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数智时代企业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

杨海平李悦嘉

2025-08-04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经济社会已迈入数智时代。数智时代催生了新商业模式,对企业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人才培养面临着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不匹配、数智化课程体系滞后、数智化师资队伍薄弱等现实困境。为积极应对数智化冲击,尝试从重塑人才培养目标、重构课程体系、重建师资队伍等方面提出数智时代企业会计人才培养体系的实现路径。
  一、重塑数智时代企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的关键是找准培养目标。当前,我国企业会计人才培养存在的共性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与市场需求、时代特点不相匹配。数智时代,高校应该如何重新定位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方向?又该如何构建与之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能力框架?核心在于,要结合数智时代特点,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提出分层次、分类别的企业会计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差异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来重塑数智时代企业会计人才培养目标:
  一是凸显社会目标。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政治素质过硬、具有良好会计职业道德、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高素质企业会计人才。二是满足职业要求。以提升会计职业胜任力和会计岗位竞争力为基础,树立终身学习理念,强化终身学习能力,培养具有扎实的会计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拥有国际视野、战略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应用型企业会计人才。三是符合时代特点。紧密结合数智时代特征,培养既懂业财融合,又懂数智技术,具备“会计+业务+数智技术”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企业会计人才。四是彰显特色优势。各高校应结合自身资源禀赋与市场定位,明确人才培养的特色方向,形成差异化竞争,培养具有鲜明特色与竞争优势的企业会计人才。
  二、重构数智时代企业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载体,其科学性和合理性将直接影响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构建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绝对不是将不同课程进行简单的拼凑和组合,而是围绕培养目标和能力框架,借助课程体系矩阵图,将知识、能力、素质等培养要求精准融入每一门具体课程之中。面对传统课程体系与数智时代脱节的现象,需从以下几个方面重构企业会计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一是课程设置模块化。从市场需求出发,将企业会计人才的能力框架划分为若干种能力模块,按照每种能力模块的培养要求,整合校内课程资源,形成通识教育模块、专业教育模块、特色教育模块、实践教育模块等大类模块,再在每一大类模块下分成若干种子模块,供学生遴选,以实现企业会计人才的个性化培养。二是技术课程融合化。为了紧跟时代发展步伐,需在现有课程基础上融入技术类课程,但不是简单增设人工智能、Python、大数据等技术类课程,而是将技术类课程与会计专业课程相融合,开设《大数据与会计分析》《人工智能与财务决策》《智能财务共享》等整合类课程,进而避免产生专业和技术“两张皮”现象。三是课程方向特色化。结合各高校自身特色及优势资源,设立特色方向班,开设特色化课程。如财经类院校开设“财经+大数据+会计”的财经智能分析与财务决策类课程,理工类院校尝试探索“理工+智能+会计”的智能工程类课程,或结合地方经济特点和用人单位要求,开设个性化定制培养特色课程。通过开设特色化课程,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四是实践课程要体系化。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需根据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能力水平,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课程,如通识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创业实践等模块,形成一个从基础到高级的递进式实践课程体系。通过系统、全面的实践训练,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重建数智时代企业会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力量,其专业能力和教学水平将直接影响企业会计人才的培养质量。面对数智时代对企业会计人才的新要求,需从以下四个方面重建企业会计人才培养师资队伍:
  一是师资结构要多元化。数智时代,要实行跨学科教学。培养既懂业财融合又懂数智技术,具备“会计+业务+技术”专业能力的复合型会计人才,逐渐成为企业会计人才培养的发展方向。然而,在培养过程中,跨学科教学困难重重,难以打破学科专业壁垒,教学效果无法达到预期。组建多元化的师资队伍,成为突破这些困境、推动跨学科教学发展的关键所在。为此,宜采取“内培外引”“跨界融合”等方式实现师资结构多元化。一方面,可以从外部引进具有数智技术背景、熟悉会计专业知识的复合型教师,以弥补现有复合型教师的短缺;另一方面,可将现有会计专任教师培养成既懂业财融合又懂数智技术的复合型教师,以满足跨学科教学需求。二是双师协作常态化。要推进校企合作,构建“校内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协同育人模式,实现产教融合教学。校内导师侧重于理论讲授、论文指导和思想教育,企业导师侧重于实践指导、案例剖析及职业规划指导,真正实现“双导师”全过程、全方位参与企业会计人才培养的每一个环节,形成“教学相长、产教互促”的良好局面。三是能力提升持续化。现有教师队伍的师资能力提升渠道还不够通畅,成为当前制约企业会计人才培养的一个重要瓶颈。为此,一方面不断完善考核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教学科研的内生动力,鼓励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积极开展学习交流,不断提升教师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健全教育培训机制,加强定期培训,将国际先进会计理论和国内实务最新进展及时传递到教师端,通过教师的消化吸收,传递到会计课堂教学中,不断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四是师资发展个性化。实施科学分类管理,依据教师专长,划分为教学型、教学科研型、数智技术型等类别,明确差异化发展路径。推行弹性考核机制,分类设置职称评审标准,对数智化课程开发、企业项目参与等成果赋予差异化权重,支持教师根据自身优势选择发展赛道,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潜力,实现师资队伍的个性化发展。
  【作者单位:湖南医药学院医学人文与管理学院。本文系湖南省会计科研课题“数智时代企业会计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4HNKJB29)、湖南医药学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数智赋能·五位一体的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