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社会工作视域下海南民族互嵌式社区红色文化睦邻服务研究

王凯旋吴海亦

2025-09-08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在建设海南自由贸易港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双重背景下,海南民族互嵌式社区治理面临文化融合与认同建构的新课题。本文基于社会工作“助人自助”核心理念,通过分析相关典型案例,揭示红色空间再造、双语叙事活动、数字化议事平台等创新实践如何在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指导下,推动各族群众在共同历史记忆中找到情感共鸣,进而增强文化认同,促进邻里和谐,为构建多元一体的社区治理模式提供有力支撑。
  一、社会工作视域下红色文化赋能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的时代价值
  海南民族社区治理面临城市化与多元文化交织的独特挑战。作为全国唯一的省级经济特区与自由贸易港,海南的城镇化率已从2010年的49.8%跃升至2024年的63.08%(海南省统计局,2025),这种快速城市化进程深刻重构了民族交往空间。黎族、苗族等世居民族在三亚、五指山等地形成的“大杂居小聚居”格局,使得该格局与现代治理体系产生碰撞,而自贸港建设带来的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剧了文化认同的复杂性。这些结构性变化要求社会工作介入须突破单纯的经济视角,构建更深层次的文化联结机制。
  琼崖革命遗产为民族互嵌提供了独特文化资源。琼崖革命“二十三年红旗不倒”铸就的海南红色文化资源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鲜明的民族共生性。白沙起义纪念园、五指山革命根据地纪念园、陵水苏维埃政府旧址等45处海南红色遗址中有28处位于少数民族聚居区。这种“红色基因”与民族地区的深度嵌合,形成了特有的文化治理资源。这些红色文化资源既是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历史见证,又为当代社区工作提供了情感共鸣的符号体系。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激活,这些资源可转化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催化剂”。
  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实现红色文化资源的现代转化。社会工作专业方法能够让红色文化在三个维度重构民族互嵌:在记忆维度,琼崖纵队医疗队与黎族群众的互助史可消解现代社区陌生化;在组织维度,借鉴“红色娘子军”连队建制可创新社区自组织培育模式;在价值维度,可将革命时期的民族团结誓言转化为《社区睦邻公约》的现代表述。这种转化通过叙事治疗、社区剧场等专业手法,将构建“红色文化—民族传统—自贸港精神”的意义链。当空间互嵌(如红色遗址改造为社区共享空间)、活动互嵌(如双语党史宣讲)、制度互嵌(如红色积分制)形成系统时,能有效实现从物理共存到心理契合的跃升。
  二、社会工作视域下海南红色文化睦邻服务的实践路径与创新模式
  首先是空间互嵌维度的实践创新。可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在红色场馆的功能转型与景观设计的文化融合两个层面,实现物理空间的情感联结。在红色场馆改造方面,可将地处民族地区的革命遗址改造为“‘四史’教育+民族工艺展示”的社区复合空间。例如,可在五指山革命纪念馆增设黎锦传承工坊,通过非遗展演等动态形式增强其社区归属感。在景观融合设计上,可形成具有双重文化记忆的社区公共艺术装置。此外,可通过建立“红色基因-民族元素-海洋文化”三位一体的视觉系统,将琼崖革命标语与黎族船型屋轮廓融合于社区街景改造,不仅能够实现历史记忆的现代表达,更能够构建起跨民族的文化认同纽带。
  其次是活动互嵌维度的实践创新。可依托文化传播理论与社会工作方法,构建红色叙事与民族艺术深度融合的动态交互体系。在红色叙事方面,可采用沉浸式剧场形式,开展“红色故事双语讲”活动,通过方言讲述与肢体语言相结合的方式,提升跨代际文化传递效果。在革命歌谣展演方面,可重点挖掘《琼崖纵队之歌》与黎族、苗族民歌的音乐共性,建立专业音乐人与非遗传承人的长效合作机制。在展览策划方面,可采用革命文物与民族器物并置的展陈方式,配合AR技术再现历史场景。这些文化实践的核心在于通过符号系统的创造性转化,在情感共鸣中实现从文化展示到价值共建的升华,为海南自贸港社区治理提供文化融合新范式,从而在多元文化语境中激发居民参与热情,促进社区和谐共生。
  再次是机制互嵌维度的实践创新。应构建制度化的多元主体协同治理框架,推动红色文化与民族互嵌社区的可持续发展。一是基于协商民主理论,由社区工作者引导各族代表围绕公共事务开展对话协商。二是参照社会资本理论,组建跨民族志愿服务队,重点吸纳熟悉双语双文化的社区骨干,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减少民族间沟通误解。三是应用数字治理理论,建设数字化睦邻档案库,确保民族文化档案的真实性与安全性;开发多民族语言检索功能,提高社区文化资源共享效率。这些机制创新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的方式,将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社会治理资本,为自贸港建设背景下的社区治理现代化提供新思路。
  三、社会工作视域下海南红色文化睦邻服务的可持续发展建议
  首先,突破社区服务的传统量化评价范式,构建以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与社会融合为核心的红色文化睦邻服务评估体系。在文化维度上,重点考察红色符号与黎苗文化元素的有机融合度;在参与维度上,通过跟踪分析双语活动参与率、跨民族志愿服务时长等指标,量化各族群众的实质性参与;在效能维度上,采用前后测对比法评估社区凝聚力指数变化。评估过程应注重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的贯彻,通过培养社区本土评估员、建立居民反馈闭环机制等方式,使评估本身成为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过程性工具。该体系将为海南自贸港建设中的多民族社区治理提供兼具科学性和文化适切性的评估框架。
  其次,构建“校社联动”机制,依托海南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开设红色文化传播特色课程,重点培养兼具社会工作方法与琼崖革命史知识的复合型文化传播人才。建议建立社区实习基地,让学员直接参与特色活动策划,在实践中提升跨文化沟通能力。培养内容需融合专业性与地方特色,将黎苗语言基础、红色文化解读技巧等纳入核心课程,开发海南特色案例教学资源。可引入“双导师制”,由高校教师与社区实务工作者共同指导。同时应建立文化传播人才库,完善流动共享机制,设立专项激励基金,对民族文化传播突出贡献者给予表彰,形成良性人才发展生态,为红色文化睦邻服务提供持续人力资源支撑。
  综上所述,本文在社会工作专业视角下,系统论证了红色文化作为海南民族互嵌式社区建设柔性纽带的可能性与实施路径。将海南红色文化资源转化为睦邻服务载体,既能强化社区党组织的文化凝聚力,又能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方法激活各族群众的参与主体性。未来需进一步细化评估工具,培育“社工+民族语言+党史”的复合人才,形成红色文化睦邻服务的长效机制,确保其在海南自贸港建设中发挥持久的社会治理效能。
  【本文系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海南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逻辑与路径研究”(HNSK(ZC)25-290);海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琼崖革命精神在三亚地区的典型形态研究”(HNSK(ZC)23-204);海南热带海洋学院2025年统战理论研究重点课题“海南红色文化赋能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的逻辑与路径研究”;共青团三亚市委员会委托重点课题“‘大思政课’赋能新时代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三亚探索”的阶段性成果。王凯旋工作单位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吴海亦工作单位系海南热带海洋学院民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