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
摘要:本文聚焦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增效,指出当前内蒙古依然存在财政保障薄弱、城乡均衡水平较低、智慧服务融合不足等突出问题。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建议通过健全财政保障机制、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深化智慧服务应用及构建服务标准与绩效管理融合体系等策略,推动内蒙古公共服务向“高质量、均等化”跃升,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近年来,内蒙古高度重视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依然存在财政保障薄弱、城乡均衡水平较低、智慧服务融合不足等突出问题。面向未来,内蒙古要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在民生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把优质均衡供给作为筑牢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战略基石,培育普惠共享的民生服务新优势,推动民生保障从基本覆盖向优质普惠升级转变。
一、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虽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构建“普惠共享”民生新格局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财政保障能力相对薄弱
从整体看,202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比重为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教育、医疗领域财政支出分别仅为东部发达省份的26%和38%。一是政府投入结构失衡,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高,盟市旗县配套能力不足,部分盟市教育领域财政自给率低,依赖转移支付。二是社会资本参与薄弱,公共服务PPP项目落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资本在养老、托育等领域投资规模小,政府引导基金对民生领域覆盖率不足。三是融资工具短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赖单一财政拨款,专项债申报通过率低,医疗机构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覆盖率低,教育信息化项目因缺乏抵押物而获批率不足。四是资金使用效率待提升,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现象。
(二)城乡区域均衡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偏重城市核心区,农村牧区基础保障能力较弱。城镇教育资源集中度高,农村牧区学校仍面临教师短缺等问题。农村牧区基层卫生院CT、彩超等设备配备率显著低于城区,部分旗县医院重点科室建设尚未完成,基层卫生院诊疗能力难以匹配实际需求。二是区域协同机制不畅。受限于“条块分割”管理模式,东西部盟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区域间协作效率低下,加剧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三是重点群体服务滞后。以养老服务为例,政策要求“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全覆盖”,但执行中因配套资金不足,实际覆盖率远低于规划目标。四是基础设施联通不足。部分农村仍面临网络稳定性差、服务渗透率低等挑战。五是要素流动受限。城乡医保目录差异导致异地就医结算困难,跨盟市教师轮岗交流比例低,制约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延伸。
(三)智慧服务融合机制亟待优化
一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跨部门政务数据协同机制尚未贯通,部门主导的信息系统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问题。二是智能设施覆盖不均。农村牧区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布设率低,边境旗县应急广播覆盖缺口较大。三是应用效能不足。政务服务数字化场景中,老年群体对智能终端操作适应性较弱,导致实际使用效率受限、服务下沉效率低。基层文化场馆智慧化改造仍滞后,数字化服务标准化率较东部省份差距显著。四是技术支撑薄弱。技术协同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数字政务转型的关键瓶颈,政务服务区块链存证、AI智能审批等新技术应用率低于东部省份。
二、提升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议
(一)健全财政保障长效机制
建立财政民生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幅不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深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筹资模式,通过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参与普惠性设施建设;创新“专项债券+政府购买服务”组合工具,联动政策性银行设立低息贷款专项,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优先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边境旗县倾斜,强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资金监管。设立自治区公共服务发展基金,推动跨部门资金整合与设施共建共享。
