以及反映岳阳工业历史的艺术作品、纪录片、影视剧等,为老品牌的复兴或新产品的文化赋能提供历史依据和故事素材。三是支持地方教育科普。与大中小学合作,开发基于岳阳工业档案的校本课程、研学活动、主题讲座,培养青少年对岳阳工业历史的兴趣。在档案馆设立“档案开放日”,让档案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实现岳阳工业遗产档案可持续利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与协同。建立由岳阳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岳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资源,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大政策与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将岳阳工业遗产档案工作纳入全市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城市建设等相关规划,配套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相关项目资金支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完善法规标准与人才队伍。研究制定《岳阳市工业遗产档案管理办法》,规范岳阳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和保密,对全市现有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工业遗产档案管理培训。
推动岳阳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是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普查建档为岳阳市工业遗产档案打基础,并深化研究挖价值、创新利用活资源、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通过多措并举,将岳阳工业遗产档案转化为鲜活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和创意资源,使其成为讲述岳阳故事、传承城市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岳阳工业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岳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岳阳市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5Y70)。】
工业遗产是实现工业化以来,国家一系列发展变迁的见证,是社会集体记忆的凝聚与共同的精神财富。岳阳市作为湖南省工业重镇,存在以铁路运输、化工与制造业为主的大量工业遗产。完善岳阳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利用工作,是挖掘岳阳工业遗产保护利用的必要步骤与前提。探求岳阳市开展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的策略,有助于让岳阳工业遗产档案在岳阳市经济转型发展中贡献力量。
一、夯实基础,摸清家底,构建岳阳工业遗产档案资源体系
一是全面普查与系统梳理。岳阳市相关职能部门应组织专班(档案局、文旅局、工信局、史志办、地方高校等),对全市范围内的工业遗产进行地毯式普查,重点识别具有重要历史、社会价值的工业遗产。系统梳理各遗产点现存档案的种类、数量、保存状况、分布地点。建立详细的《岳阳工业遗产档案目录》。二是抢救性收集与归档。针对濒危、散佚的工业遗产档案(尤其是老照片、图纸、手稿、票据等),开展专项征集活动,鼓励捐赠或有偿征集,采访老工人、管理者、技术专家,进行口述史采集工程,记录岳阳鲜活记忆,并对改制、搬迁、关停企业遗留的档案规范化接收和整理。三是标准化整理与数字加工。按照国家相关档案管理规范,对收集到的各类档案进行科学分类、编目、修复和保护。大力推进数字化,将核心档案进行高精度扫描或数字化转换,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
二、深化研究,挖掘价值,讲述好“老”岳阳工业遗产故事
一是设立专项研究课题。联合高校(如湖南理工学院、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岳阳市社科联、岳阳市党史研究室等机构,设立“岳阳工业史”“岳阳工业遗产研究”“岳阳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等研究课题。鼓励学者深入挖掘档案,探讨近现代岳阳工业发展的脉络、特点、重要事件和人物。二是编纂专题文献与读物。基于档案和研究,出版《岳阳工业志》《岳阳工业记忆》《岳阳工业品牌档案选编》等文献。面向公众,编写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画册、青少年读本,讲述生动工业故事。三是构建岳阳工业历史叙事体系。整合档案、实物、口述史等岳阳工业文化遗产内容,提炼岳阳工业精神,融入岳阳现代城市文化基因。
三、创新利用,活化资源,服务现代岳阳地方社会的发展
一是赋能岳阳“文旅”融合。利用岳阳工业遗产旧址(如临湘桃林铅锌矿厂区、岳阳起重电磁铁厂旧址等),打造岳阳工业遗产主题博物馆。依托市博物馆,设立“岳阳工业遗产博物馆”,核心展品即来自档案。二是开发岳阳工业遗产旅游线路。如设计“岳阳电磁厂记忆之旅”线路,岳阳曾被誉为“中国磁都”,岳阳电磁厂旧址背靠湖南理工学院,将“岳磁旧址”、岳阳市档案馆、湖南理工学院串联,将“岳磁”档案中的故事作为展览核心内容。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利用档案复原老车间场景,展现老一辈“岳磁”人艰苦奋斗、创新创业的历史,用以激发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热情。三是开发岳阳工业遗产文创产品、艺术作品、纪录片、影视剧。从岳阳工业遗产档案中提取经典产品设计、商标、老照片等元素,鼓励艺术工作者开发具有岳阳工业特色的文创产品,以及反映岳阳工业历史的艺术作品、纪录片、影视剧等,为老品牌的复兴或新产品的文化赋能提供历史依据和故事素材。三是支持地方教育科普。与大中小学合作,开发基于岳阳工业档案的校本课程、研学活动、主题讲座,培养青少年对岳阳工业历史的兴趣。在档案馆设立“档案开放日”,让档案走进大中小学校园。
四、健全机制,强化保障,实现岳阳工业遗产档案可持续利用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与协同。建立由岳阳市政府牵头、多部门参与的“岳阳工业遗产保护与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资源,制定专项规划,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形成工作合力。二是加大政策与设立专项财政资金支持。将岳阳工业遗产档案工作纳入全市文化遗产保护、文化旅游发展、城市建设等相关规划,配套专项资金,积极争取国家、省级相关项目资金支持,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完善法规标准与人才队伍。研究制定《岳阳市工业遗产档案管理办法》,规范岳阳工业遗产档案的收集、管理、开发、利用和保密,对全市现有档案工作人员进行工业遗产档案管理培训。
推动岳阳工业遗产档案的开发与利用是系统性工程,需要通过普查建档为岳阳市工业遗产档案打基础,并深化研究挖价值、创新利用活资源、机制保障可持续发展。通过多措并举,将岳阳工业遗产档案转化为鲜活的文化资源、教育资源、旅游资源和创意资源,使其成为讲述岳阳故事、传承城市文脉、增强文化自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让岳阳工业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作者单位:岳阳职业技术学院。本文系2025年度岳阳市社会科学研究课题成果“岳阳市工业遗产档案开发利用研究”(项目编号:2025Y7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