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智慧旅游驱动地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

2025-07-28 作者: 李红梅 来源: 经济导报
  李红梅

  智慧旅游通过智能终端、位置服务与预测算法实现旅游要素的精准匹配,正在重塑传统旅游经济的运行逻辑。景区客流预警系统提升资源承载力利用率,虚拟现实导览技术延展文化体验维度,消费大数据分析助力旅游商品精准营销,这些创新实践显著提升了旅游产业附加值。但基础设施投入不足导致部分景区数字化改造滞后,部门间数据壁垒阻碍全域旅游协同管理,老年游客与偏远地区群体的技术适应困境凸显包容性发展短板。本文从技术渗透、组织变革与用户适应三维度解析智慧旅游的经济影响路径,针对性地提出基础设施升级、治理机制优化与服务能力提升策略,旨在为区域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指南。
  一、智慧旅游对地方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
  (一)提升旅游资源的利用效率
  智慧旅游通过物联网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实现旅游资源动态监控与精准调度,显著提升资源管理效能。景区客流预警系统实时监测各区域人流量,结合历史数据预测高峰时段,通过门票分时预约与导览路径优化实现游客空间分流,避免局部区域过度拥挤导致的生态损耗与体验下降。酒店与交通票务系统的数据互通支持弹性定价策略,在淡季通过折扣组合产品激活闲置资源,旺季则动态调节供给平衡。文化遗产类景区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创建虚拟游览模块,将实体参观与线上体验相结合,既缓解物理空间承载压力,又延长文化产品的消费周期。环境监测设备对水质、空气质量等生态指标的持续追踪,为生态红线划定与修复工程提供决策依据,确保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的动态平衡。
  (二)优化旅游体验与消费模式
  智慧旅游重构游客行为轨迹,通过个性化推荐算法与场景化服务设计激发消费潜能。基于用户画像的智能行程规划系统,整合餐饮偏好、体力指数与兴趣标签生成定制路线,减少决策时间成本的同时提升消费转化率。增强现实导览技术将历史场景叠加于现实景观,通过交互式叙事增强文化感知深度,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并刺激二次消费。无感支付与电子票务系统简化交易流程,降低排队等待的负面体验,而消费数据的实时采集为精准营销提供依据,例如向购买土特产的游客推送物流代办服务。夜间旅游项目依托智慧照明与安全监控系统拓展运营时段,光影秀与沉浸式演艺活动创造新的消费增长点。
  (三)促进旅游业的区域经济协同发展
  智慧旅游平台打破行政边界,通过数据共享机制推动跨区域资源整合与产业联动。全域旅游大数据中心汇集交通、气象、商业等多源信息,为跨景区联票设计、特色线路开发提供支撑,引导游客流量向非热点区域扩散。农产品溯源系统与旅游电商平台对接,使乡村土特产通过景区直营店与物流网络进入城市消费市场,形成“旅游引流—销售—农民增收”的良性循环。
  二、智慧旅游发展面临的挑战与瓶颈
  (一)技术与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
  智慧旅游的深度应用受制于技术覆盖不均与基础设施更新缓慢的现实困境。偏远景区网络带宽不足导致实时数据上传延迟,虚拟导览与在线支付等核心功能无法稳定运行,游客体验呈现显著地域差异。老旧景区改造面临历史建筑保护与智能化设备部署的矛盾,无线传感网络的布线可能破坏文物本体,而外置设备的视觉污染又影响景观原真性。数据中心的算力储备难以应对节假日突增的访问需求,景区票务系统在流量高峰期的崩溃现象暴露出底层架构的弹性不足。
  (二)跨部门协作机制的不健全