(二)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建设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实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行动,构建“旗(县)镇(乡)村(嘎查)”三级智慧服务网络,推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居住证制度衔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重点保障随迁子女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向乡村振兴重点旗县倾斜医疗、养老等普惠性服务资源。推进县域医共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实施“县管校聘”“医技人员下沉”等机制,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创新“政企社”协同模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牧区快递物流、文化体育等设施运营。强化边境旗县和生态功能区公共服务专项投入,建立跨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清单,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新路径。
(三)扩大优质资源多元供给
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质行动,完善“政府保基本、市场供高端”的供给体系,鼓励国企、非营利组织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模式深度参与教育、医疗等领域。完善社会资本激励政策,对投资农村牧区、边境旗县的社会资本给予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用地指标定向调配等优惠,引导资本向农村牧区、边境旗县薄弱环节流动。推进京津冀蒙优质资源协作共享,建立跨区域学校联盟、医联体等结对机制,试点“名校办分校”“名院设分院”托管模式。依托“蒙速办”平台建立群众需求清单,动态优化适老化改造、育儿友好型设施等热点领域资源配置,并通过第三方服务效能评估实施“优质服务商推荐目录”公示制度。培育本土化公共服务品牌,打造“蒙益康”养老驿站等连锁化标杆项目。
(四)深化智慧服务融合应用
实施“智慧公共服务+”场景拓展行动,构建自治区级一体化大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数据资源,实现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深化“城市大脑”与“数字牧区”双轮驱动机制,在呼包鄂等核心城市打造智慧社区、智慧医院等示范场景,在边境旗县推广“云端课堂”“远程诊疗”等普惠应用。推进智慧政务“全区通办”系统迭代升级,拓展蒙速办App“一网通办”功能模块,实现高频事项“指尖办”、基层服务“视频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牧业现代化等特色领域数字孪生平台,推动北斗遥感、区块链技术在生态补偿、灾害预警等场景深度应用。组建智慧服务创新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开发蒙汉双语智能终端、草原生态监测设备等定制化产品。建立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专项基金,重点解决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农牧民数字素养提升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步完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筑牢智慧服务应用屏障。
(五)构建服务标准与绩效管理融合体系
实施“蒙质惠”服务标准化工程,制定教育、医疗、养老领域地方标准,推行“基础通用+特色补充”分级体系,针对农牧区、边境需求制定双语服务规范。推进京津冀蒙异地就医结算、跨省养老等区域协同标准互认,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服务档案云端存证系统,实现投诉处置、整改反馈全流程追溯。整合财政、审计数据构建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差异化设定边境旗县、农牧区“基础+特色”评估指标,对重大项目实行电子化追溯。推行“第三方星级评估+群众反向测评”机制,上线“蒙民评”线上平台实现服务效能多维评价。强化结果应用,实行绩效预算增减、干部考核奖惩、服务商准入退出“三挂钩”制度,对连续不达标领域挂牌督办;同步建立容错清单,明确基层创新免责边界。定向培养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师、标准化工程师等专业队伍,开发智能决策模块优化资源配置。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项目“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机制研究”(2024EY94)】
摘要:本文聚焦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提质增效,指出当前内蒙古依然存在财政保障薄弱、城乡均衡水平较低、智慧服务融合不足等突出问题。围绕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重点领域,建议通过健全财政保障机制、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扩大优质资源供给、深化智慧服务应用及构建服务标准与绩效管理融合体系等策略,推动内蒙古公共服务向“高质量、均等化”跃升,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绩效管理
近年来,内蒙古高度重视民生和社会保障事业,基本民生保障标准全部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但依然存在财政保障薄弱、城乡均衡水平较低、智慧服务融合不足等突出问题。面向未来,内蒙古要坚持基本公共服务在民生建设全局中的基础性地位,把优质均衡供给作为筑牢民族团结、边疆稳固的战略基石,培育普惠共享的民生服务新优势,推动民生保障从基本覆盖向优质普惠升级转变。
一、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存在的突出问题
近年来,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虽有了显著提升,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与构建“普惠共享”民生新格局的要求相比,仍存在不少短板。
(一)财政保障能力相对薄弱
从整体看,2024年全区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占GDP比重为1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43%,教育、医疗领域财政支出分别仅为东部发达省份的26%和38%。一是政府投入结构失衡,自治区本级财政承担基本公共服务支出比重高,盟市旗县配套能力不足,部分盟市教育领域财政自给率低,依赖转移支付。二是社会资本参与薄弱,公共服务PPP项目落地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社会资本在养老、托育等领域投资规模小,政府引导基金对民生领域覆盖率不足。三是融资工具短缺,基层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依赖单一财政拨款,专项债申报通过率低,医疗机构设备更新贷款贴息覆盖率低,教育信息化项目因缺乏抵押物而获批率不足。四是资金使用效率待提升,部分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现象。
