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关于西藏基层宣讲的几点思考

堆龙德庆区委党校洋培

2025-09-0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党的中心任务和历史使命。在这一时代坐标下,新时代党的治藏方略是西藏谱写中国式现代化篇章的根本遵循。多年来,西藏的各项事业发展取得长足进步,但面临的风险挑战依然严峻复杂:高质量发展任务艰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持续深化等。有效应对这些挑战,关键在于统一思想、凝聚共识、汇聚力量。基层宣讲作为打通思想引领的“最后一公里”,是确保党的声音传遍各个角落的战略工程,可见其重要性和提升质效的紧迫性。
  一、深刻认识基层宣讲在西藏工作全局中的基础性战略性地位
  西藏工作的特殊性决定了基层宣讲绝非一般性工作,而是关乎长治久安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
  (一)强化思想引领与政治保障,确保中央政策直达基层。
  作为国家重要安全屏障,确保中央政令绝对畅通、决策部署精准落地具有特殊政治意义。政策传导中存在鸿沟,是导致“最后一公里”不畅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深刻把握中央精神实质,紧密结合西藏高原特点、民族宗教实际和发展阶段特征进行转化,使顶层设计与雪域高原的实践精准对接、同频共振。其关键价值在于彻底打通政策传导“最后一公里”,最大限度消除信息衰减与理解偏差,确保党的创新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原原本本、不折不扣地深入人心。尤其在边境地区、广袤农牧区和具有特殊重要性的宗教场所等重点领域,通过强基固本的宣讲,不断巩固党的执政根基,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为奋进中国式现代化凝聚最磅礴的思想共识和行动伟力。
  (二)凝聚同心同德的发展合力,夯实长治久安的社会根基
  西藏多民族聚居、地域辽阔、信息传播条件受限等客观因素,使得社会思想观念的整合与利益诉求的统一面临挑战。思想观念多元交织,易导致政策理解偏差乃至思想隔阂,影响社会稳定。基层宣讲的核心作用,就在于高效凝聚共识和化解风险。针对西藏特殊区情,用群众语言透彻阐释政策背后的价值导向与发展逻辑,实现思想认知统一。以具象化方式描绘发展蓝图及其带来的民生福祉,增强现实感召力,实现愿景认同统一。在目标一致、责任共担、成果共享的坚实基础上,将分散力量汇聚成推动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三)锻造适应高原现代化要求的核心能力,激活内生发展动力
  西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面临独特的环境约束与发展要求,对广大干部群众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基层宣讲的核心价值,在于系统熔铸适应高原现代化要求的核心能力,聚焦两大维度:一是紧密对接高原特色产业、生态保护、强边固防、市场经济等实践需求,精准开展政策法规、专业技能培训,切实破解本领恐慌,筑牢能力基石;二是发挥驱动创新理念,积极传播新知识、新科技、产业变革趋势及创新思维,着力打破思维窠臼,点燃立足高原探索创新的内生引擎,为中国式现代化西藏篇章注入持久韧性与澎湃后劲。
  二、基层宣讲存在的问题
  基层宣讲是确保党的声音飞入西藏百姓家的战略工程。然而,审视当下,西藏基层宣讲在穿透力、说服力、凝聚力方面仍面临严峻挑战,存在亟待破解的深层次问题。
