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黄河(九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及对策分析

刘佳王肇铧

2025-08-27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2019年9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被确立为重要国家战略,为流域发展指明了方向。在现实实践与发展中,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或存在融资总量不足、未与生态补偿转移支付协同、水权和碳排放权交易滞后、动态监管与风险评估不够完善等现实问题,需优质金融要素集聚以发挥配置功能。
  通过系列测算及实证分析,本课题构建了以金融基础为基础层、绿色金融实质为核心层、绿色特征为成果层的黄河(九区)绿色金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基尼系数、核密度估计、空间相关性分析等实证方法,研究得出如下结论:观察期黄河九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整体呈持续上升趋势,处于向高质量发展的过渡阶段,未来前景广阔。但也存在明显地区不均衡,中下游的发展起点优于上游地区,各省份发展不均且与经济实力关联密切;地区内差异多有下降,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地区间差异是总体差异的主因;上游内部差异先降后升存在明显的省际差异,流域及上下游核密度曲线中心右移;中下游多极化趋势明显;绿色金融发展存在正向空间聚集且状态稳定;各省份难以突破地理俱乐部效应,同时呈现显著空间收敛趋势;低水平省份有“追赶效应”,上游空间存在溢出效应。基于上述系列实证,梳理如下建议供参考。
  一、构建标准化评价体系,夯实协同发展基础
  在中国绿色金融蓬勃发展的背景下,黄河流域内绿色金融发展存在显著梯度差异,集中体现在初始基数与发展速度上,内部协同性不足已成为制约金融要素赋能的关键瓶颈。流域内绿色金融缺乏统一的实施要求与规范,导致综合评价指标的构建标准模糊。为此本课题通过子系统设计形成较为科学完整的测度指标。通过量化比较发现在完善全国绿色金融标准体系时,需针对量化中的弱项重点强化金融基础子系统的绿色监督与管理,将金融产品创新与绿色成果转化直接挂钩,突出对绿色特征属性的成果层评估,紧扣资金全链条开展动态监测。
  二、深化政金合作机制,优化激励与风险管控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产品虽日趋丰富,但资金过度集中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传统领域。针对这一现状,应推动黄河流域加快研发以绿色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为核心的多元化产品及衍生品;通过落实绿色企业的激励型政策或设立专项基金等政策性激励,避免单一金融产品和服务引发的资金“漫灌”现象,提高市场化产品组合发挥效能,降低绿色项目市场风险。同时,针对生产部门有关项目的绿色效果类数据获取难的问题,可推广新技术应用,支持金融机构通过公开渠道采集企业绿色信息,完善企业绿色信息向资本转化的能力评估机制,缓解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金融市场配置难题。
  三、强化全域统筹协同,破解区域发展失衡
  黄河流域绿色金融发展作为系统性工程,正处于从快速成长向高质量稳定发展的过渡阶段。需将地区差异控制在可防可控的合理范围,防止区域“马太效应”加剧。在正视各地金融基础与经济水平客观差距的前提下,既要立足地区特色推动政策试点“以点带面”,通过持续优化发展路径减少选择偏误风险,助力落后地区追赶先进省份;也要加强区域间交流合作,借鉴中西部有发展潜力地区的实践经验,在协同中放大引领示范地区的空间溢出效应,推动黄河九省区绿色金融的全域协调发展。
  四、激活数据要素潜能,赋能绿色金融创新
  借助大数据、数字化技术优势,可有效扩大绿色金融产品的服务覆盖范围,为投资者提供多样化选择。实证研究显示,初始水平较低的地区绿色金融发展速度更快,而初始水平较高的地区后续增长相对缓慢,且数据要素应用普遍不足。为此,初始禀赋较弱的地区应充分借助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加速绿色金融发展的时代进程。除了通过新技术强化绿色金融对传统行业的赋能,还要寻找开发本土化绿色金融数据产品与服务的可能性,满足投资者多元化需求,以数智技术的要素赋能作用,激发生产部门绿色转型的内生动力。
  五、立足区域特色优势,优化资源市场化配置
  黄河流域的经济发展水平为绿色金融提供了资本支撑与市场环境,而政府与市场的良性协同对追赶期的绿色金融发展具有显著促进作用。但实证表明,过高的政府支出可能抑制市场主体的创新竞争意识,导致政策效果达不到预期;教育水平对西部地区影响显著为正,上游西部地区人才短缺问题突出,人才资本提升对其发展的边际收益呈递增趋势。基于此,应立足各地基础条件,结合地区优势与特色打破发展壁垒,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现金融资源与投融资的良性循环。各地区需通过完善金融产品体系、优化资金供给结构、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与风险管理能力,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等生产领域,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有力支撑。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统计与数学学院。本文系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黄河(九区)绿色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评价研究”(22CCXJ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