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成本与效益双丰收,还通过生产数据的全程追溯,让产业下游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为企业效益提供了增长空间
◆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日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山东省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名单,以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福瑞达智美科创园智能工厂”为代表,总计354家工厂上榜。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家工厂,注意到很多企业面临生产规模化与需求个性化的矛盾;受访企业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成本与效益双丰收,还通过生产数据的全程追溯,让产业下游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工厂的生产数据也因为与自动化生产的结合,为企业效益提供了增长空间。
单条面膜产线用工由60人减为7人
7月11日,经济导报记者来到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瑞达生物股份”)“福瑞达智美科创园智能工厂”采访,看到在面膜生产线上,有一位工人正往设备上放置包装袋,下方的灌装机正迅速灌注面膜液并封口。
实际上,这是经济导报记者在参观面膜生产线时留意到的第一个“有人”环节;而生产线上封装好的面膜,则被传送带送到后续环节,进行自动筛选、赋码、包装;生产线上的工人盯着屏幕留意各项参数,只是偶尔起身,或取走不合格产品,或调整产线的整体运行。
福瑞达生物股份副总经理王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面膜生产曾经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他介绍,多年前,公司面膜生产线的灌装环节还需要人工灌装、手动封口,操作起来十分辛苦,余下环节也是人工质检、人工包装。当时生产线日产能为2万至3万片,需要50至60名工人。“现在,同样产能的智能化生产线只需要7名工人,其中灌装环节只需要1个人足矣。”他表示。
据了解,本世纪初我国面膜市场曾出现过年均超过30%的爆发式增长;也就在那几年,福瑞达生物股份的产能开始扩充,车间从最初的500平方米、两条生产线发展到现在的13000多平方米、10余条生产线。在扩张初期,王伟便注意到传统生产线受人力的制约极大:“尤其是工人的配套设施,比如说更衣室,就必须配备齐全;其次是工人的培训、日常管理必须跟进。”
如果按照最初两条生产线、100名工人,年产量1500万片计算,要实现福瑞达生物股份现在2.5亿片的面膜产量,那么工厂要聘用超过1600名工人,还有这1600名工人的配套设施与管理,投入很大。所以王伟直言,“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工厂生产线,针对的正是行业依赖人力的痛点。”
2024年,福瑞达智美科创园化妆品总产量突破3.2亿支。
智能工厂投资回报率可观
智能工厂被认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主战场,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对于此次公示的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更是给出了“强化成果经验总结,形成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发展路径”的功能定位。
不过从企业的视角观察,建设智能工厂,更多的还是针对自身与行业特点的自主举措。比如2024年,福瑞达智美科创园智能工厂全新启用MES系统,通过MES、ERP、WMS、EAM、PLM等系统串联赋能,进一步打通了各业务环节数据,实现了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16%,更让质量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同时,智能化生产还加强了对项目、生产、运营全流程成本管控,产线成本单元化、产能加大释放,最终使产品单支生产成本同比2023年下降8%以上。
无独有偶,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也面临“小批量、多品种、高定制”的复杂市场需求。根据积成电子提供给经济导报记者的相关材料,该公司探索出一套适合离散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设计并建设了“积成电子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工厂”,该工厂同样被评为2025年山东省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
