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综合 广告

从“胶济铁路”到“五省走廊”

德龙烟铁路陆海联动撬动区域经济变局

2025-06-16 作者: 初磊 来源: 经济导报
  这条总长1000多公里的物流动脉,不仅终结了胶东港口“东辕西辙”的物流困局,更以“全程直达”的颠覆性模式,重构了我国北方陆海联运版图,为山东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沿黄流域经济联动按下快进键
  ◆导报记者 初磊 济南报道 

  6月13日,满载3100吨几内亚铝土矿的货运班列从山东港口烟台港西港区启程,穿越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五省区,最终抵达内蒙古召壕站,标志着“烟台港西港区—内蒙古召壕站”铝土矿班列投运,德龙烟铁路海铁联运跨省新通道正式全线贯通。
  这条总长1000多公里的物流动脉,不仅终结了胶东港口“东辕西辙”的物流困局,更以“全程直达”的颠覆性模式,重构了我国北方陆海联运版图,为山东建设国际物流大通道、推动沿黄流域经济联动按下快进键。
从“地方通道”
到“国家动脉”

  经济导报记者从烟台市交通运输局获悉,“烟台港西港区—内蒙古召壕站”铝土矿班列正式投入运行后,德龙烟铁路首次实现“全线拉直”运营,一条横跨华北、西北的“千公里、千万吨级”物流大动脉全面激活。
  来自非洲的铝土矿在烟台港卸船装车后,通过铁路大动脉直抵内陆工厂,有效替代传统公路汽运模式并大幅降低尾气排放,进一步推动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五省区铁路沿线企业延链补链强链,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降低社会综合物流成本、加速交通运输绿色低碳转型注入新动能。
  德龙烟铁路西起德州、东至烟台,由德大、大莱龙、龙烟段组成,宛如一条经济带,串联起烟台、潍坊、东营、滨州、德州、济南六市,被誉为山东的第二条“胶济铁路”。这条新通道精准对接石德线、石太线、太中银线、包西线等国家骨干铁路网络,大大缩短了烟台大宗货物集疏港陆的运距,一条“立足山东、覆盖沿黄、面向全国、走向世界”的国际物流大通道愈加畅通。
  从“地方通道”到“国家动脉”,陆海联动新通道更像是一个变量,为沿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新变化。
  站位烟台来看,通过对接石德线、石太线、包西线等国家骨干铁路网,烟台港的深水良港优势与内陆铁路网络无缝衔接,形成“港口+铁路”双向辐射能力。
  从新通道穿越的山东、河北、山西、陕西、内蒙古五省区来看,一条跨省经济走廊覆盖沿黄流域核心经济带。来自山东省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4年山东港口货物吞吐量20.7亿吨,随着通江达海能力提升,铝土矿、原油等大宗商品通过该通道西进,可以直接服务内蒙古包头铝业基地、陕西榆林能源化工集群等产业高地。
  从外向型经济发展来看,山东通过积极构建国际物流大通道,2024年海上外贸集装箱航线总数已达260条,开通了357条国际航线,覆盖全球180多个国家和地区、700多个港口。作为“一带一路”陆海联动的关键节点,德龙烟铁路海铁联运跨省新通道与这357条国际航线可以形成“海陆双循环”,助力“中非铝土矿—中国加工—欧洲市场”的全球供应链重构。
五省区经济“齿轮”咬合
山东展现“龙头”担当

  德龙烟铁路的贯通,彻底改写了胶东与中西部的物流规则。之前,传统公路运输需绕行600公里,新通道缩短运距152公里,运输时长压缩了6个小时,以“全程直达”重塑物流时效标准,有效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
  交通拉近时空的同时,也带来了产业融合的更多可能,让沿线五省区经济“齿轮”咬合更紧。
  比如,上游烟台港2024年度铝土矿进口量突破5000万吨、单货种吞吐量突破1.3亿吨,通过新通道直供内蒙古电解铝企业,可大幅降低物流成本,从而驱动下游内蒙古包头铝加工企业原料成本直降,产品辐射京津冀汽车产业集群;与此同时,这条通道上“海铁联运”的“钟摆式”运输,返程运力也可实现山西煤炭、陕西钢材的东运,实现双向满载。
  俯瞰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版图,这条跨省新通道,有望形成一个区域经济发展的“新三角”——以烟台港为起点,德龙烟铁路与胶济铁路、陇海铁路形成“黄金三角”,从而推动山东半岛经济圈与京津冀、关中平原城市群的要素流动。
  经济导报记者注意到,山东港口在烟台2025年建成投产、续建及拟新开工项目共31个,总投资757.2亿元。其中,新开工项目包括烟台港西港区#315-#317泊位工程,将扩大西港区大型干散货泊位通过能力,提升西港区外贸进口铝土矿接卸能力。
  可以预见,德龙烟铁路海铁联运跨省新通道贯通,铝土矿进口周期将缩短、进口规模有望增加,撬动全球资源的新配置,后续从“贯通”到“畅通”,包括内陆港在内的跨省协同将推进,山东半岛城市群在黄河流域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龙头”担当作用有望进一步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