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中的转化路径研究

贺爱英孙鑫

2025-08-13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摘要: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与改革进程中积淀的精神瑰宝,凝结着独特的政治立场、价值追求与道德准则,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本文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解析与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现实需求,从内容创新、载体拓展、机制完善、主体赋能四个维度构建具体转化路径,旨在为提升红色文化育人实效提供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的参考方案。
  关键词:红色文化资源;青少年;价值观培育;转化路径
  一、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内在逻辑
  (一)红色文化资源的价值内核
  红色文化资源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物质与精神结晶,其形态具有多样性:物质层面包括井冈山革命根据地、遵义会议会址、“两弹一星”研制基地等历史遗址,以及革命文物、烈士遗物、纪念馆藏等实体载体;非物质层面涵盖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特区精神、脱贫攻坚精神等精神谱系,还有红色歌谣、革命故事、历史文献等文化形态。从本质上看,红色文化资源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产物,其核心内核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使命,价值底色体现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与社会主义的高度统一,为青少年价值观培育提供了天然的精神养分。
  (二)青少年价值观培育的时代诉求
  青少年处于“拔节孕穗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定型,既面临全球化背景下多元文化思潮的冲击,也承受着网络信息碎片化带来的认知干扰。红色文化资源中蕴含的“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等精神特质,恰好能回应青少年在价值选择中的困惑,为其构建清晰的精神坐标。《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明确指出,要“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凸显了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中的重要地位。
  (三)二者的内在契合性
  红色文化资源与青少年价值观培育在目标与内容上高度契合:在目标层面,前者致力于传承革命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后者旨在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二者共同服务于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长远需求;在内容层面,红色文化中的爱国情怀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要求相呼应,红色故事中体现的责任担当与青少年应具备的“担当精神”相契合。
  二、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中的转化路径
  (一)内容创新:构建“历史—现实—未来”的价值叙事链
  1.挖掘红色资源的时代内涵与现实关联
  建立“红色精神与时代议题”对接机制,让红色文化从历史走向现实:将“长征精神”与科技创新结合,邀请航天团队讲述“嫦娥探月”工作中攻克技术难关的经历,制作《从长征到星辰大海》专题片,展现“攻坚克难”精神的传承;将“雷锋精神”与志愿服务结合,组织青少年对比“雷锋日记”与当代志愿者的服务记录,撰写《新时代雷锋精神的100个瞬间》,让“奉献精神”具象化;将“南泥湾精神”与劳动教育结合,开展“校园农场”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种植、收获中体会“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内涵。
  2.打造“故事化、年轻化”的内容表达体系
  以红色故事为核心,开发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的表达形式:编写《红色故事漫画系列》,用Q版形象演绎“半条被子”“军需处长”等故事,在漫画旁白中设置“假如你是当事人,会怎么做”的互动问题;创作“红色轻小说”,以青少年视角重构历史场景,如《1935年的一封家书》通过红军小战士的日记,展现长征中的战友情与家国情怀;开发“红色知识卡牌”,将革命人物、历史事件转化为卡牌角色,设计“历史问答PK”“事件时间线排序”等游戏玩法,让知识学习变得趣味化。
  3.推动红色文化与学科教育的有机融合
  编写跨学科红色教育校本教材:历史课结合“四渡赤水”战役,讲解军事战略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语文课分析《沁园春·雪》的时代背景,开展“红色诗词创作”活动;物理课以“两弹一星”为案例,探究科技工作者如何突破技术封锁,培养科学精神。
  (二)载体拓展:构建“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立体传播网络
  1.升级线下实体场景的沉浸式体验
  红色教育基地的“科技赋能”:在纪念馆增设VR体验区,通过“时空穿越”技术让青少年“置身”五四运动现场、延安窑洞会议等历史场景;开发“红色密室逃脱”,以“破译情报”“护送文件”等任务还原革命场景,在解谜中学习历史知识。
  校园红色文化环境建设:打造“红色文化走廊”,用时间轴展示党史大事件;在宿舍区设立“红色书架”,摆放《红岩》《林海雪原》等经典书籍及青少年原创红色作品;在操场、教学楼等场所悬挂“革命语录”与“当代青年誓言”对照牌,如“为人民服务”与“请党放心,强国有我”并列展示,强化价值呼应。