具体而言,“积成电子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工厂”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并且向上贯通供应商,向下直达用户,形成上下游动态精准协同、资源优化配置、质量双向可追溯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公司产品的智能化研发、产供销及日常管理,满足了公司小批量、多品种、高定制的生产销售需求,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合格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积成电子也通过智能化生产,实现了“增效降本”。据介绍,积成电子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工厂在设计阶段,就进行了三维建模与空间优化,大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优化厂区物流入口与内部动线,有效减少了物料转运距离;在产线与工艺布局方面,动态调整设备间距,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同时在工厂投运前对设计方案与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模拟仿真研究,最终实现工厂的高效数字化交付,显著缩短了工厂建设周期。
最终,该智能工厂的建设周期缩短约30%,空间利用率提升25%,厂区物流动线使物料转运距离平均减少40%,通过DELMIA等工具动态调整设备间距,结合精益生产理念优化流程,生产效率提升52.83%。
积成电子方面表示,该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工厂,通过缩短建设周期、提升空间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企业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超百万元,投资回报率可观;同时,其全流程闭环管理经验、技术应用方案以及精益生产理念的实践,可为同行业企业在工厂设计建设中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范本。
向全程管理要盈利空间
在随后的福瑞达生物股份罐装喷雾车间参观环节,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该车间产线前后端效率不匹配:在生产线前端,大约每秒钟可以灌装一罐喷剂;但到了下一步包装环节,塑封、装箱的效率更高,10秒内便可封装24罐喷剂。
那如何才能使生产、包装环节的效率匹配起来?简单的做法当然是并线生产,即两条灌装生产线并到同一封包生产线上;但福瑞达生物股份的两条生产线灌装的却是规格不同、身份不同、产品不同的喷剂,一旦并线封包,难免装混。
原来,化妆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很多时候产品前一刻还在市场上畅销,后一刻就会被新品取代;同时,化妆品的产品个性化也相当突出,各类主题、联名款产品层出不穷,工厂也需要随时调整生产。以福瑞达生物股份为例,不同产线生产不同规格产品已是常态,同一产线随时调整,生产不同规格产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既然是智能工厂,不同规格、不同品类的产品当然不能“人工识别、手动封包”,福瑞达生物股份的做法是将各自不同产线生产的产品单独进行信息上传,完成自动分箱、自动标签打印粘贴以及分垛入库。同时还通过产品二维码,实现了罐、箱、垛三级信息关联。
智能制造不仅在生产端实现了“增效降本”,在下游流通环节也创造出盈利空间。据介绍,化妆品对产品安全要求十分严苛,一旦在分销过程中出现窜货、以次充好等情况,将对品牌形象产生巨大打击。“对每一片面膜、每一罐喷剂进行赋码,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即可精确追溯到具体的环节,这极大提升了分销体系的管理,杜绝了以次充好等情况。”王伟表示。
依托智能工厂对供应链的全程管理能力,福瑞达生物股份还对外积极开展ODM/OEM业务;而如果没有精确到罐(片)的产品追溯能力,很难想象“从配方研发、工艺设计到产品注册、法规服务的全链条支持”从何而来。
“将工厂生产的相关信息、数据,与自动化有机结合的制造模式,就是智能制造。”王伟如是描述他眼中的智能工厂,“一方面,相关的信息数据为工厂生产提供了管理抓手,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链接
潍柴数字化园区运营成本降低35%
在潍柴高端发动机智能工厂,不见传统车间的人声鼎沸,取而代之的是“闪转腾挪”的机械臂方阵与流动的“数据河流”。这座入选工信部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标杆名单的工厂,承载着潍柴向高端制造跃迁的雄心——用AI重构制造业DNA。这个靠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工厂,已构建起设备互联、智能控制、精准执行与自主决策的纵向集成体系。潍柴的数智化转型,正在用坚实步伐走出中国装备制造的“新质生产力”样本。
