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AIGC视域下陕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路径

2025-07-30 作者: 任芮瑶 来源: 经济导报
  任芮瑶

  随着数字媒体时代的来临,人工智能生成内容(AIGC)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文化创意产业的格局。陕西作为华夏文明的重要摇篮,拥有剪纸、刺绣、皮影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非遗项目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为现代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宝贵的素材。将AIGC技术引入非遗文创设计,不仅能提升创作效率与创意表现力,更能在传承与创新之间架起桥梁。
  一、AIGC视域下陕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迎来的机遇
  (一)提高设计效率
  传统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过程往往面临着效率瓶颈,一个完整的设计周期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时间。而AIGC技术的引入可以显著缩短这一过程。
  一方面,AIGC技术能够快速处理和分析海量的非遗素材。通过深度学习算法,AI可以在短时间内学习陕西皮影、剪纸、泥塑等非遗项目的数万张图像资料,识别其中的图案特征、色彩搭配和造型规律。例如,设计师只需输入“凤翔泥塑老虎”的关键词,AI就能在几分钟内生成数十种不同风格的设计方案,大大减少了前期调研和素材收集的时间成本。
  另一方面,AIGC可以实现设计环节的自动化。比如在设计一套基于陕西剪纸元素的茶具时,AI不仅能生成剪纸纹样,还能自动将其适配到茶具的不同部位,并实时呈现3D效果图。这种自动化设计流程可以将传统需要数天的设计工作压缩到几小时内完成。
  (二)拓展创意表达
  传统非遗技艺受制于手工制作的局限性,在表现形式和创意维度上往往难以突破,而AIGC的创造性算法可以打破这些限制。
  在表现形式上,AIGC能实现跨媒介的创意融合。例如,将陕西皮影的造型特点与当代数字艺术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视觉表达形式。AI可以分析皮影戏中人物造型的轮廓特征,将其转化为现代插画风格,应用于潮流服饰或数字藏品的设计中。
  在文化内涵上,AIGC可以深度挖掘非遗元素的文化象征意义。通过自然语言处理技术,AI能分析非遗项目背后的历史典故、民俗传说等文本资料,提取其中的文化符号,并将其转化为视觉设计元素。比如在设计华县皮影文创时,AI不仅能生成皮影造型,还能将相关戏曲故事的情节元素融入设计,增强产品的文化叙事性。
  二、AIGC视域下陕西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原则
  在AIGC技术赋能陕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设计原则体系,以确保技术创新与文化传承的平衡发展。首先,知识产权保护问题尤为重要。由于AIGC生成的内容涉及多方数据来源和算法参与,其知识产权归属较为复杂。非遗文化元素本身属于公共文化资源,但对其进行创新设计后形成的文创产品则具有知识产权属性。因此,需建立健全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明确AIGC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保护设计师、非遗传承人以及数据提供方等相关主体的合法权益。
  其次,还需注重伦理问题。一方面,要确保生成的文创产品尊重和保护非遗文化的真实性和完整性,避免因过度创新或不当使用非遗元素而导致文化误解或歪曲。另一方面,要防止AIGC技术被用于制作低俗、虚假或侵权的文创产品。相关部门应加强对AIGC生成内容的审核和监管,建立伦理审查机制,从源头上把控文创产品的质量和文化导向,确保AIGC技术在非遗文创领域的应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和文化传承要求。
  三、AIGC视域下陕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的创新路径
  (一)非遗文化元素的智能提取与生成
