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导深观 广告

全国首单内河新能源船舶国补资金落地中集集团、宁德时代等落子制造基地

济宁领跑山东新能源船舶产业化

2025-07-14 作者: 初磊 来源: 经济导报
  行业测算,LNG动力船可使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减少15%,大幅改善内河航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导报记者 初磊            

  7月10日,济宁港航集团旗下中交润杨公司(下称“中交润杨公司”)申报的“四条67.6米LNG集散两用船购置项目”获得国家“两新”政策新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补贴1330万元。这标志着全国首笔内河新能源船舶国补资金落地山东,我国内河航运绿色转型掀开了新的一页。
激起行业涟漪
  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省物流与交通运输协会获悉,中交润杨公司购置的4条67.6米LNG集散两用船以LNG(液化天然气)为动力,相比传统燃油,具有明显的环保优势。
  行业测算,LNG动力船可使污染物排放量降低90%以上、碳排放减少15%,大幅改善内河航运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在续航能力方面,该船型能够满足内河长距离运输需求,保障物流运输的高效与稳定。在配套创新方面,依托济宁内河港口优势,济宁港航集团已配套建设了LNG加注设施,形成“船—港—气”闭环。
  据了解,此次国家“两新”补贴以真金白银降低了企业的初始投资压力,经估算,补贴金额占项目总投资的35%,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投资门槛,使原本因成本问题止步的项目得以顺利落地。从长期运营效益看,LNG动力船百公里可节约燃料费3000元,为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首单”同时激起了行业涟漪,四条LNG集散两用船的成功购置向行业展示了新能源船舶在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以及政策支持下的可操作性,打消了众多企业对新能源船舶的疑虑。
  据悉,中交润杨公司四条LNG集散两用船投入运营后,将在京杭大运河山东段形成绿色航运示范航线,为其他船东与航运企业提供了直观的绿色航运实践样本。同时,推广新能源船舶可优化京杭大运河的航运结构,提高运输效率,进一步发挥大运河在山东区域经济联系与物流运输中的重要作用,推动沿线地区经济协同发展。
内河航运向“绿”疾行
  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去年7月印发的《关于加力支持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若干措施》,在交通运输领域,将加快高能耗高排放老旧船舶报废更新,推动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发展。支持内河客船10年以上、货船15年以上以及沿海客船15年以上、货船20年以上船龄的老旧船舶报废更新。在报废基础上更新为燃油动力船舶或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的,根据不同船舶类型按1500—3200元/总吨予以补贴;新建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根据不同船舶类型按1000—2200元/总吨予以补贴;只提前报废老旧营运船舶的,平均按1000元/总吨予以补贴。
  为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自4月1日起至2028年3月31日,山东对通过京杭运河(包括支流航道)山东段船闸的新能源船舶实施免费过闸优惠政策。其中,免费范围包括主推进动力为液化天然气单一燃料、甲醇单一燃料、氢燃料动力、氨燃料动力、纯电池动力(不含铅酸电池动力)的船舶;主推进动力为燃油替代率60%以上的液化天然气和燃油双燃料船舶,以及燃油替代率50%以上的甲醇和燃油双燃料船舶。
  国家和地方政策叠加无疑进一步降低了京杭运河上新能源船舶的运营成本,将撬动新能源船舶产业化发展。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青年首席研究员、船舶中心专委会主任李坤此前曾表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运输船舶总计11.83万艘,其中内河船舶10.66万艘、1.54亿净载重吨,沿海船舶10672艘、0.98亿净载重吨。全国内河水上运输船舶平均船龄约12.6年,其中船龄10—15年的数量最多,占比约39%;船龄10年以上的船舶占比超一半,约为67%。