走进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关于未来工业的画卷: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协同作业,AGV无人运输车依托5G网络高效穿梭,太阳能板与储能系统构建的“零碳”网络为生产注入绿色动能……
“发动机装配线由于装配零件较多,工艺繁琐,机器人、机械手、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装配线总装一线班长说。
据介绍,依托多年数智化积淀,潍柴通过“三步走”战略完成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项目是山东省重大项目,更是潍柴集团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支撑。该园区加工自动化率达100%,装配自动化率80%,园区能耗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35%。 (证日)
◆导报记者 杜杨 济南报道
日前,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山东省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名单,以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福瑞达智美科创园智能工厂”为代表,总计354家工厂上榜。
经济导报记者采访了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家工厂,注意到很多企业面临生产规模化与需求个性化的矛盾;受访企业通过智能工厂的建设,不仅实现了成本与效益双丰收,还通过生产数据的全程追溯,让产业下游的精细化管理成为可能,工厂的生产数据也因为与自动化生产的结合,为企业效益提供了增长空间。
单条面膜产线用工由60人减为7人
7月11日,经济导报记者来到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瑞达生物股份”)“福瑞达智美科创园智能工厂”采访,看到在面膜生产线上,有一位工人正往设备上放置包装袋,下方的灌装机正迅速灌注面膜液并封口。
实际上,这是经济导报记者在参观面膜生产线时留意到的第一个“有人”环节;而生产线上封装好的面膜,则被传送带送到后续环节,进行自动筛选、赋码、包装;生产线上的工人盯着屏幕留意各项参数,只是偶尔起身,或取走不合格产品,或调整产线的整体运行。
福瑞达生物股份副总经理王伟告诉经济导报记者,面膜生产曾经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据他介绍,多年前,公司面膜生产线的灌装环节还需要人工灌装、手动封口,操作起来十分辛苦,余下环节也是人工质检、人工包装。当时生产线日产能为2万至3万片,需要50至60名工人。“现在,同样产能的智能化生产线只需要7名工人,其中灌装环节只需要1个人足矣。”他表示。
据了解,本世纪初我国面膜市场曾出现过年均超过30%的爆发式增长;也就在那几年,福瑞达生物股份的产能开始扩充,车间从最初的500平方米、两条生产线发展到现在的13000多平方米、10余条生产线。在扩张初期,王伟便注意到传统生产线受人力的制约极大:“尤其是工人的配套设施,比如说更衣室,就必须配备齐全;其次是工人的培训、日常管理必须跟进。”
如果按照最初两条生产线、100名工人,年产量1500万片计算,要实现福瑞达生物股份现在2.5亿片的面膜产量,那么工厂要聘用超过1600名工人,还有这1600名工人的配套设施与管理,投入很大。所以王伟直言,“通过自动化、智能化,升级工厂生产线,针对的正是行业依赖人力的痛点。”
2024年,福瑞达智美科创园化妆品总产量突破3.2亿支。
智能工厂投资回报率可观
智能工厂被认为是实现智能制造的主要载体,是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的主战场,还是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支撑。
对于此次公示的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智能工厂梯度培育行动实施方案》更是给出了“强化成果经验总结,形成具有区域、行业特色的数字化转型智能化升级发展路径”的功能定位。
不过从企业的视角观察,建设智能工厂,更多的还是针对自身与行业特点的自主举措。比如2024年,福瑞达智美科创园智能工厂全新启用MES系统,通过MES、ERP、WMS、EAM、PLM等系统串联赋能,进一步打通了各业务环节数据,实现了供应链的全面数字化。这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16%,更让质量管理水平迈上新台阶。同时,智能化生产还加强了对项目、生产、运营全流程成本管控,产线成本单元化、产能加大释放,最终使产品单支生产成本同比2023年下降8%以上。
无独有偶,积成电子股份有限公司也面临“小批量、多品种、高定制”的复杂市场需求。根据积成电子提供给经济导报记者的相关材料,该公司探索出一套适合离散制造行业的智能制造发展模式,设计并建设了“积成电子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工厂”,该工厂同样被评为2025年山东省先进级(省级)智能工厂。