(二)城乡区域均衡水平有待提升
一是城乡资源配置失衡。由于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偏重城市核心区,农村牧区基础保障能力较弱。城镇教育资源集中度高,农村牧区学校仍面临教师短缺等问题。农村牧区基层卫生院CT、彩超等设备配备率显著低于城区,部分旗县医院重点科室建设尚未完成,基层卫生院诊疗能力难以匹配实际需求。二是区域协同机制不畅。受限于“条块分割”管理模式,东西部盟市在医疗、教育等公共服务领域缺乏统一规划标准,区域间协作效率低下,加剧资源配置碎片化问题。三是重点群体服务滞后。以养老服务为例,政策要求“特殊困难家庭适老化改造全覆盖”,但执行中因配套资金不足,实际覆盖率远低于规划目标。四是基础设施联通不足。部分农村仍面临网络稳定性差、服务渗透率低等挑战。五是要素流动受限。城乡医保目录差异导致异地就医结算困难,跨盟市教师轮岗交流比例低,制约优质资源向薄弱地区辐射延伸。
(三)智慧服务融合机制亟待优化
一是数据共享存在壁垒。跨部门政务数据协同机制尚未贯通,部门主导的信息系统仍存在标准不统一、接口不兼容问题。二是智能设施覆盖不均。农村牧区政务服务自助终端布设率低,边境旗县应急广播覆盖缺口较大。三是应用效能不足。政务服务数字化场景中,老年群体对智能终端操作适应性较弱,导致实际使用效率受限、服务下沉效率低。基层文化场馆智慧化改造仍滞后,数字化服务标准化率较东部省份差距显著。四是技术支撑薄弱。技术协同能力不足仍是制约数字政务转型的关键瓶颈,政务服务区块链存证、AI智能审批等新技术应用率低于东部省份。
二、提升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建议
(一)健全财政保障长效机制
建立财政民生支出稳定增长机制,确保基本公共服务支出年均增幅不低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速。深化“政府主导、多元参与”筹资模式,通过财政补助、税费优惠等政策引导社会资本规范参与普惠性设施建设;创新“专项债券+政府购买服务”组合工具,联动政策性银行设立低息贷款专项,重点支持基层医疗、养老托育等领域。用足用好中央财政衔接资金,优先向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边境旗县倾斜,强化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资金监管。设立自治区公共服务发展基金,推动跨部门资金整合与设施共建共享。
(二)推进城乡服务一体化建设
以数字化改革为牵引,实施城乡公共服务设施均等化行动,构建“旗(县)镇(乡)村(嘎查)”三级智慧服务网络,推动远程医疗、在线教育等数字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覆盖。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与居住证制度衔接,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配套政策,重点保障随迁子女教育、职业技能培训等基本权益。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清单动态调整机制,优先向乡村振兴重点旗县倾斜医疗、养老等普惠性服务资源。推进县域医共体、城乡教育联合体建设,实施“县管校聘”“医技人员下沉”等机制,推动优质资源跨区域共享。创新“政企社”协同模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方式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农村牧区快递物流、文化体育等设施运营。强化边境旗县和生态功能区公共服务专项投入,建立跨部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清单,探索生态保护与民生改善协同发展新路径。
(三)扩大优质资源多元供给
实施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提质行动,完善“政府保基本、市场供高端”的供给体系,鼓励国企、非营利组织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等模式深度参与教育、医疗等领域。完善社会资本激励政策,对投资农村牧区、边境旗县的社会资本给予企业所得税“三免三减半”、用地指标定向调配等优惠,引导资本向农村牧区、边境旗县薄弱环节流动。推进京津冀蒙优质资源协作共享,建立跨区域学校联盟、医联体等结对机制,试点“名校办分校”“名院设分院”托管模式。依托“蒙速办”平台建立群众需求清单,动态优化适老化改造、育儿友好型设施等热点领域资源配置,并通过第三方服务效能评估实施“优质服务商推荐目录”公示制度。培育本土化公共服务品牌,打造“蒙益康”养老驿站等连锁化标杆项目。
(四)深化智慧服务融合应用
实施“智慧公共服务+”场景拓展行动,构建自治区级一体化大数据共享平台,整合教育、医疗、社保等民生领域数据资源,实现跨层级、跨部门业务协同。深化“城市大脑”与“数字牧区”双轮驱动机制,在呼包鄂等核心城市打造智慧社区、智慧医院等示范场景,在边境旗县推广“云端课堂”“远程诊疗”等普惠应用。推进智慧政务“全区通办”系统迭代升级,拓展蒙速办App“一网通办”功能模块,实现高频事项“指尖办”、基层服务“视频办”。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农牧业现代化等特色领域数字孪生平台,推动北斗遥感、区块链技术在生态补偿、灾害预警等场景深度应用。组建智慧服务创新联合体,支持龙头企业联合科研院所开发蒙汉双语智能终端、草原生态监测设备等定制化产品。建立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专项基金,重点解决偏远地区网络覆盖、农牧民数字素养提升等“最后一公里”问题,同步完善数据安全防护体系,筑牢智慧服务应用屏障。
(五)构建服务标准与绩效管理融合体系
实施“蒙质惠”服务标准化工程,制定教育、医疗、养老领域地方标准,推行“基础通用+特色补充”分级体系,针对农牧区、边境需求制定双语服务规范。推进京津冀蒙异地就医结算、跨省养老等区域协同标准互认,运用区块链技术建立服务档案云端存证系统,实现投诉处置、整改反馈全流程追溯。整合财政、审计数据构建动态监测预警平台,差异化设定边境旗县、农牧区“基础+特色”评估指标,对重大项目实行电子化追溯。推行“第三方星级评估+群众反向测评”机制,上线“蒙民评”线上平台实现服务效能多维评价。强化结果应用,实行绩效预算增减、干部考核奖惩、服务商准入退出“三挂钩”制度,对连续不达标领域挂牌督办;同步建立容错清单,明确基层创新免责边界。定向培养公共服务质量管理师、标准化工程师等专业队伍,开发智能决策模块优化资源配置。
【作者单位: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委员会党校。本文系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基金“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专题项目“内蒙古基本公共服务提升机制研究”(2024EY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