  李坤认为,受国家政策影响,内河货运量将稳步上升,2035年内河货运需求(不含江海运量)约为60亿吨,2025-2035年的年均增速达2.5%。未来船舶清洁能源将呈现多元化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将成为国内外航运业的必然选择。
  政策和行业驱动之下,不少省份相继出台相关规划或政策,明确提出构建绿色航运体系,加快新能源船舶的产业化落地。例如,济宁能源集团联合中集集团、宁德时代、武汉理工大学联手打造的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是全国首个内河新能源船舶智造基地,总规划占地约1757亩,总投资约50.3亿元,设计具备年建造2000-5000吨级内河船舶400艘、修理改装100艘的生产能力。
  去年,该基地自主研发生产的67.6米LNG动力多用途船、90米LNG动力集装箱船已经完成首次试航。“我们瞄准‘气化运河’目标,以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新船型为核心,以绿色化、智能化、轻量化、大型化、模块化为研发方向。”该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
  目前,这个年造新能源船舶400艘、修船100艘的基地集聚了锂电氢电、电力推进等产业链,加速百亿级产业集群崛起,并以绿色智造技术叩开国际船舶制造市场的大门。
  今年6月,该基地为法国达飞海运集团建造的182TEU纯电动力集装箱运输船正式开工,该船计划于2026年投入越南平阳省至盖梅港的绿色航线运营。
  “新能船业凭借自动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核心优势赢得了国际头部企业信赖,这是集团产业蝶变、开拓海外市场的关键突破。我们将以此次合作为契机,加速构建‘研发—制造—运营’一体化新能源船舶生态圈,持续引领内河航运绿色升级。”济宁能源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广宇表示。
  政策加力,济宁领衔,京杭大运河上古航道正以内河绿色智慧船舶为支点,撬动包括塞纳河畔的世界港口走向绿色化。
  新闻同期声
新能源船舶实现电池“即换即走” 山东抢抓船舶绿色智能发展机遇
  推动交通运输大规模设备更新是加快建设交通强国山东示范区的重要内容。《山东省推进老旧营运船舶报废更新补贴工作实施方案》去年12月下发后,加速推动全省新一轮老旧营运船舶更新换代。
  经济导报记者从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获悉,依托京杭大运河的“黄金水道”优势,该公司抢抓绿色机遇,致力于打造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国内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示范基地项目。
  在济宁梁山港与龙拱港的智能换电站,船舶可在15—20分钟内完成电池组更换。这种“即换即走”的模式将船舶充电时间从8小时以上大幅缩短至半小时以内,这是新能船业创新的新型能源补给模式。如今该公司船舶制造订单一路上涨,2025年新能源船舶订单量已达100艘,计划开工125艘。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内河航运的“第二黄金水道”,全段货运量约3.5亿吨,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18%,济宁以南段已实现二级航道全覆盖,可通航2000吨级船舶,其中,苏北运河(徐州至扬州段)年货运量超3.25亿吨,煤炭、粮食等大宗货物占比超60%。目前在营船舶大多是老龄、高耗、低效船舶,加快新能源船舶绿色智能发展已然成为新的“风口”。
  来自山东海洋集团的统计数据显示,京杭运河山东段新能源船舶享受免费过闸优惠政策执行以来(4月1日至4月14日),过闸新能源船舶145艘次,较去同期增加8倍之多,包括江苏在内的省外新能源船舶通行量明显增多。山东海洋集团及时升级通航系统,优化运调模式,保障新能源船舶安全高效过闸。新能船业目前主要推出4种新能源船型,能够覆盖京杭大运河等各类内河航道的航运需求。其中,最大尺寸的90米LNG动力集装箱运输船(90系列)主要负责长距离的货物运输,载重近5000吨,续航里程约为2000km;67.6米纯电动力集散两用船(60系列)则在济宁城区各港口之间进行货物短途倒运,载重近2000吨,续航里程约为200km。
  《山东省加快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明确提出优化船舶运力结构,推进内河标准化船型推广应用和优化,加快专业化船型开发和生产。支持内河新能源船舶建造,推广LNG节能环保船舶,探索发展纯电力等清洁能源动力船舶。按照部署,2024和2025年两年,山东将筹集省级资金4500万元,对全省966艘内河运输船舶上的岸电系统进行改造,并给予每艘船最高4.7万元补助,今年年底前完成全部符合条件的船舶改造任务。
          (初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