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前哨证券

企业政工部门服务企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探索

青岛地铁集团有限公司高新颖

2025-07-14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在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企业政工部门作为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力量,肩负着凝聚共识、鼓舞斗志、团结奋斗的历史使命。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出台,各类企业都在加快建设治理结构、健全管理制度,不断提升高质量发展水平。企业政工部门围绕企业中心任务,把握新时代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战略机遇,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探索创新政工工作方法路径,强化人才培养,打造企业文化软实力,对于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凝聚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重要意义。
  融入中心抓主业,政工工作与生产经营深度结合。有效的政工服务需精准对接企业战略目标,构建协同机制。政工部门应立足企业战略规划,将思想政治引领融入生产经营全流程,形成同频共振的工作格局。企业政工干部需深入一线,把握员工思想动态与生产经营难点,精准施策。政工工作要紧扣生产指标、质量提升、技术创新等关键任务,创设针对性项目活动,将思想引领转化为发展动力,使政治引领与业务导向同向同行。
  企业可以构建“安全运营思政联动机制”,将政工力量深度融入地铁安全生产体系。政工部门参与制定安全责任清单,从思想根源强化安全意识,把政治纪律转化为运营纪律。地铁运营一线的政工人员定期走进车辆段、调度中心、站务岗位,将思想引领与技能提升相结合,针对突发客流、设备故障等实际场景开展思政教育与技术研讨。在高峰运营期间,政工干部编入应急队伍,与运营管理人员共同研判、共同应对,既解决思想问题又解决实际难题。政工评价体系直接关联运营指标,对标乘客满意度、运行准点率、设备完好率等核心数据,使政工成效有据可依、有效可见,真正成为地铁企业优质服务与安全运营的坚强保障。
  强基固本育人才,构建全员素质提升体系。
  政工部门深耕人才培养实为企业持续发展之根基,全员素质提升体系建设关乎企业核心竞争力提升。精准识别人才缺口与发展需求,企业政工部门应构建分层分类的培训体系,细分岗位技能图谱,绘制关键人才成长路径图,形成涵盖专业技能、管理能力与思想素养的立体式培养框架。创新学习平台与激励机制同样不可或缺,政工部门需打破传统培训边界,整合内外部优质资源,开发场景化学习工具,将考核评价与职业发展紧密衔接,以激发员工自主学习内生动力。
  企业可创立地铁运营人才成长渠道,政工部门牵头组建跨部门人才培养专班,针对行车、机电、站务等岗位群设计差异化成长路径。在实操层面,打造师带徒传承工作以此选拔技术骨干担任“金牌师傅”,配备专项经费支持技能研修与创新实践。建立数字化学习平台,开发地铁运营典型场景微课,员工可随时查阅标准作业流程与应急处置要点。定期组织岗位技能大赛,从车站服务、行车调度到设备维护,全方位检验专业素养。结合企业发展战略,政工部门定期更新人才素质模型,将运营安全意识、服务品质理念融入日常考核,形成“德能勤绩”综合评价体系,使人才培养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同向同行。
  文化赋能促发展,打造企业软实力。
  企业需明确提炼反映行业特性与组织使命的核心价值理念,形成独特文化标识。此类建设远超简单标语宣传,必须将价值观深植于制度设计、决策流程与绩效评价各环节。文化落地机制要重视典型人物与实践案例挖掘,使抽象理念具象化。文化建设成效评价应聚焦其对创新激励、团队凝聚与风险防范的实质影响,避免形式主义倾向。企业软实力最终体现为员工精神面貌与组织气质,是应对市场变化与内部治理的无形资产。
  例如,企业可以建立榜样引领文化传播机制,挖掘基层一线的典型人物事迹。选取在安全保障、服务创新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岗位标兵,记录其日常工作细节与价值实践。设立专门工作小组,定期走访各站点、车辆段,发现体现企业精神的平凡故事,同时编制“文化案例集”,以生动事例阐释安全责任、服务品质等核心价值。在员工培训环节,安排榜样人物现场分享工作经验与心得体会,让抽象文化理念落地为具体行为标准。站点公共区域设置“文化角”,展示本站员工践行文化理念的实例。季度评选“文化践行标兵”,将评选标准细化为日常行为指南,以此使文化建设由虚转实,让员工在同伴榜样中找到文化认同感与行动指引。
  企业政工部门立足于思想引领与组织建设,根植于生产一线与管理实践,具备独特价值创造力。政工工作本质上是人的工作,关注员工精神状态与价值认同,将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发展动能。政工干部深入基层、精准施策,使思想工作与业务工作水乳交融;注重培养全员素质,让每位员工成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的坚实支撑;致力于文化建设,厚植企业软实力,提升组织韧性。企业政工部门服务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深刻把握时代脉搏,找准企业发展与职工成长的结合点,将宏观政策转化为微观实践,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推动企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贡献独特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