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报讯 邹城市创新探索汇聚三方力量、推进三步联动、放大三种效益的“三个三”造林绿化模式,大力实施荒山绿化、森林乡村、廊道绿化等重点工程,构建“栽、管、养”紧密衔接、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的工作体系,宜林荒山实现“清零”。
坚持全盘发动,汇聚地方、企业、民众三方力量,创新“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开展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拓展尽责形式,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推动造林绿化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发展。一是地方政府走在前,建立“市镇村”联动机制。把荒山绿化作为“一把手工程”,书记、市长任总林长,明确市级林长15名、镇级林长134名,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体系。将全市荒山绿化工作划分为8个片区、细化为31个造林山头,明确包保部门、镇村、技术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5方责任,确保责任逐级压实压牢、压力传导到底到边。二是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造林绿化激励机制。优化政策扶持措施,将政府生态建设资金集中使用,围绕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交通主干线、生态观光景观区四大重点区域,整合各级国土绿化项目,推行工程造林栽管综合绿化模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土绿化。三是提升群众参与度,建立义务植树推进机制。确定13个义务植树点,明确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群众不同植树需求。
突出助苗成林,推进栽植、保活、管养三步联动,打造“无缝衔接”的保障体系。坚持栽、管、养一体推进,建立荒山绿化“造管并重”全链条,实现“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一是细化栽植标准,确保荒山应植尽植。编印《荒山绿化造林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种苗质量、造林密度、造林整地等方面的标准要求,根据区域位置、土层浅薄程度,实施客土上山、垒砌鱼鳞坑、增土培肥等整地措施,依山而建、随势而砌,最大限度改善苗木生长环境。根据树坑大小,采取单坑单株、单坑多株、大苗栽植等栽植方式,完成31个山头2.6万亩的宜林荒山绿化工程,全市宜林荒山实现“清零”。二是强化用水保障,提升苗木成活概率。完善苗木灌溉体系,按照每个山头至少2个蓄水池、所有造林区域2天可浇灌一遍的标准,建成蓄水池60余个、深水井32眼,修建引水干线41公里,确保所有山头引得上水,满足五年以上浇水管护需求,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强动态管护,助推苗木成树成林。对新造林地严格实行封山育林管理,修建硬质隔离网、防火隔离墙32公里,54个部门和国有企业结对包保,广泛张贴封山育林公告,发放致群众一封信,杜绝羊群上山入林。
注重统筹兼顾,放大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构建“绿美邹城”的全新格局。一是将促进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充分考虑造林绿化项目创造就业、带动增收的作用,全面推行“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级护林队”模式,以荒山附近村庄群众为主体,组建61支、1188人的村级专职造林队伍,平均每人每天增加收入120元左右;组建43个、290人的专业护林队,人均增收2000元,让群众在“家门口”能挣钱、真受益,激发群众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的内生动力。二是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郭朝阳 魏羽君)
坚持全盘发动,汇聚地方、企业、民众三方力量,创新“全员参与”的工作机制。不断开展机制创新和实践探索,拓展尽责形式,畅通群众参与渠道,推动造林绿化工作向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大范围发展。一是地方政府走在前,建立“市镇村”联动机制。把荒山绿化作为“一把手工程”,书记、市长任总林长,明确市级林长15名、镇级林长134名,形成“市镇村”三级联动体系。将全市荒山绿化工作划分为8个片区、细化为31个造林山头,明确包保部门、镇村、技术人员、施工单位、监理单位5方责任,确保责任逐级压实压牢、压力传导到底到边。二是调动企业积极性,建立造林绿化激励机制。优化政策扶持措施,将政府生态建设资金集中使用,围绕生态脆弱区、重要水源地植被恢复区、交通主干线、生态观光景观区四大重点区域,整合各级国土绿化项目,推行工程造林栽管综合绿化模式,引导企业积极参与国土绿化。三是提升群众参与度,建立义务植树推进机制。确定13个义务植树点,明确造林绿化、抚育管护、认种认养、设施修建、捐资捐物、志愿服务等多种形式,满足群众不同植树需求。
突出助苗成林,推进栽植、保活、管养三步联动,打造“无缝衔接”的保障体系。坚持栽、管、养一体推进,建立荒山绿化“造管并重”全链条,实现“种一棵活一棵、造一片成一片”。一是细化栽植标准,确保荒山应植尽植。编印《荒山绿化造林技术规范》,进一步明确种苗质量、造林密度、造林整地等方面的标准要求,根据区域位置、土层浅薄程度,实施客土上山、垒砌鱼鳞坑、增土培肥等整地措施,依山而建、随势而砌,最大限度改善苗木生长环境。根据树坑大小,采取单坑单株、单坑多株、大苗栽植等栽植方式,完成31个山头2.6万亩的宜林荒山绿化工程,全市宜林荒山实现“清零”。二是强化用水保障,提升苗木成活概率。完善苗木灌溉体系,按照每个山头至少2个蓄水池、所有造林区域2天可浇灌一遍的标准,建成蓄水池60余个、深水井32眼,修建引水干线41公里,确保所有山头引得上水,满足五年以上浇水管护需求,造林成活率达到95%以上。三是加强动态管护,助推苗木成树成林。对新造林地严格实行封山育林管理,修建硬质隔离网、防火隔离墙32公里,54个部门和国有企业结对包保,广泛张贴封山育林公告,发放致群众一封信,杜绝羊群上山入林。
注重统筹兼顾,放大生态、经济、社会三种效益,构建“绿美邹城”的全新格局。一是将促进就业摆在优先位置,带动周边群众增收。充分考虑造林绿化项目创造就业、带动增收的作用,全面推行“工程造林+乡村绿化队+村级护林队”模式,以荒山附近村庄群众为主体,组建61支、1188人的村级专职造林队伍,平均每人每天增加收入120元左右;组建43个、290人的专业护林队,人均增收2000元,让群众在“家门口”能挣钱、真受益,激发群众植树造林、美化家园的内生动力。二是把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助力乡村产业振兴。
(郭朝阳 魏羽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