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导深观

国企政工思政创新启示

青岛上合产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苏红

2025-09-15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在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的攻坚期,政工工作作为凝聚发展合力的重要抓手,正经历着从传统“文件传达、会议灌输”模式向现代“价值共创、数字赋能”体系的深刻转型。
  山东多家国有企业积极探索政工工作的创新模式,从“行走的课堂”到“云端思政”平台,从兼职政工员队伍建设到“四力四推”党建工程。这些创新为我们展示了如何将政工工作转化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如何在这条守正创新的道路上实践与探索。
  理念破圈:从单向输出到价值共创
  以往传统政工工作往往陷入“我讲你听”的单向传播误区,难以激发职工内生动力。我们创新提出“政工工作价值共创”理念,将职工从教育对象转变为参与主体。比如,可以通过开展“企业发展金点子”征集活动,设立“职工思想议事厅”,让一线员工直接参与管理制度修订、企业文化重塑等重要环节。
  这种理念革新的核心在于建立了“共情式”沟通机制,打破了传统单向输出的误区。有数据显示,该模式在某能源企业推行后,职工对企业决策的认同度提升了35%,合理化建议采纳率提高至62%。
  载体创新: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矩阵
  数字技术的迭代为政工工作提供了全新载体。政工工作要实现从物理空间到数字矩阵的载体创新。比如,可以构建“云端思政”平台,将党史学习教育、先进事迹等内容转化为VR实景课程,职工通过智能终端即可沉浸式体验企业发展史。据悉,某港口集团针对远洋船员长期离岸的特点,开发了“海上红色课堂”小程序,集成在线党课、心理疏导等功能,年服务船员超万人次。这种数字化载体创新解决了特殊岗位员工的教育覆盖问题。
  线下载体的场景化改造同样成效显著。某轨道交通集团打造“流动思政车厢”,在通勤列车内设置“初心故事”展播屏、“微心愿”收集箱,让职工在上下班途中接受教育、参与互动。国有企业还可以建立“车间党校”,把党课开到生产线旁,结合设备检修现场开展“党员技术攻关”主题实践,使教育场景与工作场景深度融合。
  机制重构:从考核导向到生态培育
  长效机制的构建是政工工作模式创新的关键。以某汽车集团为例,其打破“唯台账论英雄”的考核模式,建立“三融入”评价体系:将政工工作成效融入生产经营指标,看安全事故率、人均产值等硬数据。同时融入职工幸福指数,通过年度满意度调查量化评价;融入人才成长速度,跟踪青年干部培养成效。该机制实施后,政工工作与业务工作的协同度提升40%。
  跨界联动机制更能释放聚合效应。某央企创新“政工+业务”双导师制,让党建专家与技术骨干共同带教青年职工,既传思想又授技能。还可以建立大政工协作平台,推动工会、团委、纪检等部门资源整合,开展廉洁文化进家庭、技术比武亮身份等联动活动,形成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工作生态。
  队伍锻造:培育复合型人才
  政工人才队伍建设是国有企业政工工作的关键。要着力提升政工员的综合素养,引导他们永葆忠心、怀揣爱心、恪守公心,投身一线工作。围绕政工员“张口能说、提笔能写、遇事能办、办就办好”的能力目标,通过系统化培训和实践锻炼,使其成为基层党支部不可或缺的宣传员、文秘员、协调员和战斗员,要坚持将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贯穿干部工作全过程,突出重实干、重实绩、重担当的导向。
  国有企业政工工作是党的建设在经济领域的具体实践,其效能释放不仅是工作人员个体能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工作系统协同水平的综合反映。在市场化竞争日趋激烈的当下,国有企业政工工作应为企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保障。国有企业应通过理念破圈、载体创新、长效机制、队伍锻造等方面,推动政工工作协同效能实现质的跃升。
  未来,国有企业的政工工作应以“价值共创”为导向,以数字化为载体,以机制创新为保障,为企业发展提供不竭的“红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