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经导深观

山东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捷创能源首创CCIB反应器 德通新材刹车片产能跃升

2025-05-12 作者: 戚晨 来源: 经济导报
  图为捷创能源生产车间。
  2025年,山东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集群发展,到2027年,努力推动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形成200项左右重大创新成果
  ◆导报记者 戚晨 济南报道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关系新质生产力发展。近年来,山东扎实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群化为方向,“点燃”产业变革。
创新激发传统行业新活力
  近日,捷创(东营)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捷创能源”)自主开发的卫星型空化强制循环床(CCIB)重质油常压加氢轻质化技术在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化工中试基地取得中试成功。
  “借助东营港经开区中试基地的平台优势,团队进行了数百次实验研究,获得了完整的常压加氢工艺条件。首创的核心设备CCIB反应器具有运行稳定、安全性高、能耗低等显著优势。”捷创能源负责人张其凯介绍。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随着常规石油资源减少,我国重质油用量将逐渐增多,每年产生的减压渣油达2.5亿至3.9亿吨,重质油加氢裂化超大型反应器成为发展趋势。
  张其凯表示,本次中试成功的CCIB反应器可有效解决超大型反应器高度依赖进口、投资成本高且反应不均衡等问题,在石油基、煤基重质油的轻质化应用领域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全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通过发挥创新创业共同体作用,推进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了山东省高端石化行业唯一一家省级创新创业平台——山东省高端石化创新创业共同体,该平台先后链接1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孵化链接芳烃、乙烯、丙烯、碳四上下游企业42家,集聚场地、人才、技术、资金等10余个创新创业发展要素。
  “传统不是包袱,而是新质生产力迸发的基石。东营市已培育形成石化、橡胶轮胎、石油装备等优势产业,正加快新旧动能转换,让传统产业再塑新优势。”东营市科技局相关负责人对经济导报记者表示,推动产创融合体现在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双向奔赴”,离不开向内挖潜和向外借力的“双轮驱动”。
  借助创新创业共同体模式,东营港经济开发区已经培育孵化出山东亿维新材料有限公司、捷创(东营)能源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山东乾泰技术研究有限公司等5家科技型企业,并通过搭建科技创新平台,加快集聚科技人才,推动科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加快推进石化产业提质升级。
用智能化打通产业堵点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加大对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支持。
  经济导报记者了解到,面对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堵点卡点,山东企业利用智能化、数字化积极尝试提高科技供给,有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5月8日,山东菏泽德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德通新材”)生产车间内,技术人员正在高铁刹车片自动化装配线上忙碌。这家位于菏泽鲁西新区的企业专注于高铁动车组及客货列车刹车片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产品不仅覆盖“和谐号”“复兴号”等多数高铁车型,还畅销海外。
  “这小小的刹车片能让时速350公里的‘复兴号’稳稳停下来,经过多年科研攻关,产品线覆盖了国内大多数高铁车型,年产能达80万片。”德通新材总经理黄启伟表示,公司加速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制动闸瓦闸片年产能从40万片跃升至100万片,产品品质与稳定性实现双重飞跃。
  据悉,德通新材是国内同行业中首个获得欧盟UIC认证的民营企业。成绩的背后,离不开企业对技术创新的持续投入与追求。
  该公司技术人员宋呈威对经济导报记者介绍,德通新材近期启动建设高速铁路产品制动材料实验室,可模拟不同状态下的高铁制动场景,测试相应的摩擦材料系数。“这台设备最高运行时速可达537公里,最大制动负载可达52吨轴重,最大压力能达到120千牛。设备已完成零上40摄氏度到零下40摄氏度之间高温或严寒环境中的模拟运行,符合目前国内所有地铁、机车、高铁的运行检验标准,以及欧洲UIC检验标准。”
产学研“万物互联”
深度融合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任务之一,不仅是对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融合趋势的准确把握,也是应对国际战略博弈、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举措。
  “我们要不断搭建产学研‘万物互联’的操作系统,完善企业主导的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推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山东省科技厅厅长孙海生表示,科技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产业创新则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应用场景和市场空间,两者深度融合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产业竞争力,还能够有力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和升级,推动高质量发展。
  据介绍,2025年,山东将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制造等集群发展,深化“人工智能+”行动,加快培育济南量子科技、青岛深海空天、烟台商业航天等特色园区,高标准建设未来产业先导园区。到2027年,努力推动标志性产业链领域形成200项左右重大创新成果。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技术创新进入前所未有的密集活跃期,科技创新交叉、融合、渗透、扩散的特征更加明显,创新供给到创新应用的链条更加多元化。”山东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有助于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新领域新赛道,对于抢占科技竞争制高点、把握未来发展主动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具有重要意义。
  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徐康宁表示,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重要源头,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载体,两者应深度融合、互促共进。一方面,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新技术特别是颠覆性技术能够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或推动既有产业发生重大变革,促进产业链和价值链升级。另一方面,产业的创新发展呼唤更多技术要素投入,无论是新兴产业发展还是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都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广阔的应用空间。
  据介绍,山东积极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使科技成果能够更好对接市场需求,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这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关键环节。

