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学旅行作为教育与旅游深度融合的重要业态,对学生实践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具有关键作用。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山东以其深厚历史文化底蕴与丰富自然人文资源,为研学旅行发展筑牢了基础。近年山东在研学旅行领域积极探索,推动资源整合与课程开发,已形成一定规模。但该领域仍面临资源利用不充分、课程设计缺乏特色、服务质量待提升等问题,而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是推动山东研学旅行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山东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与优势
山东研学旅行的高质量发展有着扎实的根基与显著优势。山东历史文化资源厚重,从史前文明遗址到儒家文化发源地,从近代工业遗产到红色革命纪念地,多元遗存构成立体研学素材。同时,自然生态资源丰富,山地峡谷、滨海湿地、湖泊平原等多样地貌,为地质、生态等领域的研学提供了天然课堂。政策层面,省市县三级联动,出台系列规范性文件,明确了教育、文旅、交通等多部门职责,建立起协同推进机制,从制度层面保障研学旅行的有序开展。此外,市场需求持续攀升。“双减”政策推动下,学校对实践性课程需求激增,家庭对子女综合素质培养重视度提高,双重驱动让研学市场空间不断扩大,倒逼服务机构提升课程设计与执行能力。
二、山东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推动山东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需以系统思维整合课程创新、资源联动与服务升级关键环节,构建协同高效发展路径。
课程体系创新要突破传统课堂知识传递模式,转向情境体验和实践探究核心设计逻辑。深度挖掘齐鲁文化的精神内核与时代价值,将儒家思想、红色精神、非遗技艺等文化元素转化为可感知、可参与的研学主题;通过沉浸式场景构建、互动式任务设计、探究式问题引导,让学生在体验中实现认知深化与价值认同。同时,兼顾不同学段学生的认知规律与成长需求,构建从小学到高中的阶梯式课程系列,确保内容适切性与系统性,形成覆盖文化传承、科学探究、实践体验多领域的课程体系。
资源整合需打破行政区划与行业壁垒,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历史文化资源、自然生态资源、产业资源等不同类型资源有机融合,并通过主题串联形成特色研学线路,实现点上有精品、线上有特色、面上有覆盖的全域发展格局;加强与周边地区合作,融入全国性研学网络,通过资源互享、线路互通、品牌共建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山东研学旅行辐射力与影响力。
服务品质提升要从粗放化运营转向精细化管理。建立涵盖前期筹备、过程实施、后期反馈的全流程服务标准;明确研学导师资质要求与行为规范,加强专业培训提升其教育引导能力与应急处置能力;引入智慧化管理手段,实现行程安排、安全监控、效果评估等环节的数字化赋能。
三、山东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
构建山东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的保障机制,需从政策支撑、安全防控、人才培育等维度形成闭环体系,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
政策法规保障方面,要加强顶层设计,结合研学旅行特性与发展需求,细化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清晰划分政府、学校、机构、家长等各方主体权责,建立全链条管理制度,涵盖准入审批、运营监管、质量评估等环节,实行动态化监管,通过定期评估、随机抽查、社会监督强化对研学机构与基地的管理,对不达标主体予以整改或清退;加大政策扶持,借助财政补贴、税收优惠、项目资助吸引社会资本参与设施建设与课程研发,引导行业资源向优质项目集中,营造良性竞争的市场环境。
安全防控体系建设中,坚守安全第一理念,搭建全方位、多层次安全保障网络。完善研学活动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安全责任清单,对交通出行、食宿安排、活动开展等各环节开展风险评估与隐患排查;制定详细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可加强与公安、交通、卫健等部门的协作联动,建立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突发事件得到及时有效处置。此外还要强化参与者安全教育,提升其安全防范意识与自我保护能力。
人才培养方面,应构建专业化、多元化培育体系。推动高校与行业协会、研学机构合作共建相关专业,优化课程设置,培养兼具教育理论、旅游管理、文化素养的复合型人才;加强现有从业人员在职培训,开设专题课程,提升其课程设计、活动组织、安全管理等专业能力;建立研学导师资格认证制度与职业发展通道,通过激励机制吸引优秀人才入行,同时发挥专家智库作用,邀请教育学者、文化专家、旅游规划师等提供专业指导,为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与人才支撑。
四、结语
山东研学旅行高质量发展体系的建设,关联着地域资源价值的挖掘与教育形式的创新。其自身的资源优势与发展基础,赋予该领域显著的发展潜力。持续优化发展路径、完善保障机制,将促使研学旅行完成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更贴合学生成长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各项措施深入实施后,山东研学旅行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服务优质的发展格局或将成型,为全国研学旅行发展提供参照,同时推动教育事业与文旅产业的协同进步。
【作者系齐鲁师范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文旅融合发展提档升级研究专项“山东研学旅行发展趋势与体系设计研究”(课题编号:2023—WLZX—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