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前哨证券

以石为媒 合力讲好文化“两创”新故事

嘉祥县干部政德教育培训中心张寒

2025-08-15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济宁汉画像石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与悠久的历史渊源,不仅是汉代文化的重要载体,也是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杰出代表,如何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济宁地区的汉画像石文化,在文化“两创”背景下成为新的课题。
  锚定济宁汉画像石刻的发展新方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建设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指明了前进道路。以建设中国特色现代文化体系为旨归,锚定济宁汉画像石刻的发展新方向,不断创新文化表现形式,融入数字化、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遗址场馆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不仅是对其自身价值的提升和传承,更是推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关键举措。首先,文化科研体系化。加强与高校、研究院合作对汉画像石进行更深入的考古学、历史学、艺术学等方面的研究,举办高端学术论坛,出版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提升在国内外学术界的影响力和认知度。开发建设完善的数据库系统,收录汉画像石资料,进行数据整理、阐释分析,为未来的学术研究、保护修复、教育普及等多维度的展示与传播提供可行性。其次,文化展现数字化。一方面可利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对汉画像石的分布、题材、风格等进行统计和研究,揭示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规律和发展趋势。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使公众随时随地访问汉画像石的数字资源。另一方面,创新展陈方式,利用VR、AR、AI多媒体互动等形式,打造智能化、体验式的展示平台。再次,文化形态产业化。一是深入挖掘石刻文化内涵,通过与现代设计、影视动画、游戏娱乐、文创产品等行业跨界合作,开发一系列具有地方特色和文化价值的商品和服务。二是加强品牌塑造与推广,通过线上线下联动营销,扩大汉画像石及相关衍生产品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知名度。三是探索国际合作模式,引进国外先进的文物保护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也将济宁画像石故事推向世界舞台。
  深挖济宁汉画像石刻的文创新要素
  在当今时代,文化产业的发展日益成为推进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文创作为激活城市创造活力与地域特色文化遗产的一种特殊资源,重要性愈加凸显。济宁汉画像石主要集中在西汉中期晚期至东汉末期。其中,以济宁嘉祥武梁祠最负盛名,包括一系列石阙、石狮、汉碑及大量的祠堂画像,内容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典章制度、宗教信仰、艺术审美等,堪称一部“绣像的汉代史”。这些内容题材与价值观念为济宁汉画像石的传承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因此,更需要借助现代文化创意的力量,激活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通过“文化创意衍生品”,让汉画像从“文化符号”向“生活载体”转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对汉画像石进行全面高精度的数字化复刻,制作3D模型和全景虚拟现实技术,用户通过手机App、VR等设备沉浸式体验汉代石刻艺术的魅力。比如:嘉祥武梁祠引入AI技术,当观众手持特制“手电筒”光束照射屏幕画面时,被照亮的部分瞬间化作流动的彩色,伴随悠扬的编钟古乐,画中人物翩然舞动、活灵活现。运用画像石的线条、造型和寓意,研发一系列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需求的文创产品,如文具、家居、饰品、艺术品、纪念品等,将汉画像石所承载的文化价值、审美价值,与大众生活构建“参与式文化消费”模式,可以实现文化认同的情感共振。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让汉画像从“文化资源”向“经济价值”延伸。利用媒体传播、投资运营、文化休闲娱乐等现代文化产业,创造出兼具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的产品、服务和体验。从汉画像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图案、人物、故事元素,创作出系列IP形象,与影视动漫产业合作,共同开发数字游戏、动画、实景剧等,赋予古老石刻艺术新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这样不仅为文化传承与传播构建广阔的平台,更为经济增长开辟了新路径。
  讲好济宁汉画像石刻的“两创”新故事
  近年来,济宁在推动文化“两创”过程中,积极探索汉画像石文化融入现代德育和涵养干部为政之德的融合路径。在“启智润心”中讲好“两创”故事,将汉画像石融入学校课程设计,通过开发特色课程、营造环境等途径,引导学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让传统文化温暖生命、润泽成长。比如:嘉祥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牢牢把握武氏祠汉画像石与教育结合的深度,创新开发《汉画之艺》《汉画之技》两大课程模块,开设以“寻地域传统文化、品武氏汉画之美”为主题的系列课程,引导学生从“看得见”的技艺到“悟得到”的精神,真正汉画像石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播。在“政德润心”中讲好“两创”故事,汉画像石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其中大禹为民治水、栉风沐雨、公而忘私,正对应了领导干部须“明大德”的根本要求,以及厚植天下为公、公忠体国的家国情怀,而管仲射小白的故事则体现了古代执政者胸怀社稷、不计前嫌、任人唯贤的优秀品质……将汉画像石中蕴含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转化为中国共产党秉持的执政为民、人民至上、取信于民、公平法治、和谐共生的优良传统与价值观念,采取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体验教学、礼乐教学“四位一体”教学方式,把新时代政德建设要求讲到干部心坎上、讲入干部实践里,切实发挥政德教育帮助党员干部正心明道、涵养政德的作用。
  【该文为2025年度济宁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济宁汉画像石文化传承创新研究——基于习近平文化思想视角”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5JSGX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