  新闻同期声
工装“黑科技”竟能自动调温 山东智造领跑6000亿赛道
  导报讯 “过去工装主要满足耐穿的需求,现在则向更智能更专业的方向发展,成为帮助穿着者更好适应工作需求的‘智能伙伴’。”日前,在威海举行的山东省工装产业发展联盟成立仪式现场,迪尚集团总经理朱洪韬,向记者展示了一件研发中的新产品。这款市政环卫服装,除了在关节处有人们熟悉的反光条设计,更有“看不见”的智能感知温控纤维技术,借助热敏聚合物与形状记忆材料实时调节穿着体感。
  “国内工装预估有6000亿元至8000亿元的市场规模,未来会出现3到5家千亿级企业。”朱洪韬介绍,迪尚集团通过创新应用AI等数字化技术,构建智能化设计体系,实现动态试穿体验,目前,已实现10余个细分工装行业的专业化生产制造,近两年,年销售额一直保持着20%—30%的增长。
  今年1—2月,我省纺织服装产业实现开门红,主要运行指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营业收入464.37亿元,同比增长3.5%,高于全国2.6个百分点;利润11.02亿元,同比增长39.7%,高于全国38.4个百分点。“全省规模以上纺织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已超过90%,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小单快反逐步成为企业生产常态。有了智能技术支撑,企业深挖新增长点,在新赛道上闯出一片天。”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轻工纺织产业处处长管晓艳介绍。
  工厂流水线上的机械臂已不是新鲜事物,但放到服装织材这种应用场景,传统机械臂大多难以适应高度精巧且小批量、多品类的柔性化生产需求。在魏桥纺织绿色智能化车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织材行业机器人”项目去年已顺利通过中期验收,今年下半年将完成结项验收。已建成的机织示范线上,14类机器人带动实现93.5%的产线自动化率,专用末端执行器可完成织材柔性对象的繁杂作业,专用机器人则可在织材产线中的不同工序和设备间进行高效衔接,确保长流程跨工序的智能管控。
  近几年,即发集团的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今年新建的纺织先进技术概念验证中心,将进一步加速科技成果向市场化产业化迈进。即发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于慎添表示,数字化变革牵引着制造商主导的规模化流水线生产模式,转向产业链、供应链到终端客户的全链路协同。目前,即发集团自主建立的“衣链云”采购贸易平台,已链接200余家上下游配套企业、近1000家供应商,形成集中采购、协同制造、贸易运营持续优化的新优势,有效促进了产销链供需对接。
  三阳服装科技集团董事长王晓英透露,近两年,企业投资6亿元建造了数字时尚文化创意中心,将AI互动、3D设计、智能生产、个性定制等多业态融为一体,通过塑造新型消费场景加强创意孵化、拉动消费。现在,企业在东南亚、非洲等地扩展生产基地,组建新团队开拓欧洲、南美、日本等海外市场。
  “生产制造是我省纺织服装产业链的优势环节,但是创意设计和品牌营销能力相对较弱。近年来,龙头企业重点推进智能技术与设计研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等全链条深度融合,短板正被逐步补齐,带动孕育出一批在全国有知名度的终端消费品牌。”管晓艳介绍,山东将加快引导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纺织服装产业应用,支持企业开展柔性生产线改造,挖掘基于消费数据的生产销售新模式新场景,推动“先产后销”向“先销后产”模式转变。
  (大众新闻·大众日报记者付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