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加拿大与我国在中学教育体制方面有诸多差异,但却面临同样的困境:现代诗歌被视为最难进行课堂解读的文本,传统的教学方法难以适应学生的学习需求。近年来,加拿大多所中学与时俱进,试图与数字时代的语境相融合,利用网络空间,采用多模态的诗歌教学路径,“综合利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和符号资源进行意义建构,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和交互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体验”[1],使学生对诗歌学习产生了浓厚兴趣,并对我国的中学现代诗歌教学的数字化转型有着一定启示。
一、构建诗歌亲和空间:数字化的协作与参与
诗歌是一种多模态的媒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在网络空间里,作为数字文本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可协作性,能够由多名创作者共同编织而成,这些创作者也可以是读者。基于此,安大略省的中学实施了一项名为Wiki-ed的诗歌项目,意图在研究如何创建具有亲和力的Wiki诗歌空间。在Wiki诗歌空间中,个人可以创造性地创作数字文本或直接干预他人创作的数字文本,对正在进行的工作提供反馈,分享知识或在不同的页面或外部资源之间建立链接,最终形成数字化的“诗歌档案”。首先,教师创建了一个Wiki网络空间,为学生展现学者与诗人撰写的诗歌定义,然后要求学生分享他们每个人最认可的定义,使学生对“什么是诗歌”有基本的认知。其次,鼓励学生在Wiki空间里发布他们最喜欢的诗歌,解释为什么喜欢它。再次,教师先通过Wiki空间发布各种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小组合作创作一首诗歌,在班级内开展诗歌研讨会。此后更进一步,让学生创作数字诗歌,并邀请家长浏览学生的Wiki诗歌空间,并进行评论。
通过Wiki-ed诗歌项目的在线创作、编辑与互动等功能,学生可创造性地制作数字诗歌文本,加入图像、音乐等元素,使单纯的文字变为多媒体作品,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合作能力。对他人的诗歌进行评论,实质是通过“诗可以群”的方式,通过在线协作参与活动,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与欣赏水平。学生的创作与互动也创建了在线的、动态的诗歌档案,为其他中学的学生阅读诗歌作品与汲取创作灵感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虚拟艺术参观:引导式观察与创造性实践
在蒙特利尔的法语学校,教师组织的主要的诗歌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建议学生在Instagram中阅读核心诗歌文本,学生阅读完一个账号所发表的诗歌作品后,往往会浏览更多的诗歌文本,可谓“一图胜千言”。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室通过在线的MMFA(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平台展示虚拟的博物馆艺术品,组织学生集体欣赏,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细致观察,以此作为创作诗歌的灵感,继而在个人的Instagram平台上发表作品。
蒙特利尔的英语学校也使用MMFA的虚拟艺术品,试图通过视觉艺术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动力。比如教师介绍了一幅19世纪绘画《露台上的夜晚》,他鼓励学生选择一个画中人物,从这个人物的角度写一段独白,尝试用文字描述视觉体验。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展示了四幅图像,并鼓励学生从本能、直觉的角度出发,以诗歌的形式对图像做出回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学生超越了“看到的”,转向“感受到的”,视觉艺术为语言实验提供了一个跳板。在埃德蒙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个大型木质雕塑,鼓励学生们走近雕塑,触摸它,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如何将最初的反应与思考转化为诗歌作品。教师带领学生在线参观阿尔伯塔美术馆的绘画作品,要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写出尽可能多的短诗,随后与学生就在虚拟画廊的观看与写作经历进行讨论与分享,使学生意识到诗歌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视觉体验中。
三、诗歌地图:交互式阅读、创作与空间体验
PhoneMe允许用户将他们的诗歌直接固定在交互式数字地图上。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虚拟漫步”、放大地图来浏览诗歌景观,类似于国内的“百度地图”App的街景功能,将平面的诗歌文本转化为具有立体感的现实空间体验,使学生深入其境,与诗歌文本建立切身的联系。
教师邀请一部分学生阅读在PhoneMe发表的三首诗歌,重点关注参与者对《埃格林顿的枪击》这首诗的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起因是听闻多名黑人男子被多伦多警察杀害。阅读这首诗后,参与者被要求查看与诗歌背景相关的街景,并收听诗人对这首诗的朗诵录音。通过阅读和聆听、观看,学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做了进一步反思,他们对暴力行为感到愤怒,并由此呼吁种族平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不仅基于审美,也融入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社会体验。教师还鼓励学生用诗歌的方式介绍他们最喜欢的地理空间,并在PhoneMe上发布,与同学们进行分享。继而让学生在PhoneMe地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看看是否有其他人写过关于同一个地方的诗,并进行回应,实现交互式创作。通过使用PhoneMe,学生们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并提升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从视觉、听觉到心理活动,PhoneMe给中学生提供了一种“具身化”的、与公共空间密切相关的多模态诗歌体验,让他们能够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记录和分享个人的经历、思想与情感,从而增强个人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四、数字技术赋能诗教革新:多模态诗歌教学的中国路径