具体而言,“积成电子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工厂”构建了覆盖研发、生产、管理、服务的全链条数字化体系,并且向上贯通供应商,向下直达用户,形成上下游动态精准协同、资源优化配置、质量双向可追溯的良好局面,实现了公司产品的智能化研发、产供销及日常管理,满足了公司小批量、多品种、高定制的生产销售需求,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提高生产效率、降低运营成本、提高产品合格率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
积成电子也通过智能化生产,实现了“增效降本”。据介绍,积成电子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工厂在设计阶段,就进行了三维建模与空间优化,大幅提升了空间利用率;优化厂区物流入口与内部动线,有效减少了物料转运距离;在产线与工艺布局方面,动态调整设备间距,实现生产效率最大化;同时在工厂投运前对设计方案与生产设备进行全面模拟仿真研究,最终实现工厂的高效数字化交付,显著缩短了工厂建设周期。
最终,该智能工厂的建设周期缩短约30%,空间利用率提升25%,厂区物流动线使物料转运距离平均减少40%,通过DELMIA等工具动态调整设备间距,结合精益生产理念优化流程,生产效率提升52.83%。
积成电子方面表示,该电力自动化系统智能工厂,通过缩短建设周期、提升空间利用率、降低物流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企业每年可节省运营成本超百万元,投资回报率可观;同时,其全流程闭环管理经验、技术应用方案以及精益生产理念的实践,可为同行业企业在工厂设计建设中提供可复制、可借鉴的范本。
向全程管理要盈利空间
在随后的福瑞达生物股份罐装喷雾车间参观环节,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该车间产线前后端效率不匹配:在生产线前端,大约每秒钟可以灌装一罐喷剂;但到了下一步包装环节,塑封、装箱的效率更高,10秒内便可封装24罐喷剂。
那如何才能使生产、包装环节的效率匹配起来?简单的做法当然是并线生产,即两条灌装生产线并到同一封包生产线上;但福瑞达生物股份的两条生产线灌装的却是规格不同、身份不同、产品不同的喷剂,一旦并线封包,难免装混。
原来,化妆品的“生命周期”非常短暂,很多时候产品前一刻还在市场上畅销,后一刻就会被新品取代;同时,化妆品的产品个性化也相当突出,各类主题、联名款产品层出不穷,工厂也需要随时调整生产。以福瑞达生物股份为例,不同产线生产不同规格产品已是常态,同一产线随时调整,生产不同规格产品的情况也时有发生。
既然是智能工厂,不同规格、不同品类的产品当然不能“人工识别、手动封包”,福瑞达生物股份的做法是将各自不同产线生产的产品单独进行信息上传,完成自动分箱、自动标签打印粘贴以及分垛入库。同时还通过产品二维码,实现了罐、箱、垛三级信息关联。
智能制造不仅在生产端实现了“增效降本”,在下游流通环节也创造出盈利空间。据介绍,化妆品对产品安全要求十分严苛,一旦在分销过程中出现窜货、以次充好等情况,将对品牌形象产生巨大打击。“对每一片面膜、每一罐喷剂进行赋码,产品一旦出现问题即可精确追溯到具体的环节,这极大提升了分销体系的管理,杜绝了以次充好等情况。”王伟表示。
依托智能工厂对供应链的全程管理能力,福瑞达生物股份还对外积极开展ODM/OEM业务;而如果没有精确到罐(片)的产品追溯能力,很难想象“从配方研发、工艺设计到产品注册、法规服务的全链条支持”从何而来。
“将工厂生产的相关信息、数据,与自动化有机结合的制造模式,就是智能制造。”王伟如是描述他眼中的智能工厂,“一方面,相关的信息数据为工厂生产提供了管理抓手,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经营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关链接
潍柴数字化园区运营成本降低35%
在潍柴高端发动机智能工厂,不见传统车间的人声鼎沸,取而代之的是“闪转腾挪”的机械臂方阵与流动的“数据河流”。这座入选工信部首批“国家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标杆名单的工厂,承载着潍柴向高端制造跃迁的雄心——用AI重构制造业DNA。这个靠数据驱动的数字化工厂,已构建起设备互联、智能控制、精准执行与自主决策的纵向集成体系。潍柴的数智化转型,正在用坚实步伐走出中国装备制造的“新质生产力”样本。
走进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关于未来工业的画卷:机械臂以毫米级精度协同作业,AGV无人运输车依托5G网络高效穿梭,太阳能板与储能系统构建的“零碳”网络为生产注入绿色动能……
“发动机装配线由于装配零件较多,工艺繁琐,机器人、机械手、视觉识别系统的应用,大大提高了我们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质量。”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装配线总装一线班长说。
据介绍,依托多年数智化积淀,潍柴通过“三步走”战略完成从信息化到智能化的跨越。潍柴全新一代发动机数字化产业园项目是山东省重大项目,更是潍柴集团实施智能制造战略的重要支撑。该园区加工自动化率达100%,装配自动化率80%,园区能耗降低25%,运营成本降低35%。 (证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