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专刊

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优化研究

2025-07-18 作者: 洪慧明 来源: 经济导报
  洪慧明

  在数字化浪潮席卷全球的今天,人工智能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教育领域也在AI技术冲击下出现重大变革,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重要领域。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教学,既是科技革命的必然结果,更是教育现代化的使命召唤。高校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离不开人工智能技术的赋能与驱动。人工智能技术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注入了新活力,但与此同时,也带了一些挑战,高校思政课应该借助AI技术来实现教学革新,探索人工智能赋能思政课教学的有效优化路径,提高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为思政课教学开辟了全新路径,重构了教育生态格局。从利用大数据精准分析学情,到借助生成式AI智能生成教学资源;从运用VR、AR技术打造沉浸式课堂,到通过智能交互实现多模态对话交流——这些技术正与思政教育价值引领的核心功能深度融合,发挥着积极作用。从教师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打破教师“教”与学生“学”的单向灌输。教师可以根据人工智能技术整合的海量素材资源和学生学习特征,制定个性化的教学策略,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创设的沉浸式教学场景,吸引学生沉浸思政课堂之中,这些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主动性,提升了思政课教学效果与效率,实现了教师的教学目的。此外,人工智能技术运用于思政课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智能平台收集的学生学习数据、行为特征、兴趣爱好、历史浏览记录等信息,及时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防止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确保思政课立德树人目标的实现。从学生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沉浸式教学场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的学习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书本讲解、文字上的理解,而是通过进入特定的模拟场景,置身于逼真的历史情境和社会事件中身临其境地感受和学习,提高了课堂学习的趣味性与效率。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政课的过程亦是如此,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一是技术依赖现象影响着思政课教学的创新性。充沛的网络资源供给使教师获取教学素材更加顺手,但也容易造成教师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不加思索而照搬照抄,习惯按固定的模式去讲课,进而降低对传统教学方法创新改进以及新方法探索的程度,久而久之,会使课堂及教学内容欠缺新鲜感和吸引力。二是缺乏情感互动影响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思政课不只是做知识传授工作,还要关注学生的精神需要,人工智能为思政课教学赋能时易缺失情感互动,学生对思政知识的理解往往仅停于表面,较难把它转化为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守则,弱化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三是价值导向偏差影响思政课教学的价值性。思政课呈现出鲜明的价值指引作用,人工智能价值导向依赖于它的编程及训练数据,若存在偏差,会在教学过程里传递错误的价值观,不当的价值观会直接把学生引入歧途,影响思政课教学目的。这些挑战要求我们必须意识到技术对思政课教学的双刃剑影响,并提出优化建议。
  激扬师者创新活力,破除技术路径依赖。思想价值引领犹如灯塔,引领学生走向正确的道路,塑造着他们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清楚地认识到思想价值引领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处于关键地位,技术只是辅助教师完成教学工作的手段。教师要不断尝试和改进“技术+传统教学”模式。与此同时,学校一方也应发挥积极作用,形成一套完整的激励制度。比如,设立教学创新专项奖励基金、开展教学创新成果评选活动、将教学创新纳入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等,用具体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教师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创新,促使他们突破对技术的过度依赖,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创造力投入到教学工作中,推动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整体提升。
  厚植师生情感纽带,智驱技术互动革新。首先,教师应该积极主动关注学生的思想动向和学习生活情况,发挥自身的情感主体作用,引导学生及时调整状态,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帮助其全面发展。其次,倡导教师由知识传授者向学习引导者、陪伴者角色转变,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多倾听学生的观点和想法。最后,学校或教育机构可以组织专门的技术人员研发带有情感识别功能的人工智能教学平台,这种平台能够通过识别学生的语调、面部表情等,来判断学生的情绪状态,及时推送对应的情感激励内容。
  升级动态审查机制,筑牢价值引领根基。为了有效防范价值导向偏差风险,可从以下两个方面协同发力。一方面,可以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AI技术输入内容展开实时语义分析,自动识别价值导向偏差;另一方面,构建“数据—算法—内容”全链条审查机制,对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进行全方位把关。譬如,设置敏感词过滤、意识形态风险评估等算法规则,确保教学内容始终坚守正确的价值导向。
  (作者单位:沈阳建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