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新时代提升爱国主义教育的四个着力点

李刚单璐玉

2025-08-1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推动国家进步和社会发展的精神支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明确规定了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实施举措、支持措施,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全方位的法治保障。迈入新时代新征程,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需要进一步找准着力点多维并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一、以人民为出发点,着力实现爱国主义入脑入心
  爱国主义不仅是凝聚思想共识的精神纽带,也是实现人民利益的重要手段。个人发展同祖国命运密切相连,但是如果不能满足人民的实际需要,就会导致人们对爱国主义教育理解不透彻、感悟不深刻。一方面,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人民现实需求的适应性。新时代爱国主义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主体,要直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殷切期盼,改善生活条件和质量。基于人民实际获得感,强化对爱国主义教育的参与度、认同感,厚植家国情怀。另一方面,积极回应当前社会存在的现实问题。经济全球化带来的不仅是经济的巨大变革,也实现着不同文化体之间的广泛联系与频繁互动。特别是通过公众热议问题、舆情热点事件集中呈现出来,舆论交锋背后实际上反映着深层次的社会现实矛盾。这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人民、用正确舆论引导人民认清错误观点的实质与危害,着力化解社会矛盾,抵御错误思潮侵蚀,增强人们的国家认同和文化认同。
  二、以课程建设为关键点,持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主阵地
  课程教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主渠道。深化爱国主义理论教育的首要环节是对其进行价值整合内化,把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内涵外延、创新理论、时代意蕴等知识讲深刻、讲清楚、讲透彻,促使对爱国情怀的认知结构产生积极变化,使他们在理论共鸣中提升社会主义国家的理性认同。爱国主义教育要落实、落细,必须进一步从课程教学上发力。处理好知识教育与情感培育之间的关系,将最具感染力的生动实践灵活转化为教学素材,融入课程,筑牢思想阵地。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在行走的思政课中厚实民族情感,在学思与践悟贯通中了解国情民情,有助于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志、兴国之行。
  三、以文化涵育为支撑点,凝聚爱国主义主旋律氛围
  引导人们感悟红色文化,是涵育爱国主义情怀的重要方式。《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法》提出:“发挥红色资源教育功能,传承爱国主义精神。”红色资源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重要载体。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革命旧址、革命文物等红色资源有效承载和表达着爱国主义特质的精神标识。因地制宜地深入挖掘红色文化的历史价值、时代价值和纪念意义,在追寻红色足迹中,唤醒红色记忆,讲好红色故事,接受爱国精神洗礼。此外,推动文化资源创造性转化为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创产品,使其中的爱国主义内涵和元素得到具体化呈现。文化产品将无形的民族文化情感转化为实际可见的对象,可以使爱国主义教育接地气、有生气、聚人气,激活文化基因。文化产品越丰富、市场流行度越高,弘扬爱国主义也越来越广泛,进一步凝聚爱国主义主旋律的氛围。因此,挖掘文化资源、开发文化产品,不仅让爱国主义教育“活”起来,也为发扬爱国主义精神创造条件、提供动力。
  四、以科技赋能为突破点,推动爱国主义教育创新发展
  现如今,网络空间的信息扩散性加剧了多元思想交织激荡,使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着更复杂的形势和挑战,而要增强爱国情感,达成互信认同,必须以科技赋能实现爱国主义教育智能化。科技赋能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借助现代数字信息技术手段,进一步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延伸爱国主义教育的表达方式。一方面善用传播渠道,加强主流舆论的引导。网络新媒体具有传播速度快、效率高、覆盖面广的优势,发布时事新闻,搭建网络教育平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信息共享与有效传播,增强价值引领。另一方面,加大VR、人工智能技术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应用。通过虚拟场景、人机交互的现场感与沉浸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寓教于乐”。有效利用科技手段,将教育内容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使爱国主义教育更具吸引力、感染力,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育人效果。
  爱国主义是中华儿女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根基,强化爱国主义教育有助于提高全社会热爱祖国、保家卫国、赤心报国的意识和氛围。前进道路上,要以人民为出发点、以课程建设为关键点、以文化涵育为支撑点、以科技赋能为突破点,切实将爱国主义精神内化为全体人民共同的政治信仰、价值准则、行为指南,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汇聚磅礴力量。
  【作者单位:西北工业大学。本文系陕西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一般项目“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视域下马理论学科研究生就业能力培养研究”(SXGERC2023026);西北工业大学学校共青团工作研究项目“以培养‘总师型’人才为牵引强化学校共青团国家安全教育的保障机制研究”(2025GQT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