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是个体在社会生存、发展及相互作用过程中,以自我理想与预期目标为引领,对自身言行举止予以自我认知、督促和修正的过程,主要包括自我定位、规划与实施、修正与评价几大环节。自我管理是个体不断自我突破、重塑、实现的历程,其涉及的各项要素将在此过程中得到不断升华,个体内涵与素养也将得到丰富与提升。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体系将聚焦当代大学生在自我管理方面的实际需求,通过设定与整合时间管理、情绪调控、目标设定等核心维度,构建系统、科学、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个体的综合能力水平。通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评价,一方面可以反馈真实有效的结果,使大学生对自我管理能力情况有一个正确认知,帮助大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与问题,通过自我测评重视自我管理;另一方面可以显现大学生自我信用管理基本状况,为高校提供精准的教育反馈,优化课程设置和干预策略,同时促进学生间的相互学习与监督,强化整体自我管理能力的持续提升与发展。因此,其具备为高校教育管理和学生个人发展提供实证依据和优化路径的双重效用。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综合评价体系构建要坚持科学性原则、动态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与系统性原则。科学性原则是指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必须基于大学生发展需求,符合教育教学规律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动态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需要保持动态变化,将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发展变化纳入考量范围;可操作性原则是指该综合评价体系具有较强的可行性与实用性,适用于大学生这一群体;系统性原则是指指标体系应当全面、真实反映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各个方面。按照要求形成包含一级指标、二级指标和具体评测指标三级指标体系,具体构建如下:
一级指标分别为时间管理能力、知识管理能力、生活管理能力与身心管理能力四项。其中,时间管理能力下的二级指标包括计划组织、实施、实施效率,即大学生个体能否主动制定学习、生活的日计划、周计划与月计划,学生是否能够按照计划要求按时按量完成任务,在计划实施过程中,是否感觉时间够用或紧凑。
知识管理能力之下的二级指标包括学习资源的发现与利用、知识学习的习惯与态度两方面内容,即使用教师所提供资源及网络资源等提升自身能力的主动性,对待网课学习、课程知识预习等的态度。
生活管理能力之下的二级指标包括生活习惯(体育健身、生活饮食、日常作息是否规律)、行为控制(如对上网时长的把控、游戏及休闲娱乐时间的把控等)、自身发展需求意识(主动参与学校组织的志愿者活动、社团活动、文艺活动等)、情绪控制(面临挫折、压力时的情绪调节能力,对极端情绪的控制能力等)、形象意识(自身面貌管理、房间卫生管理等)。
身心管理能力之下的二级指标包括身心健康的行为活动(保持健身的好习惯、培养个人兴趣)、心理调适(对周围环境的适应性)、学习生活满意度(精神面貌或精神状态)。
除此之外,要关注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教育过程评价。以大学生所接受的教育过程为主要线索,使整个教育链条的各个教育环节皆在考量范围内,分析教育过程与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养成之间的作用关系。如身心管理方面,心理教师心理调适训练对学生情绪管理的影响,课前预习资源对学生自主学习与知识学习态度的影响、学生参与社团对其人际交往能力的影响等,揭示教育在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成长中的干预效果,并以此为依据,辅助教育主体进行教学方案设计与改进,提升教育教学效果。
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评价要构建包括自主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等多元参与的评价体系。如教师在传授学生一定的评价技巧与策略后,要为学生创设自我评价的情境,并以主题班会的形式,使学生对过去一段时间内所定计划完成情况予以总结,说明其学习和目标管理状况,使所有学生处于一种自我管理的良好环境中,主动进行自我反省与调整,培养学生自我评价与修正的能力,并将自我激励进一步转化为内在动力,形成自我管理的潜意识;采集数字学习平台和软件数据记录,将其作为重要评价指标,从多维度、多渠道获取评价数据,确保评价结果科学、准确与客观。
同时,此综合评价体系要与学生信用机制建立联系,当学生获得较好的评价结果时,可以得到信用积分,未能达成任务或评价结果不佳时要扣除信用积分。通过采用失信预警与守信奖励机制不断对学生施加刺激,相关人员主动约谈并深入了解学生在自我管理和计划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困难与问题,帮助他们分析问题,找到症结并提供一定的优化策略,进而鼓励和引导他们改变不良习惯与错误行为,使其在之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加强对自身言行举止的约束。当学生对自身行为习惯予以修正后,其信用水平得以改善与提升,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成就感与体验感。
【作者系广东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本文系广东理工学院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课题“民办高校大学生自我管理评价路径研究”(编号:JXGG2024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