  陕西非遗文化元素丰富多元,每一项非遗都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密码。AIGC技术通过先进的图像识别、语义分析等技术,实现对这些非遗文化元素的高效智能提取。
  在图像识别方面,通过深度学习技术的运用,对陕西非遗的实物作品、影像资料进行扫描分析。例如,对大量的凤翔泥塑作品图像进行处理,系统可以精准识别出泥塑的动物造型、人物神态、装饰纹样等视觉元素,提取其轮廓线条、色彩分布等特征数据,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视觉符号转化为数字化信息。在语义分析层面,针对与陕西非遗相关的文献资料、口述历史等文本内容,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对古籍中关于西安剪纸起源、寓意的记载,以及非遗传承人口述的制作工艺和文化故事进行分析,提取出诸如剪纸所表达的吉祥主题、文化象征意义等语义信息。这些提取出的视觉元素和语义信息共同构成了陕西非遗文化元素数据库。
  基于建立的数据库,AIGC进一步利用生成对抗网络(GAN)等生成模型,进行非遗文化元素的创新生成。以凤翔泥塑为例,GAN可以根据设计师设定的风格倾向,如现代简约风、复古国潮风等,对提取的色彩、造型元素进行重组与再创造,生成全新的泥塑造型设计。还可将不同非遗项目的元素进行跨界融合,比如将华县皮影的人物造型与西安剪纸的镂空技艺相结合,创造出既有皮影动态美感又具剪纸装饰性的文创产品设计方案,为陕西非遗文创产品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意灵感。
  (二)个性化定制与市场需求匹配
  在当今消费市场,消费者对于文创产品的需求日益个性化、多样化。AIGC技术能够精准捕捉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并快速生成与之匹配的陕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实现从“大众生产”到“定制化生产”的转变。
  首先,搭建线上个性化定制平台,消费者可以通过该平台输入自己的需求信息。这些信息涵盖产品用途、风格偏好、预算范围等多个维度。例如,消费者想要定制一款具有陕西非遗特色的生日礼物,在平台上选择以凤翔泥塑为基础,偏好可爱卡通风格,预算在200元以内。AIGC系统接收信息后,迅速从非遗文化元素数据库中调取相关数据,结合市场流行趋势和设计算法,在短时间内生成多个满足要求的设计方案,并以3D模型或高清图片的形式呈现给消费者。
  其次,AIGC还能结合大数据,深入挖掘市场需求。收集分析电商平台上陕西非遗文创产品的销售数据、消费者评价,以及社交媒体上的热门话题和讨论趋势,了解消费者对不同类型、风格文创产品的关注度和购买倾向。基于此,AIGC可以针对性地生成大量符合这一市场需求的设计方案,帮助文创企业提前布局,推出适销对路的产品,实现文创产品的精准营销。
  (三)增强文创产品互动体验与非遗文化的传播
  非遗文化的传承不仅依赖静态产品,更需动态化的互动体验。AIGC技术结合AR/VR、数字人、智能交互设备等,可大幅提升文创产品的趣味性和传播力。
  1.AR/VR沉浸式体验
  通过AIGC生成的AR内容,用户扫描文创产品即可触发互动场景。例如,扫描“兵马俑雪糕”包装,手机屏幕会呈现秦代军队列阵的3D动画;扫描“唐妞”盲盒,数字版唐妞会以虚拟主播形式讲解唐代服饰文化。西安大唐不夜城已推出《兵马俑奇妙夜》XR体验项目,游客可“穿越”至秦朝,与AI生成的兵马俑互动,极大增强文化代入感。
  2.社交化UGC内容共创
  AIGC可降低非遗创作门槛,鼓励用户生成内容(UGC)。例如,AI工具可让普通用户输入文字描述(如“华清池+杨贵妃+霓裳羽衣舞”),自动生成短视频或插画,并在社交平台分享。陕西可借鉴河南“中华印象”项目的成功经验,建立非遗AIGC共创平台,让全球用户参与陕西文化IP的二次创作。
  3.区块链赋能数字文创
  AIGC生成的数字文创产品(如NFT皮影、数字秦腔唱片)可通过区块链技术确权,确保创作者的收益。例如,西安文旅已推出“昭陵六骏”“长安八景”等数字藏品,未来可结合AI生成更多稀缺性数字文创,拓展非遗的数字化商业模式。
  四、结束语
  AIGC技术为陕西非遗文创产品设计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文化元素的智能提取到个性化定制,再到互动体验的增强,都展现出巨大的创新潜力。有效提升了设计效率,拓展了创意边界,让非遗文创产品更好地契合市场需求与大众审美。然而,在享受技术红利的同时,我们仍需坚守非遗保护的核心原则——既要充分利用AIGC提升设计效率和表现力,又要确保非遗文化的本真性不受损害;既要拓展商业化应用场景,又要维护传承人的合法权益。
  (作者系西安文理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