  当前西藏基层宣讲的困境,集中体现在内容供给、形式方法、覆盖范围和队伍能力等关键维度,与特殊区情的适配性不足。一是内容转化深度不足。宣讲内容机械照搬上级精神,未能深度结合西藏高原地域特点、多民族文化心理以及农牧区边境地区发展阶段差异进行创造性转化。对生态补偿、草场承包、兴边富民等本土化核心政策的解释流于表面,缺乏与群众切身利益(如补贴发放、就业机会、寺庙保障)的具象链接;侧重政策条文宣读,对政策制定的深层逻辑、历史经纬、现实考量阐释不足,未能有效解答群众心中“为什么”“对我有何用”的疑问。二是形式方法滞后。仍过度依赖传统报告会、文件宣读等单向模式,互动交流、答疑解惑环节薄弱,难以激发群众参与感和思考深度。宣讲资源过度集中于城镇、机关和学校,对流动性强的务工人员、季节性迁徙的游牧民、边境一线执勤人员及家属等关键群体的覆盖不足、针对性不强。三是覆盖范围存在盲区。地域辽阔、交通不便、通讯基础设施薄弱的客观现实,使得针对偏远牧区、深山村落、边境哨所、分散修行点的宣讲难以高频次、常态化覆盖,“最后一公里”在物理层面即遭遇瓶颈,形成信息“孤岛”。四是队伍能力有待提升。双语(藏汉)宣讲能力不均衡问题突出。部分宣讲员不分受众群体单一使用汉语或藏语,不善运用藏族谚语、民间故事、生活化比喻等群众熟悉的语言元素进行生动阐释,导致沟通不畅,尤其影响对老年农牧民、偏远地区群众的宣讲效果。
  三、系统提升西藏基层宣讲质效的优化路径
  (一)强化精准阐释与本土转化
  组建由政策专家、民族学者、基层代表构成的“政策解读专班”,对中央精神和重大政策进行前置性本土化解读;聚焦生态保护、兴边富民、乡村振兴等核心议题,编写藏汉双语《政策通俗读本》及《实操指南》,将抽象条文转化为贴合农牧民生产生活、边民守边护边需求的“白话”和“实话”;健全常态化基层调研机制,精准摸排不同群体(农牧民、边民、务工人员等)的思想困惑、政策盲点、现实关切与利益诉求,针对历史认知、民族宗教敏感点、草场纠纷、补贴发放、就业增收等热点难点,提前预研、储备权威解释口径与典型案例,在宣讲中敢于直面、主动回应、深入剖析;宣讲内容必须深入阐释政策制定的历史必然性、现实紧迫性、民生关联性和长远战略性,运用数据对比、成效展示(如边境小康村变迁、生态补偿收益)、正反案例等,具象化呈现政策带来的发展红利与民生改善,特别是与群众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部分,使群众真正理解政策“好在哪里”“惠从何来”,夯实思想认同根基。
  (二)提升吸引力与参与度,突破“单向灌输”局限
  大力推广“宣讲+座谈”“宣讲+问答”“宣讲+情景模拟”等互动模式,预留充足时间进行现场答疑、深度交流;鼓励采用“身边人讲身边事”方式,邀请脱贫带头人、致富能手、优秀护边员等现身说法,增强亲近感和可信度;强化宣讲员运用藏族谚语、格言、民间故事、生活化比喻进行生动阐释的能力培训,使宣讲更接地气、更具感染力。
  (三)消除盲区与薄弱点,攻克“最后一公里”瓶颈
  强化乡镇(街道)、村(居)委会、学校等固定场所的标准化宣讲阵地建设,筑牢基础节点;组建精干的“马背宣讲队”“摩托车宣讲队”“帐篷宣讲队”,制定周密计划,对偏远牧区、深山村落、边境执勤点、季节性牧场、分散修行场所开展定期巡讲、按需送讲;建立与边防部队、边民信息员的联动机制,确保边境一线全覆盖;针对流动性强的务工人员,在劳务输出输入地、集中用工企业、工地等建立宣讲联络点,利用工余时间开展宣讲;针对季节性迁徙的游牧民,建立迁徙路线上的宣讲驿站或跟随迁徙队伍进行宣讲。
  (四)建强宣讲队伍,夯实人才支撑
  优先选拔政治坚定、精通藏汉双语(特别是掌握主要方言)、熟悉区情民情、善于沟通表达的干部、教师、退休人员、乡村能人等进入宣讲库;定期举办藏语表达艺术、政策解读技巧、群众工作方法、涉藏舆论引导、新媒体运用等专题培训;组织优秀宣讲员巡回示范、结对帮带,提升整体能力;对长期在艰苦边远地区、表现突出的宣讲员给予荣誉表彰和适当补贴,畅通职业发展通道,稳定骨干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