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其中文化振兴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活力。在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多维度把握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的实践遵循与要求,以实现乡村文化的繁荣发展,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一、在方向上与党同心,永葆新时代乡村文化的政治性
政治性是乡村文化振兴的核心要求,是确保乡村文化发展方向正确的关键。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前提和方向保证,是乡村社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坚实保障。党的政治引领力为乡村文化传承发展注入强大动能,保证乡村文化始终与国家现代化进程保持同频共振。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以党的创新理论体系为根本遵循,充分利用“乡村夜话”“田间讲堂”等形式,使理论阐释实现具象化、场景化传播,构建起价值共同体意识,转化为文化治理效能。文化阵地建设需强化意识形态功能,从“村村响”到“农家书屋”,从宣传长廊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全方位凸显政治功能,既要创新话语表达增强传播感染力,又要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形成具有正向价值的文化体系。
二、在内容上以民为本,确保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人民性
人民性是乡村文化的本质属性。乡村文化振兴要着眼于人、落脚于人。人民性并非简单的“文化下乡”,重点在于契合群众的实际需求,充分反映群众的心声,让群众真正成为文化主体。需立足主体性培育与双向互动机制创新。在内容上,实现传统基因的创造性转化与现代生活的适应性表达,当乡村大舞台的聚光灯对准躬耕垄亩的身影,当文化盛宴的“菜单”写满乡亲们点播的节目,这样的文化才能真正凝聚乡魂,在时代变迁中永葆生机。在实践路径上,构建“参与式创作”模式,引导群众从文化消费者转向生产主体,激发内生性文化认同。同时,建立分众化服务供给体系,以差异化策略满足不同群体形成的文化诉求,从根本上保障人民的文化权益与精神福祉。
三、在载体上根植沃土,赓续新时代乡村文化的乡土性
乡土性是乡村文化的独特标识,是维系乡村文明延续的核心标识。传统村落、文物古迹等物质文化载体,民俗活动、传统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载体,是维系乡村社会深层情感的集体记忆,是留住乡村“根”与“魂”的重要载体,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有效联结。新时代赓续乡土性,需遵循“固态保护、活态传承、业态融合”三位一体的治理路径,构建“形神兼备”的保护策略,形成“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文化展示脉络。以传统工艺技法推进古建修缮,通过数字化建档实现文物信息永续留存。活化利用农耕景观和生态资源,打造沉浸式文化体验空间。通过民俗节庆展演、技艺传习工坊等使乡风民俗在当代生活中延续文脉。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文化动能。
四、在形式上与时俱进,坚持新时代乡村文化的现代性
现代性是乡村文化适应时代发展的现实需要。现代性本质上是文化和科技的技融合,通过技术创新实现乡村文化符号的重新编码,在保持文化基因的同时完成现代价值转化,为乡村振兴提供可持续的文化动能。在信息时代,传统乡村文化传播形式面临挑战,必须借助现代科技手段与传播方式进行创新,利用数字赋能,打破时空限制,将乡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传播到更广阔的空间,让乡村优秀文化不仅“活”起来,更能“火”起来。同时要注重乡村文化的现代表达,鼓励返乡青年以短视频形成记录农耕技艺,支持手艺人开发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的文创产品,让乡村文化在创新中焕发活力。
五、在发展上统筹兼顾,保证新时代乡村文化的统一性
统一性是乡村文化振兴实现整体推进与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从区域发展角度看,要加强文化交流与合作,通过联村共建打破地域壁垒,整合文化资源,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乡村文化发展格局,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从战略目标看,围绕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文化振兴要与产业振兴、人振兴才、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协同推进,彼此相互影响、相互作用。文化驱动产业升级,产业反哺文化传播;文化培育乡土人才,人才推动文化创新;文化引导生态保护,生态承载文化价值;文化促进组织建设,组织保障文化传承。因此只有实现各方面的统一发展,才能形成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合力。
【作者单位:三峡大学民族学院。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近代中华民族观的演变及其对现代中国的影响研究”(24&ZD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