(一)构建协作共享的数字诗学共同体
Wiki-ed诗歌项目通过构建可协作的数字空间,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诗歌本质的理解,更通过多模态表达实现了认知重构。我国中学可借鉴这种协作模式构建“诗歌云社区”。以Bilibili为例,教师可上传经典诗歌文本的多模态素材,如朗诵音频、解析视频等,学生通过发表弹幕评论、分段改写等方式参与诗歌二次创作。教师也可开通班级微信公众号,发布经典诗歌作品配以图片、音乐、视频等,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在公众号发布,邀请其他同学和家长进行点评。这种参与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审美能力,在“教师—学生—家长”协作共享的过程中构建数字诗学共同体。
(二)建立跨媒介的审美认知通道
Instagram的视觉传播特性,将诗歌教学与虚拟艺术参观相结合。这种跨媒介实践打破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界限,使学生在图像解读中激活语言感知,在诗歌创作中深化视觉思维。我国中学可探索“诗画共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数字博物馆调取相关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比较诗画中的意境表达。还可以开展“一图一诗”创作活动,即学生根据指定摄影作品即兴赋诗,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符号转换能力。更进一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AI绘画工具生成与具体诗歌意境匹配的数字图像,使抽象的诗意具象化,具象的画面诗意化,建立跨媒介的审美认知通道。
(三)创造具身化的空间诗学体验
PhoneMe诗歌地图项目将诗歌创作与地理空间深度融合,通过“虚拟漫步”实现文本与现实的对话。这种具身化体验使诗歌从书本走进生活,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社会实践载体,增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我国中学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开发“城市诗学”校本课程,利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平台建立诗歌地理坐标。学生在实地考察历史街区、文化遗址时,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诗歌,并用手机录制自己的诗歌解读。这种“行走的诗歌课”将空间体验转化为文学创作,使诗歌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集体文化的纽带。
加拿大的多模态诗歌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构建数字协作平台、融合跨媒介艺术、创造具身化空间体验,诗歌教学可以打破环绕在新诗和教育周围的双重樊篱,将新诗教育还原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即通过各种历练、实践对个体身心进行自我完善[2],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读诗与写诗成为教育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杨传德.多模态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9):121-123.
[2]张桃洲.新诗教育的困境及可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02):138-145.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新诗阅读视域下的中学生‘文学生活’调查与研究”(BJ2025326)】
一、构建诗歌亲和空间:数字化的协作与参与
诗歌是一种多模态的媒介,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纸面。在网络空间里,作为数字文本的诗歌具有较强的可协作性,能够由多名创作者共同编织而成,这些创作者也可以是读者。基于此,安大略省的中学实施了一项名为Wiki-ed的诗歌项目,意图在研究如何创建具有亲和力的Wiki诗歌空间。在Wiki诗歌空间中,个人可以创造性地创作数字文本或直接干预他人创作的数字文本,对正在进行的工作提供反馈,分享知识或在不同的页面或外部资源之间建立链接,最终形成数字化的“诗歌档案”。首先,教师创建了一个Wiki网络空间,为学生展现学者与诗人撰写的诗歌定义,然后要求学生分享他们每个人最认可的定义,使学生对“什么是诗歌”有基本的认知。其次,鼓励学生在Wiki空间里发布他们最喜欢的诗歌,解释为什么喜欢它。再次,教师先通过Wiki空间发布各种图片,要求学生根据图片小组合作创作一首诗歌,在班级内开展诗歌研讨会。此后更进一步,让学生创作数字诗歌,并邀请家长浏览学生的Wiki诗歌空间,并进行评论。
通过Wiki-ed诗歌项目的在线创作、编辑与互动等功能,学生可创造性地制作数字诗歌文本,加入图像、音乐等元素,使单纯的文字变为多媒体作品,在小组协作的过程中,学生也潜移默化地增强了合作能力。对他人的诗歌进行评论,实质是通过“诗可以群”的方式,通过在线协作参与活动,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与欣赏水平。学生的创作与互动也创建了在线的、动态的诗歌档案,为其他中学的学生阅读诗歌作品与汲取创作灵感提供了宝贵资源。
