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
在两业融合过程中,传统制造企业往往有“路径依赖”,部分企业满足于“代工生产”模式,缺乏服务化转型的动力。上述两家传统企业打破了融合阻碍,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智造服务”的转型。
场景革命:从“生产 车间”到“服务前线”
采访中经济导报记者发现,通过两业融合,鲁企的“生产车间”成为了“服务前线”。
在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35条智能化生产线正为2000余家美妆品牌提供定制服务。通过C2M皮肤健康管理平台,消费者在线完成皮肤检测后,24小时内即可收到专属配方的护肤品。这种“反向定制”模式,使企业ODM业务年增长率达45%。
福瑞达生物股份重磅打造了国内首个美妆主题科技馆——世界美妆科技馆,将美妆与科技深度融合,集中展示美妆科技发展史、鲁妆创新发展成果,以新质生产力赋予化妆品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项目启动仅3个月时间就迎来了382批次、6700多位参观者,结合文旅、教育、体验经济,衍生出工业旅游、美妆培训、品牌IP孵化等新业态,形成了“制造+服务”生态闭环,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福瑞达生物股份两业融合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制造与数字化服务能力的提升。福瑞达生物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春明介绍,“通过建设和升级数字化管理系统,缩短产品制造周期,提升生产效率约10%;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拓展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试点期内拓展定制客户4-10家。”
绿色转型:从“黑色
增长”到“绿色发展”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其本质是打破传统产业边界,通过技术、服务、数据等要素的深度渗透,重构价值链。
在试点企业中,不乏物流、炼化等行业的企业,这类企业也通过延伸服务链条,将产品转化为“服务载体”,实现了从高污染、高能耗的“黑色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型。
在山东一诺生物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基材料车间,全重力平衡油气水处理装置正高效运转。公司搭建了生物基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DCS系统实时监控核心产品的关键工艺参数(温度、压力等),并建立了完善的原料追溯系统;通过开展碳足迹及生物基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积极开发应用余热回收系统,企业单位能耗降低4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
山东汇通工业制造有限公司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园区为平台,深度融入制造业全产业链,实现钢管制造业与仓储物流业的高效融合,打造了一个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园区现货库存常年保持在50余万吨,年货物吞吐量高达5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山东海成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先提出碳四综合利用概念,引领碳四综合利用领域高附加值加工路线,在全国碳四产业链工程设计市场占有率达40%。
机制创新:从“政策
驱动”到“市场共生”
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是两业融合的“黏合剂”,推动制造与服务的实时交互与协同。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获悉,山东是全国最早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省份之一。截至今年,山东已累计培育6批共60余家国家级/省级试点企业,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物流等关键领域,试点数量居全国前列。
山东双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15万元打造了数字化车间,引入生产条码系统、MES生产制造系统、PLC设备数字采集系统、温湿度传感监控、信息交互集成和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公司内自营销订单到原材料采购、车间排产加工、发运货和财务系统等全业务链条的线上运行。企业计划投资200万元建设智能工厂,以“全流程协同优化”为核心,通过多环节数字化集成与智能化升级,将生产设备与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结合,最终目标是实现销售订单、生产订单、技术工艺、生产过程和发货的全生产周期协同,打通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生产执行到供应链管理的数据链,缩短合同的执行周期。
山东征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构建起“AI+行业”数字化服务生态,业务涵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数字城市服务等,目前已为120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其中236家完成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5%、能耗下降18%。该公司副总经理闫文忠介绍:“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及技术突破,开发3-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或算法,构建完善的两业融合技术体系,为100家以上企业提供诊断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推动50家以上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2-3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发展模式与经验,探索“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新业态。