  行政壁垒与数据孤岛现象严重阻碍智慧旅游的跨领域资源整合。旅游管理部门、交通运营机构与文化保护单位的信息系统互不兼容,游客行为数据、交通流量统计与文物承载量监测无法形成有效联动,全域旅游预警机制的响应速度因此大打折扣。政策制定层面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与接口规范,景区智慧化改造中重复采购功能重叠的硬件设备,造成财政资金浪费与运维负担加重。跨区域旅游合作中,各地数据开放程度与隐私保护尺度存在差异,客流预测模型因样本量不足导致精度下降,联合营销活动的效果评估缺乏客观依据。
  (三)游客对智能化服务的接受度与培训问题
  智慧旅游服务的普惠性受到数字鸿沟与使用惯性的双重挑战。老年游客与低学历群体对智能终端的操作障碍显著,扫码入园、语音导览等基础功能的使用率低于预期,部分景区被迫保留传统服务窗口导致运营成本上升。文化差异影响技术接受度,乡村游客对生物识别、位置追踪等技术的隐私担忧高于城市群体,对数据收集范围的知情同意流程提出更高要求。景区培训资源的投入不足使得智能设备沦为摆设,缺乏多语言指导视频与无障碍交互设计,外籍游客与残障人士的使用体验亟待改善。过度依赖技术手段可能削弱人文关怀,例如自动售票机无法解答个性化咨询,情感化服务缺失导致游客满意度下降。这种技术应用与用户能力的不匹配,不仅造成设备闲置浪费,更可能加剧旅游服务供给的结构性矛盾。
  三、智慧旅游促进地方旅游经济增长的优化路径
  (一)加强智慧旅游平台与大数据中心建设
  智慧旅游平台需构建“云—边—端”协同的技术架构,通过边缘计算节点降低数据传输延迟,提升景区实时响应能力。在硬件层面,优先部署5G基站与物联网传感器网络,实现景区人流密度、环境指标与设备状态的毫秒级监测,为动态资源调度提供数据支撑。大数据中心建设应遵循“分层治理”原则,基础层整合交通、气象、消费等多源异构数据,中间层开发客流预测、舆情分析等算法模型,应用层则面向管理部门与企业开放标准化数据接口。重点开发旅游经济仿真系统,模拟政策调整对产业链的影响,例如门票价格浮动对周边餐饮住宿业的传导效应。建立数据安全防护体系,采用区块链技术实现游客隐私数据脱敏处理与授权访问,平衡数据开放与信息安全的关系。通过技术迭代与功能升级,逐步实现从信息查询工具向智能决策中枢的转变。
  (二)加强跨部门合作,构建智慧旅游的监管体系
  建立跨部门联席工作机制,由文旅部门牵头联合交通、市场监管、自然资源等单位成立智慧旅游推进专班,制定统一的数据采集标准与接口规范。开发全域旅游协同管理平台,打通景区预约系统与公共交通调度信息,实现游客流量与运力供给的智能匹配。在监管层面,构建“监测—预警—处置”闭环体系,利用人工智能识别网络平台的虚假宣传信息,通过信用评级机制约束商家经营行为。完善智慧旅游标准认证制度,对景区智能化水平进行星级评定,并将结果纳入政府绩效考核指标。
  (三)强化智慧旅游服务的用户培训与推广
  针对不同用户群体设计阶梯式培训体系,面向老年游客开发大字版操作指南与语音助手功能,在景区入口处设置智能服务体验区,配备志愿者进行一对一指导。针对乡村游客制作方言版教学短视频,通过村委会广播与乡镇文化活动普及扫码购票、电子导览等基础技能。建立用户反馈闭环机制,在智慧服务平台嵌入“使用障碍上报”模块,实时收集操作难点并优化交互设计。推广策略上,联合社交媒体开展“智慧旅游达人”挑战赛,鼓励游客分享智能设备使用技巧与创新玩法,通过用户生成内容扩大传播效应。在中小学校本课程中增设智慧旅游实践模块,组织学生参与景区AR寻宝、文化解码等互动项目,培养新生代用户的技术使用习惯。
  四、结语
  智慧旅游作为数字经济与旅游产业深度融合的产物,通过技术赋能与模式创新显著提升了地方旅游经济的运行效率与增长质量。研究表明,智慧旅游在优化资源配置、升级消费体验及促进产业协同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技术渗透不均、制度壁垒与数字鸿沟等问题制约其效能释放。破解这些瓶颈需构建“技术基建—制度创新—用户培育”三位一体的推进策略:强化智慧平台的数据决策能力,完善跨部门协同治理机制,实施差异化用户培训方案。
(作者系河南检察职业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