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企业是促进经济增长、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扎扎实实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是当前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工作重点。我们要立足自身优势,以“改革破冰、政策护航、生态重塑”为主线,推动民营经济从“星星之火”向“燎原之势”快速发展。然而,对标新时代要求,民营经济仍面临创新动能相对不足、融资渠道相对较窄等现实挑战。如何构建更具活力、更可持续的民营经济发展新生态,亟待探索实践路径。
一、紧抓时代机遇: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使命担当。民营经济的发展需与国家的战略定位深度融合,依托区位优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能源合作等领域,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发挥体制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向农业、特色旅游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方向倾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激活内生动力。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高标准智慧农业、冷链仓储,推动棉花、番茄、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依托石化产业园、煤电基地,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光伏发电、储能技术研发等项目,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挖掘红色文化,培育“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等新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二、深化改革创新: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瓶颈
一是打造政策“组合拳”,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制度壁垒,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养老养护等领域的限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民营企业开办效率。强化财税支持,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针对民营企业存在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问题,需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主体,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对入选企业给予人才、资金等倾斜支持。对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奖励资助,完善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吸引人才向民营企业聚集。
三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制造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打造跨境电商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直播电商、智慧物流、数字文旅等新兴产业发展。
三、构建共生共荣生态:凝聚民营经济发展合力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坚持“党建强、企业强”的发展理念,在民营企业中深入开展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引导企业党员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及时解决企业诉求,建立廉洁风险防控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二是履行社会责任,彰显民营企业担当。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投身乡村振兴,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企业通过产业帮扶、消费助农等方式助力脱贫成果巩固。践行绿色发展,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推动企业参与沙漠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营经济需锚定发展方向,坚持改革破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坚持合作共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民营经济发展新生态。
【赵亚锋系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兴和系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4XKS018);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胡杨英才—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博士)项目(TDSKBS202501)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紧抓时代机遇:锚定民营经济发展的战略定位
一是坚持服务国家战略,彰显使命担当。民营经济的发展需与国家的战略定位深度融合,依托区位优势,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能源合作等领域,打造开放型经济新高地。发挥体制优势,引导民营资本向农业、特色旅游业、农产品深加工等方向倾斜,助力乡村振兴,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二是发挥比较优势,激活内生动力。鼓励民营企业投资高标准智慧农业、冷链仓储,推动棉花、番茄、辣椒等特色农产品向品牌化、高端化迈进。依托石化产业园、煤电基地,吸引民营企业参与光伏发电、储能技术研发等项目,打造绿色低碳产业链。挖掘红色文化,培育“红色旅游+生态农业”“民俗体验+休闲度假”等新模式,推动三产融合发展。
二、深化改革创新:破解民营经济发展瓶颈
一是打造政策“组合拳”,优化营商环境。破除制度壁垒,全面推行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放宽民营资本进入医疗服务、养老养护等领域的限制。简化审批流程,提高民营企业开办效率。强化财税支持,设立民营经济发展专项资金,落实小微企业税收优惠等政策,进一步降低民营企业运营成本,拓宽融资渠道。
二是构建“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针对民营企业存在的创新能力相对不足问题,需加强科技创新赋能,搭建创新平台,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培育创新主体,实施专精特新企业梯度培育计划,对入选企业给予人才、资金等倾斜支持。对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奖励资助,完善住房、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吸引人才向民营企业聚集。
三是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竞争力。加快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民营企业中的应用。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制造业生产数字化转型。打造跨境电商平台,助力中小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培育新业态新模式,支持直播电商、智慧物流、数字文旅等新兴产业发展。
三、构建共生共荣生态:凝聚民营经济发展合力
一是强化党建引领,筑牢发展根基。坚持“党建强、企业强”的发展理念,在民营企业中深入开展非公经济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引导企业党员在技术研发、市场拓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推动党建与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常态化开展走访调研,及时解决企业诉求,建立廉洁风险防控机制,营造风清气正的营商环境。
二是履行社会责任,彰显民营企业担当。引导民营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建设,投身乡村振兴,开展“万企兴万村”行动,支持企业通过产业帮扶、消费助农等方式助力脱贫成果巩固。践行绿色发展,推广节能降耗技术,推动企业参与沙漠治理、生态修复工程,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民营经济需锚定发展方向,坚持改革破冰,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坚持创新驱动,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坚持合作共赢,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构建民营经济发展新生态。
【赵亚锋系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副教授;张兴和系塔里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法学院)讲师。本文系2024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24XKS018);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胡杨英才—引进人才科研启动金(博士)项目(TDSKBS202501)阶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