山东高速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提升”两条发展路径,逐步从传统机电设备安装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交通行业数字化服务商转变,促进智慧高速产业链制造业(如智慧交通设备生产、交通硬件设备研发)与现代服务业(如数据运营、系统集成、运维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提升产业链价值。
从黄海之滨到黄河两岸,从鲁西粮仓到胶东半岛,山东的两业融合实践正在重塑产业逻辑。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山东有望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国两业融合创新高地的地位。
在两业融合过程中,传统制造企业往往有“路径依赖”,部分企业满足于“代工生产”模式,缺乏服务化转型的动力。上述两家传统企业打破了融合阻碍,实现了从“传统制造”到“智造服务”的转型。
场景革命:从“生产 车间”到“服务前线”
采访中经济导报记者发现,通过两业融合,鲁企的“生产车间”成为了“服务前线”。
在山东福瑞达生物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工厂,35条智能化生产线正为2000余家美妆品牌提供定制服务。通过C2M皮肤健康管理平台,消费者在线完成皮肤检测后,24小时内即可收到专属配方的护肤品。这种“反向定制”模式,使企业ODM业务年增长率达45%。
福瑞达生物股份重磅打造了国内首个美妆主题科技馆——世界美妆科技馆,将美妆与科技深度融合,集中展示美妆科技发展史、鲁妆创新发展成果,以新质生产力赋予化妆品产业发展的澎湃动能。项目启动仅3个月时间就迎来了382批次、6700多位参观者,结合文旅、教育、体验经济,衍生出工业旅游、美妆培训、品牌IP孵化等新业态,形成了“制造+服务”生态闭环,为两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福瑞达生物股份两业融合将进一步实现智能制造与数字化服务能力的提升。福瑞达生物股份董事长兼总经理高春明介绍,“通过建设和升级数字化管理系统,缩短产品制造周期,提升生产效率约10%;通过大数据分析客户需求,拓展个性化产品定制服务,试点期内拓展定制客户4-10家。”
绿色转型:从“黑色
增长”到“绿色发展”
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的深度融合,是推动产业升级、培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抓手。其本质是打破传统产业边界,通过技术、服务、数据等要素的深度渗透,重构价值链。
在试点企业中,不乏物流、炼化等行业的企业,这类企业也通过延伸服务链条,将产品转化为“服务载体”,实现了从高污染、高能耗的“黑色增长”向“绿色发展”转型。
在山东一诺生物质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生物基材料车间,全重力平衡油气水处理装置正高效运转。公司搭建了生物基材料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DCS系统实时监控核心产品的关键工艺参数(温度、压力等),并建立了完善的原料追溯系统;通过开展碳足迹及生物基材料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积极开发应用余热回收系统,企业单位能耗降低40%,废水循环利用率达95%。
山东汇通工业制造有限公司依托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以园区为平台,深度融入制造业全产业链,实现钢管制造业与仓储物流业的高效融合,打造了一个先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综合服务功能区。园区现货库存常年保持在50余万吨,年货物吞吐量高达5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带动作用。
山东海成石化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在国内首先提出碳四综合利用概念,引领碳四综合利用领域高附加值加工路线,在全国碳四产业链工程设计市场占有率达40%。
机制创新:从“政策
驱动”到“市场共生”
工业互联网、AI、大数据等技术是两业融合的“黏合剂”,推动制造与服务的实时交互与协同。经济导报记者采访获悉,山东是全国最早开展两业融合试点省份之一。截至今年,山东已累计培育6批共60余家国家级/省级试点企业,覆盖高端装备、新材料、现代物流等关键领域,试点数量居全国前列。
山东双一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115万元打造了数字化车间,引入生产条码系统、MES生产制造系统、PLC设备数字采集系统、温湿度传感监控、信息交互集成和自适应控制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公司内自营销订单到原材料采购、车间排产加工、发运货和财务系统等全业务链条的线上运行。企业计划投资200万元建设智能工厂,以“全流程协同优化”为核心,通过多环节数字化集成与智能化升级,将生产设备与管理系统进行有效结合,最终目标是实现销售订单、生产订单、技术工艺、生产过程和发货的全生产周期协同,打通产品设计、工艺优化、生产执行到供应链管理的数据链,缩短合同的执行周期。
山东征途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自主知识产权为核心,构建起“AI+行业”数字化服务生态,业务涵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企业数字化转型及数字城市服务等,目前已为1200余家企业提供数字化诊断服务,其中236家完成智能化改造,生产效率平均提升35%、能耗下降18%。该公司副总经理闫文忠介绍:“公司将加大研发投入及技术突破,开发3-5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工智能与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或算法,构建完善的两业融合技术体系,为100家以上企业提供诊断服务,推动企业数字化转型。”同时,推动50家以上制造业企业与服务业企业深度融合,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形成2-3个可复制、可推广的融合发展模式与经验,探索“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新业态。
山东高速信息集团有限公司坚持“数字化转型”和“绿色化提升”两条发展路径,逐步从传统机电设备安装企业向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交通行业数字化服务商转变,促进智慧高速产业链制造业(如智慧交通设备生产、交通硬件设备研发)与现代服务业(如数据运营、系统集成、运维服务、交通运输服务)的深度融合,打破传统产业边界、提升产业链价值。
从黄海之滨到黄河两岸,从鲁西粮仓到胶东半岛,山东的两业融合实践正在重塑产业逻辑。在这场深刻的产业变革中,山东有望进一步巩固其作为全国两业融合创新高地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