  2.拓展青少年聚集的线上传播阵地
  打造互动性强的短视频内容:在抖音、B站发起“红色挑战”,如“1分钟还原一个红色经典场景”“用rap演绎红色故事”,通过贴近青少年喜好的形式增强红色文化的传播力。
  开发红色主题的数字产品:设计“红色文化”微信小程序,包含“党史知识闯关”“红色景点云打卡”“革命人物问答”等模块,用户可通过积累积分兑换线下研学机会;利用虚拟偶像技术,打造“小红”“小星”等红色讲解员数字人,在元宇宙平台开展“云端红色展览”,青少年可通过虚拟形象与历史人物“对话”。
  3.推动“线上线下”联动的体验活动
  设计“线上学习—线下实践—线上分享”的闭环流程:线上阶段:在学习平台发布“红色任务卡”,如“了解一位革命先烈的生平”“观看一部红色影片”;线下阶段:组织“寻找身边的红色印记”实践活动,让青少年走访本地革命遗址、采访老党员;线上分享:在社交平台发布实践vlog,用“我的发现”“我的感悟”等板块呈现学习成果,形成二次传播。
  (三)机制完善:构建“协同化、长效化”的保障体系
  1.建立多方协同的育人机制
  校地协同:学校与红色教育基地签订合作协议,共建“红色教育实践基地”,基地为学校提供定制化讲解服务,学校参与基地展品设计与活动策划,实现双向赋能。
  家校社协同:成立“红色教育联盟”,由学校牵头,联合家长委员会、社区工作站、企业等共同开展活动:家长委员会组织“红色家庭读书会”,社区提供活动场地,企业赞助红色文创开发,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参与、社会支持”的培育格局。
  跨区域协同: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不同地区红色资源共享,如东部某校与延安某校开展“红色结对”活动,通过直播连线共上“红色班会课”,东部学生分享“特区精神”,延安学生讲述“延安精神”,实现资源互补。
  2.完善科学的评价与激励机制
  构建“红色素养”评价指标体系:从“知识认知”“情感认同”“行为实践”三个维度设置评价内容,如“能讲述3个以上红色故事”“参与过红色志愿服务”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与评优、升学挂钩。
  建立青少年红色文化传播激励制度:设立“红色文化传播小使者”称号,对优秀原创作品、传播账号给予表彰;联合媒体、企业设立“红色文创基金”,支持青少年开发红色主题的漫画、歌曲、手工艺品等,优秀作品可进行商业化推广。
  (四)主体赋能:激发青少年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1.搭建青少年参与红色文化创作的平台
  设立多样化的创作项目,让青少年成为红色文化的“再创造者”:发起“红色歌曲新编”活动,支持青少年用流行音乐风格改编红色歌曲,如将《歌唱祖国》改编成说唱版本,在校园歌手大赛中演唱,让红色旋律更具时代感;组织“红色IP设计”工作坊,引导青少年为革命人物、红色景点设计卡通形象、表情包,如“雷锋叔叔”卡通形象、“井冈山”景区吉祥物等,增强红色文化的亲和力。丰富实践活动形式,提升体验感
  2.支持青少年成立红色文化传播社团
  鼓励学校建立“红色宣讲团”“红色文创社”“红色新媒体工作室”等学生组织,赋予其活动策划、内容生产、传播推广的自主权:红色宣讲团可走进社区、小学,用“小故事”解读“大道理”,如开展“红领巾讲党史”活动,用通俗语言讲述革命故事;红色新媒体工作室运营微信公众号、抖音号等平台,发布青少年视角的红色内容,如“00后眼中的英雄”系列访谈、“红色景点打卡攻略”等,以贴近青少年的视角传播红色文化。
  3.推动青少年参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
  设计“红色+志愿服务”的实践模式,让青少年在服务中深化价值认同:组织“红色纪念馆小讲解员”志愿服务,青少年通过培训后为游客讲解,在传播中加深理解;开展“红色文化进乡村”活动,让青少年用短视频、话剧等形式向村民宣传红色故事,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参与“红色文物保护”项目,走访老党员收集革命遗物,整理成“红色记忆档案”,为地方红色资源库建设贡献力量。
  三、结论与展望
  红色文化资源在青少年价值观培育中的转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在内容上实现“历史与现实的对接”,在载体上构建“线上线下的融合”,在机制上形成“多方协同的合力”,在主体上激发“青少年的创造”。唯有如此,才能让红色文化从“静态资源”转化为“动态育人力量”,从“外在要求”内化为青少年的“价值自觉”。
  未来,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红色文化资源的转化将呈现更多可能性:通过大数据分析青少年的兴趣点,实现红色内容的精准推送;利用AI技术生成个性化的红色学习方案,满足不同青少年的认知需求。但技术只是手段,真正的关键在于始终把握“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让红色文化真正走进青少年心灵,引导其成长为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青春力量。
  参考文献:
  李霞.论红色资源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D].中南大学,2013.
  肖灵.当代大学生红色文化教育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4.
  李炎.红色资源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6,30(6):135-137.
  周海燕.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有效运用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2.
  岳国芳.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实践[J].教学与管理,2021(6):55-57.
  毛冰漪,赖浩明.论红色资源与当代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1(3):113-115.
  (作者单位:长春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