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山东国资

关于国有企业纪检工作的理论困境与实践路径创新研究

山东省港口集团有限公司纪委贺圣健

2025-07-02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在全面从严治党战略持续深化拓展下,国有企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与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核心载体,其纪检监察工作效能不仅关涉企业内部治理体系现代化转型,更直接影响国有经济战略布局的稳定性与安全性。通过系统性解构现存制约因素,构建具有实践指导价值的理论分析框架与可操作性解决方案,已成为深化国有企业党风廉政建设、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的关键理论命题与现实诉求。
  一、国有企业纪检工作的难点痛点
  (一)监督执纪存在薄弱环节
  国有企业因其业务领域的多元性和经营流程的复杂性,在监督体系构建方面面临诸多挑战。在采购招标、工程建设、投资并购等关键业务板块,部分国有企业尚未建立系统化、规范化的监督体系,存在明显的监督真空地带。同时,由于组织架构呈现多层级、广区域的特征,使上级纪检监察部门在实施全面监督时面临较大难度,形成监督效能逐级衰减的“梯度化”现象,即学界所指的“上热中温下冷”问题。此外,从监督执行层面分析,部分纪检工作人员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受组织内部人际关系网络的影响,在执纪问责时存在标准把握不严、处理力度不足等问题,这种“宽松软”的监督执纪方式,严重影响了纪检监察工作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削弱了监督机制的威慑效应。
  (二)监督手段单一
  国有企业纪委监督职权存在明显的空间边界,其监督效能主要作用于企业内部组织架构下的干部职工群体。现行监督体系在调查手段层面仍以谈话函询、材料调阅等传统方式为主,尚未形成系统化、现代化的监督技术矩阵。当案件侦办涉及外部单位相关人员时,取证工作呈现出显著的“协作依赖”特征,一旦对方不予配合,而相关证言和书证又对案件处理至关重要,就要协调对方单位或相关部门督促其配合,这极大地影响了办案效率和调查深度。
  (三)队伍建设存在短板
  国有企业纪检队伍存在结构性矛盾显著的特征。兼职纪检人员在编制构成中占比偏高,且受限于本职岗位的高强度工作负荷,兼职人员难以构建常态化监督机制,直接导致日常监督检查呈现程式化、表面化倾向,大量潜在问题线索因缺乏有效筛查而未能及时暴露。专职纪检人员同样面临履职困境,由于编制规模与监督任务的严重失衡,其工作重心被迫长期耗散于事务性流程处理,难以形成对重点领域、关键环节的穿透式监督体系。
  二、国有企业纪检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一)构建全方位大监督体系
  国有企业党委需构建党委统一领导、职责分工明确、统筹协调有效、信息共享畅通的经济“大监督”协同工作体系和机制。具体而言,应建立纪检监察、内部审计、财务管理、法务风控等多部门协同监督机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搭建数字化信息共享平台等途径,实现监督数据的互联互通与监督资源的高效整合,进一步激发各类监督的协同效应,形成监督合力,增强监督效果,实现监督工作系统性、整体性、科学性、时效性的有机统一。
  (二)创新监督方式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机构可构建智能化大数据监督体系,通过标准化数据接口,集成招标采购、财务、投资等业务系统前端数据,实现跨平台对接。依托大数据平台的运算建模能力,构建廉洁风险评估模型,实时监测重点领域业务数据,精准识别异常特征,提升问题线索发现效率。同时,整合业务部门数据至监督平台,从“人”与“事”维度深入分析,精准抓取廉洁风险高发领域信息,挖掘有价值问题线索。
  (三)加强纪检队伍建设
  构建高素质、专业化的纪检监察人才梯队,是夯实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效能的核心要件。从人员遴选维度来看,应建立科学的人才选拔机制,优先吸纳政治素养卓越、专业能力突出,并具备会计学、审计学、法学等交叉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进入纪检监察队伍。同时,注重优化队伍年龄结构,加强青年干部的战略储备与培养,通过人才梯队建设激发组织活力,提升团队整体履职能力。
  三、结语
  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作为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的重要实践领域,本质上是一项兼具系统性、长期性的制度性工程。上述举措不仅有助于完善国有企业监督体系,更能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制度防线,助力国有企业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战略性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