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导深观

2025-07-16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上接1版
无数英雄血染运金路
  筹金不易,运金更难。从胶东把黄金安全运到延安,路途遥远,需要穿越上百道封锁线,越过犬牙交错的敌占区和国民党顽固派控制区,绕开无数日伪据点,一路充满艰难险阻。
  黄金运送通常采用开辟运送通道、分段接力、运金部队护送等方式,通过敌占区和封锁区,开辟了胶东半岛北部的“渤海走廊”和“滨海通道”。1941年—1943年7月,黄金、军火等重要物资主要通过“渤海走廊”,经平度、昌邑、潍县、寿光,在日伪眼皮底下穿过40多个村庄、120多公里,到清河根据地,再南穿胶济线送到鲁中或鲁南区。
  沿途根据地运金部队分段接力护送,主要路线是从山东分局驻地鲁南区出发,经微山湖和湖西根据地,到冀鲁豫边区,再前往太行山根据地,之后到延安。据时任鲁中工商局监察专员的孟英讲述,山东分局收集上来的黄金绝大部分送往延安,分局主要领导黎玉亲自安排送金任务,哪个部队送,谁负责,走哪条路线,都绝对保密。
  还有运金小分队直接从胶东运送黄金到延安。
  据玲珑金矿原副矿长于讷讲述:1943年秋,战士王德昌参加了一支26人组成的运金小分队,经过一路浴血战斗,到达延安时仅剩6人,黄金却一两未失。神秘的“黄金部队”在向山东分局、向延安护送黄金的行动中,无数英雄血染运金路,却没发生过一起携金叛逃事件,没丢失过一两黄金,彰显出送金人忠诚使命的崇高品质。
雪中送炭贡献突出
  据山东招远县有关档案记载,1937年至1945年,胶东特委和玲珑金矿大约筹集了13万两黄金送到延安党中央。按照《陕甘宁边区九年来财政收支报告》计算,这些黄金相当于1943年边区财政收入的7倍。毋庸置疑,在艰苦卓绝的抗战时期,运送到延安的黄金极大地缓解了当时紧张的财政经济状况。
  由于日本侵略者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再加上皖南事变后国民政府完全停发经费,各抗日根据地生活十分困难。1940年,延安农民人均粮食不足1石,棉花1941年才达到3个人1斤的水平。部队吃穿、机关运转都难以保证,边区人民的负担也达到了极限。
  另外,购买枪械、弹药、紧缺的医疗物资,以及开展对外活动都需要黄金等“硬通货”。因此,1939年11月,中央初拟李富春等到山东筹款。送到延安的黄金,为延安换购紧缺的物资、打破敌人的封锁,起到重大作用。相较于法币、边币等,黄金具有更强的购买力。据计算,在1942年,13万两黄金大约能购买4.99亿斤小麦。玲珑金矿和胶东根据地送到延安的黄金,还为稳定边币币值、降低通货膨胀、稳定延安经济金融秩序作出了重要贡献。
  英雄的玲珑儿女、胶东军民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传承着“13万两黄金送延安”的革命精神,在党的革命史上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传承中黄金产量稳步增长
  “13万两黄金送延安”的玲珑红色基因力量源泉一旦迸发,必将激发澎湃活力。自1962年重新组建以来,山东黄金集团所属玲珑金矿一直传承红色基因,深挖党建工作内在潜力,为黄金生产再创新佳绩提供着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重新组建后的60年里,玲珑金矿曾连续23年实现黄金产量全国第一,年利润曾占到全国黄金行业总利润的一半有余,一直位列“中国黄金生产十大矿山、中国黄金经济效益十佳矿山”,被誉为“亚洲第一大金矿”;先后于1988年、2006年、2016年在国内黄金矿山中率先突破累计生产黄金100万两、200万两、300万两大关,并于2017年11月成为中国首个累计产金100吨的单体井下开采的矿山,成为中国黄金行业历史中的一座丰碑,并在世界黄金行业有着独树一帜的影响力。
  进入“十四五”,玲珑金矿紧盯山东黄金“致力全球领先、跻身世界前五”的战略目标,以“稳定产量、深化改革、重建基础、创新驱动、提升质量、谋求长远”为整体布局,着力稳中求进,促进企业健康发展;着力激发员工工作热情,凝聚发展合力;着力服务社会,树立了“山东黄金、生态矿业”的品牌形象。
  红色基因作为中国共产党人政治本色的写照,其意义不在于它留下了什么,而在于它还能创造什么;不在于它曾经有过怎样的表现,而在于它将如何传承下去。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红色基因与黄金血脉同频共振,玲珑金矿在深入挖掘和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先锋模范和先进典型,以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先进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等组成的先模方阵,成为担当尽责、攻坚克难的生力军和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