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国有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培育新质生产力面临诸多机遇与挑战。文章以国企改革为研究对象,深入分析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路径,提出加快创新发展范式转型、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等方法,并从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建立链式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方面探讨机制创新,旨在为推动国企在高质量发展中发挥战略支撑作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国企改革;新质生产力;创新机制
引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对于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企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变革加速等复杂形势,亟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国企改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和机制创新,对于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企改革的内涵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拓展。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权力下放、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阶段,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束缚,为国企注入市场活力。国企改革旨在通过一系列制度性、结构性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国企改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路径
(一)加快创新发展范式转型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国企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国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创新发展路径,对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进行系统性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格局。同时,国企还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迭代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
(二)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
当前,国有资本布局存在同质化竞争、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国企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前沿技术集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体而言,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要发挥国企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1]。
(三)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
国有企业要以开放融通的姿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方面国企要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和关键技术,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和优势互补。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等平台载体,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国企要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规则等治理体系的制定完善,推动形成开放、包容、普惠的国际创新秩序。
三、国企改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机制创新
(一)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国有企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提升国企活力和效率至关重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制衡,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的治理架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董事会,完善董事选聘、履职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提升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加强经理层成员的职业化建设,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契约化管理方式,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链式协同创新机制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国有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国企必须树立开放创新理念,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链式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具体而言,要发挥国企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跨领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创新联盟,促进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通过共建共享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生态,同时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创新积极性[2]。
(三)优化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责无旁贷。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挑战,仅仅依靠国企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还需发挥多元市场主体的合力。这就要求国企立足自身禀赋,找准市场定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谋求协同发展。一方面,国企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外资、社会资本等参与,探索股权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国企要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带动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通过供应链协同、技术协同、市场协同等方式,构建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的创新生态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文章从加快创新发展范式转型、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等方面探讨关键路径,并提出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建立链式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机制创新举措。未来,国企要立足使命担当,发挥制度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当好主力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参考文献:
[1]邵念荣.国有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20):32-34.
[2]章朝阳.国有出版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逻辑、实践要求与路径探索[J].中国出版,2024(18):3-9.
关键词:国企改革;新质生产力;创新机制
引言: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动力,对于国有企业转型升级和长远发展至关重要。当前,国企面临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竞争加剧、技术变革加速等复杂形势,亟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动力和竞争优势。因此,深入研究国企改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培育路径和机制创新,对于推动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国企改革的内涵
国有企业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在不同时期有所侧重和拓展。改革开放以来,国企改革经历了权力下放、放权让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阶段,逐步打破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束缚,为国企注入市场活力。国企改革旨在通过一系列制度性、结构性调整,推动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主体,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二、国企改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关键路径
(一)加快创新发展范式转型
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不断变化的技术环境,国企必须充分发挥自身在资源配置、产业布局、技术研发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在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的各个环节发挥引领和主导作用。这就要求国企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创新发展路径,对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进行系统性整合和优化配置,推动形成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应用的全链条创新格局。同时,国企还应积极探索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加速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迭代升级,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持续动力。
(二)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
当前,国有资本布局存在同质化竞争、低端产能过剩等问题,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因此,国企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国有资本向关键领域、核心环节、前沿技术集中,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具体而言,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加大对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同时,要发挥国企在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加强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掌握产业发展的主导权和话语权[1]。
(三)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
国有企业要以开放融通的姿态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提升在全球创新网络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方面国企要立足自身优势产业和关键技术,加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在基础研究、应用开发等方面的合作交流,促进创新资源双向流动和优势互补。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海外研发中心等平台载体,吸引和集聚全球创新要素,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国企要积极参与全球技术标准、知识产权规则等治理体系的制定完善,推动形成开放、包容、普惠的国际创新秩序。
三、国企改革背景下新质生产力培育的机制创新
(一)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
国有企业在培育新质生产力过程中,必须深化改革,完善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现代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得以生存发展的基本保障,对于提升国企活力和效率至关重要。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应实现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的科学配置和有效制衡,形成权责对等、运转协调的治理架构。同时,还要重视发挥董事会在公司治理中的核心作用,建立专业化、市场化的董事会,完善董事选聘、履职评价和激励约束机制,提升董事会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此外,加强经理层成员的职业化建设,健全市场化选人用人机制和契约化管理方式,充分调动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二)建立链式协同创新机制
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国有企业“单打独斗”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因此,国企必须树立开放创新理念,建立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链式机制,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供应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具体而言,要发挥国企的平台优势和资源优势,积极搭建跨领域、跨部门、跨所有制的创新联盟,促进上下游企业、高校院所、金融机构等创新主体的紧密合作。通过共建共享科技资源,开展联合攻关,加速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形成“基础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产业发展”的完整创新生态,同时要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协同机制,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和利益分配机制,调动各方创新积极性[2]。
(三)优化多元主体协同机制
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在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责无旁贷。但面对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和创新挑战,仅仅依靠国企自身力量远远不够,还需发挥多元市场主体的合力。这就要求国企立足自身禀赋,找准市场定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谋求协同发展。一方面,国企要以混合所有制改革为突破口,在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外资、社会资本等参与,探索股权多元化的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实现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另一方面,国企要发挥产业链“链主”作用,以开放包容的姿态带动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融通发展。通过供应链协同、技术协同、市场协同等方式,构建大中小企业分工合作、上下游企业利益共享的创新生态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坚持改革创新,优化资源配置,激发内生动力。文章从加快创新发展范式转型、优化国有资本战略布局、参与全球科技创新治理等方面探讨关键路径,并提出完善现代企业治理机制、建立链式协同创新机制、优化多元主体协同机制等机制创新举措。未来,国企要立足使命担当,发挥制度优势,加快推进科技自立自强,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当好主力军,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战略支撑。
参考文献:
[1]邵念荣.国有企业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中的关键支撑作用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2024(20):32-34.
[2]章朝阳.国有出版集团发展新质生产力:基本逻辑、实践要求与路径探索[J].中国出版,2024(1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