二、虚拟艺术参观:引导式观察与创造性实践
在蒙特利尔的法语学校,教师组织的主要的诗歌教学活动一方面是建议学生在Instagram中阅读核心诗歌文本,学生阅读完一个账号所发表的诗歌作品后,往往会浏览更多的诗歌文本,可谓“一图胜千言”。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室通过在线的MMFA(蒙特利尔美术博物馆)平台展示虚拟的博物馆艺术品,组织学生集体欣赏,引导学生对艺术品进行细致观察,以此作为创作诗歌的灵感,继而在个人的Instagram平台上发表作品。
蒙特利尔的英语学校也使用MMFA的虚拟艺术品,试图通过视觉艺术激发学生的诗歌创作动力。比如教师介绍了一幅19世纪绘画《露台上的夜晚》,他鼓励学生选择一个画中人物,从这个人物的角度写一段独白,尝试用文字描述视觉体验。教师在接下来的课堂展示了四幅图像,并鼓励学生从本能、直觉的角度出发,以诗歌的形式对图像做出回应,培养学生的语言敏感性。学生超越了“看到的”,转向“感受到的”,视觉艺术为语言实验提供了一个跳板。在埃德蒙顿,教师在课堂上展示了一个大型木质雕塑,鼓励学生们走近雕塑,触摸它,然后,教师请学生们思考如何将最初的反应与思考转化为诗歌作品。教师带领学生在线参观阿尔伯塔美术馆的绘画作品,要求学生在一个小时内写出尽可能多的短诗,随后与学生就在虚拟画廊的观看与写作经历进行讨论与分享,使学生意识到诗歌并不神秘,它就存在于日常生活的视觉体验中。
三、诗歌地图:交互式阅读、创作与空间体验
PhoneMe允许用户将他们的诗歌直接固定在交互式数字地图上。其他用户可以通过“虚拟漫步”、放大地图来浏览诗歌景观,类似于国内的“百度地图”App的街景功能,将平面的诗歌文本转化为具有立体感的现实空间体验,使学生深入其境,与诗歌文本建立切身的联系。
教师邀请一部分学生阅读在PhoneMe发表的三首诗歌,重点关注参与者对《埃格林顿的枪击》这首诗的理解,作者创作这首诗的起因是听闻多名黑人男子被多伦多警察杀害。阅读这首诗后,参与者被要求查看与诗歌背景相关的街景,并收听诗人对这首诗的朗诵录音。通过阅读和聆听、观看,学生们对社会正义问题做了进一步反思,他们对暴力行为感到愤怒,并由此呼吁种族平等。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对诗歌的阅读不仅基于审美,也融入了个人的生活经历与社会体验。教师还鼓励学生用诗歌的方式介绍他们最喜欢的地理空间,并在PhoneMe上发布,与同学们进行分享。继而让学生在PhoneMe地图上找到他们的位置,看看是否有其他人写过关于同一个地方的诗,并进行回应,实现交互式创作。通过使用PhoneMe,学生们可以做到“足不出户而知天下事”,并提升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感。从视觉、听觉到心理活动,PhoneMe给中学生提供了一种“具身化”的、与公共空间密切相关的多模态诗歌体验,让他们能够以更具创造性的方式记录和分享个人的经历、思想与情感,从而增强个人与他人、与世界之间的联系。
四、数字技术赋能诗教革新:多模态诗歌教学的中国路径
(一)构建协作共享的数字诗学共同体
Wiki-ed诗歌项目通过构建可协作的数字空间,学生不仅深化了对诗歌本质的理解,更通过多模态表达实现了认知重构。我国中学可借鉴这种协作模式构建“诗歌云社区”。以Bilibili为例,教师可上传经典诗歌文本的多模态素材,如朗诵音频、解析视频等,学生通过发表弹幕评论、分段改写等方式参与诗歌二次创作。教师也可开通班级微信公众号,发布经典诗歌作品配以图片、音乐、视频等,供学生阅读。鼓励学生创作诗歌,在公众号发布,邀请其他同学和家长进行点评。这种参与式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字素养与审美能力,在“教师—学生—家长”协作共享的过程中构建数字诗学共同体。
(二)建立跨媒介的审美认知通道
Instagram的视觉传播特性,将诗歌教学与虚拟艺术参观相结合。这种跨媒介实践打破了语言艺术与视觉艺术的界限,使学生在图像解读中激活语言感知,在诗歌创作中深化视觉思维。我国中学可探索“诗画共生”的教学模式。教师可通过数字博物馆调取相关艺术作品,引导学生比较诗画中的意境表达。还可以开展“一图一诗”创作活动,即学生根据指定摄影作品即兴赋诗,提升学生的审美感知与符号转换能力。更进一步,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使用AI绘画工具生成与具体诗歌意境匹配的数字图像,使抽象的诗意具象化,具象的画面诗意化,建立跨媒介的审美认知通道。
(三)创造具身化的空间诗学体验
PhoneMe诗歌地图项目将诗歌创作与地理空间深度融合,通过“虚拟漫步”实现文本与现实的对话。这种具身化体验使诗歌从书本走进生活,从审美对象转化为社会实践载体,增强了学生对地方文化的认同。我国中学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开发“城市诗学”校本课程,利用百度地图、高德地图等平台建立诗歌地理坐标。学生在实地考察历史街区、文化遗址时,通过扫描二维码获取相关诗歌,并用手机录制自己的诗歌解读。这种“行走的诗歌课”将空间体验转化为文学创作,使诗歌成为连接个体记忆与集体文化的纽带。
加拿大的多模态诗歌教学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构建数字协作平台、融合跨媒介艺术、创造具身化空间体验,诗歌教学可以打破环绕在新诗和教育周围的双重樊篱,将新诗教育还原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即通过各种历练、实践对个体身心进行自我完善[2],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使读诗与写诗成为教育的有效方式。
参考文献:
[1]杨传德.多模态教学在高中语文课堂中的应用与效果研究[J].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24(19):121-123.
[2]张桃洲.新诗教育的困境及可能[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62(02):138-145.
【作者单位:廊坊师范学院文学院。本文系河北省教育厅青年拔尖人才项目“新诗阅读视域下的中学生‘文学生活’调查与研究”(BJ2025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