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时代语境下,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呈现蓬勃向上的发展态势。民办高职院校作为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构成要素,应主动响应时代需求,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进程。在具体建设实践中,民办高职院校需遵循双重建设准则:一方面严格遵循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国家标准与规范要求,另一方面深度结合自身办学定位与特色优势,科学规划建设路径。需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系统化、专业化的建设举措,推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内涵式提升,切实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民办高校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
一、民办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必要性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必然结果
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诞生以来,就肩负着改变世界、解放全人类的伟大使命,其传播与普及是理论发展的重要环节。随着时代的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在一流本科院校、重点研究机构中深耕细作,更需要广泛深入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尤其是教育领域的基础单元。民办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培养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在这些院校中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能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搭建更为广泛的平台,使马克思主义理论覆盖到更广泛的学生群体,从而打破理论传播的壁垒,实现理论普及的深度和广度拓展,让更多青年学生可接受马克思主义的滋养,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与普及深化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顺应时代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目前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纷至沓来,深刻影响着青年学生的思想观念。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不良思潮的侵蚀。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科学的理论体系,具有强大的思想引领力和价值导向力。在时代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宏观背景下,民办高职院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已成为一项具有必然性的战略举措。
我国目前正处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关键时期,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这些人才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技能,更需要有坚定的政治立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能够为学生输送科学的理论指引,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集体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培育其契合社会发展需求的综合素养。在民办高职院校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可以为培养德技双修、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提供重要的思想支撑,满足国家发展战略对人才的需求,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
随着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民办高职院校面临着日益激烈的竞争。而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办学层次、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水平成为民办高职院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马克思主义学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研究的重要平台,其建设水平直接关系到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有助于整合校内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强化思政师资队伍力量,推动思政课程教学规范化,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进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度与实效性。
在新时代,我们应充分认识民办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重要意义,积极加强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民办高职院校的传承与创新,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做出贡献。
二、民办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
一是思政教育资源建设不完善。民办高职院校在思政教材选择与课程资源构建层面,或面临一定程度的现实困境。具体表现为,现有教材体系与课程资源开发缺乏对院校学生群体特质及专业培养需求的精准适配,尚未形成具有校本特色的教学资源库。以课程融合为例,部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内容的衔接疏离,未能有效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隐性育人价值,导致课程协同育人效应未能充分彰显。
二是实践教学支撑体系滞后。实践教学作为思政教育实施的关键载体,在民办高职院校中面临多重现实制约。受制于办学经费投入、实训场地配置等客观条件,该类院校普遍存在实践教学平台建设滞后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实践基地数量不足、功能类型单一、资源整合度低等特征。这种资源短缺直接导致实践教学活动的形式创新受限、内容深度不足,难以构建系统化、立体化的实践育人体系,制约了思政教育实践环节的育人效能发挥。
(二)师资队伍发展受限
一是教师数量供给与教学需求失衡。在民办高职院校中,受办学经费紧张、师资编制受限等现实因素掣肘,思政教师队伍建设面临数量短缺的困境,难以充分满足不断攀升的教学需求。以具体现状为例,部分民办高职院校的思政教师与学生数量之比,与教育部所制定的标准要求相差甚远。在此情形下,思政教师不得不承担超负荷的教学任务,教学精力被过度分散,进而导致他们难以在教学研究领域深耕细作,也难以针对学生个体差异提供精准、个性化的教学指导。
二是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除数量不足外,民办高职院校思政教师队伍在专业素养层面亦存在短板。部分思政教师理论根基不够稳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掌握缺乏深度与广度。在教学实践中,教学方法趋于单一化,缺乏灵活性与创新性,难以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学生的专业背景、生活情境有机融合。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直接影响了思政课程的教学质量与育人成效,使得预期教学目标难以达成。
(三)生源基础相对薄弱
在民办高职院校的教育情境中,学生群体普遍呈现出文化基础较为薄弱的特征,其学习动力与自主学习能力亦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尤其值得注意的是,部分学生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持有比较明显的抵触态度,其普遍认为该类课程内容枯燥、形式单调,且与自身专业发展及未来职业规划关联性不足。
基于上述学情特征,马克思主义学院在教学实践中需以精准把握学生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为前提,通过构建多元化教学方法体系、创新教学技术手段等路径,系统性提升课程内容的吸引力与教学效果的实效性。这既是对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尊重,也是实现思政课程育人目标的关键突破口。
三、民办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探索路径
(一)整合开发教学资源
一是要聚焦教材体系构建。民办高职院校需紧密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与专业特色,精心编撰契合学生需求的思政教材。具体而言,可在教材中融入大量与专业领域相关的典型案例及鲜活素材,以此拉近思政教育与专业学习的距离,让学生切实体会到二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增强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学习兴趣与认同感。
二是要加强课程资源开发。借助数字化技术的强大优势,积极开发在线课程、微课、案例库等多样化的数字化教学资源。例如,搭建思政课程在线学习平台,平台内整合丰富的教学视频、精心制作的课件以及多样化的测试题等,为学生提供便捷的自主学习渠道,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三是要拓展实践教学资源。民办高职院校应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共同建设校外实践教学基地。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社会调研、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情境中,促使其在实践中加深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与把握,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
(二)强化师资队伍建设
为顺应马克思主义学院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高校必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一是要优化师资结构,充实教学队伍。一支教学能力突出、师德风范高尚、工作效能优异的师资队伍,是民办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关键支撑。民办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可通过引入高层次人才、招募优秀毕业生等途径,充实思政教师队伍,为学院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二是要提高教学素质,提升教学水平。民办高职院校可以定期组织思政教师参与培训、学术交流等活动,助力教师发现自身不足与问题,并借助教学督导、集体备课等方式,助力其弥补缺陷,增强育人能力与教学技巧。此外,鼓励教师积极开展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共同探索契合民办高职院校学生特点的思政教学模式,在全院乃至全校营造互帮互助、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创新教学方法手段
一是要运用案例教学法。遴选与学生日常生活及社会现实紧密关联的案例,引导学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展开剖析与研讨。譬如,在阐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这一哲学原理时,可引入当下社会焦点问题,如共享经济在蓬勃发展过程中暴露的矛盾及应对策略,助力学生领悟该原理在现实场景中的具体运用。
二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借助在线教学平台开展课前预习、课后研讨以及作业提交等教学活动,以此提高教学效率并提高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教师通过线上平台投放思政微课视频,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后,在课堂上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教师针对学生疑问进行解答,实现线上线下教学的深度融合。
四、结语
民办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是一项长期、系统性工程,对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学校思政教育水平、顺应社会和时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进程中,民办高职院校难免会遭遇一系列现实挑战。具体而言,教学资源相对匮乏、师资队伍规模与质量有待优化、生源素质存在差异等问题较为突出。针对上述挑战,本文提出若干建设性策略。例如,通过整合开发教学资源,为教学提供有力支撑;着重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与教学能力;积极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增强教学的吸引力与实效性。通过实施这些举措,能够有效推动民办高职院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建设进程,并促进其持续健康发展。展望未来,民办高职院校应持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的研究与实践,不断优化思政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以此为基石,致力于培养更多具备高尚品德、扎实学识、健康体魄、审美素养与劳动精神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作者系金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本文系2023年度“江苏省社科应用研究精品工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专项课题立项项目(立项号:23SZC-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