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需把新质生产力理论精髓融入教学,以此锤炼青年学生投身国家科技创新的家国情怀。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质生产力,推动思政课向“技术赋能+价值引领”转型,帮助强化学生以新质生产力发展参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与使命意识。
一、新质生产力与人工智能赋能的逻辑关联
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驱动力,其发展不仅要求人才具备技术素养,更强调价值定力。高校思政课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既要培养学生适应技术变革的能力,又要筑牢其理想信念根基。人工智能作为新质生产力的标志性技术,通过数据驱动、场景重构、个性服务等特性,为思政课突破传统教学局限、实现“铸魂育人”与“启智润心”的统一提供了可能。二者的结合,本质是技术工具性与教育价值性的辩证统一,既是新质生产力对教育提出的时代要求,也是思政课自身改革的必然选择。
二、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价值引领
(一)重构教学形态,增强理论感染力
人工智能通过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打造沉浸式教学场景,将抽象理论转化为可感知的实践体验。例如,利用VR技术还原遵义会议、脱贫攻坚一线等场景,让学生在“亲历”中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通过算法实时抓取“大国重器”研发、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将新质生产力发展实践转化为鲜活的思政素材,使“强国有我”“共同富裕”等理念具象化,破解传统教学“理论空转”难题。
(二)精准对接需求,提升育人针对性
依托大数据分析,将学生个人信息数据与课堂数据结合成“数据联盟”,形成学生学习画像,全面评估学生对不同课堂的学习特征,实现为学生个性化定制学习过程。同时,通过情感计算技术监测课堂反馈,当学生对思政教学内容产生困惑时,自动触发系统提示,由教师进行深度引导,避免价值认知偏差。
(三)拓展教育边界,强化社会协同性
在现实教育中,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互动往往不够充分和及时。人工智能可通过虚拟教学平台打破课堂时空限制,实现不同地域、不同学校师生之间的实时互动和资源共享。学生可通过智能平台在跨界互动中深化对“知行合一”的理解,使思政课从“校园闭环”走向“社会开放”,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三、人工智能赋能的风险挑战
(一)教学过程的情感弱化风险
在高校思政课上,人工智能虽为教学模式创新提供可能,却暗藏“情感淡化”隐忧,削弱教学感染力。过度依赖技术会使教育者重工具而轻人文,精力偏向内容生成与平台维护,忽视与学生的情感联结,既错失建立深厚情感纽带的机会,也让教育失却温度与深度,进而可能引发学生抵触,觉得思政课只是枯燥的理论灌输,而非触动心灵的成长之旅。
(二)价值导向的技术异化风险
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创新,迎合了大学生群体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能够有效地提升他们在思政课中的参与度和积极性。然而,人工智能的推广和普及也可能导致师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技术,从而偏离了原本规划好的思政教学目标,盲目引入智能应用场景。同时,人工智能的算法逻辑受训练数据影响,若数据中隐含历史虚无主义、技术至上等错误倾向,可能导致价值传导偏差。
(三)人机协同的主体失衡风险
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导致师生主体性弱化。教师若沦为“技术操作者”,会丧失对教学内容的深度解读能力;学生长期依赖智能答疑、自动生成答案,易形成“思维惰性”,削弱批判性思考与价值辨析能力。
四、应对路径:在技术赋能中守牢价值根基
(一)重构“情感交互”育人模式
面对人工智能引发的思政课 “情感淡化”危机,创新情感交互育人模式是破局关键。要利用智能系统收集学生情感数据,为教师提供个性化干预建议,让教育者在精准把握学生情感基础上开展针对性情感对话与价值引导,实现“数据洞察”与“人文关怀”双向赋能。同时,开发能识别并回应学生情绪的智能助手,在传递知识时嵌入情感支持,让AI成为情感交互的媒介而非障碍。
(二)强化教师“技术驾驭+价值引领”能力
教师作为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力量,也是人工智能推广应用的主导者。唯有充分发挥其在思政课改革创新中的作用,才能推动人工智能与高校思政课深度融合。要提升思政教师数字素养,实现与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同步发展。教师应在掌握AI辅助教学的同时,时常关注AI发展的动态前沿,把握住教育智能化的基本趋势,对先进技术与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联系进行前瞻性思考。
(三)确立“人机协同”的教学范式
高校应树立“师—生—机”协同发展理念,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提升思政课教师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教学的实践能力,积极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主流价值传播。同时,要明确人工智能的“辅助”定位。AI进行场景搭建、数据统计等技术性工作,教师则聚焦“价值阐释、情感互动、思维引导”的核心环节。教师应以“技术为器”引导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AI运用能力,做人机连接者,秉持“育人为本”的原则,积极促进人工智能正向赋能思政课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