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前哨证券

从共同富裕视角看党建工作对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与路径

2025-04-21 作者: 刘云辉 来源: 经济导报
  一、共同富裕的理论内涵与党建工作的时代使命
  马克思主义共同富裕思想强调:我们要消除阶级差别、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制,以最终实现公平分配社会财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提出“先富带动后富”,逐步探索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共同富裕道路。新时代共同富裕理论进一步发展为“三次分配”框架。初次分配注重市场效率,强调按劳分配与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再分配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之上通过税收、社会保障等手段调节收入差距,促进社会公平;第三次分配则在自愿的前提下依托慈善事业和社会捐赠,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益,弥补前两次分配的不足。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共同富裕提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明确指出实现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党建工作要坚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解决人民群众收入差距问题为主攻方向,聚焦薄弱环节、困难群体等重点,加快突破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精准识别群众需求、合理配置有限资源,在高质量发展中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二、党建工作缩小贫富差距的作用机制
  1.政治引领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各个方针政策都经过了广泛调研和充分协商,确保顶层方针政策能够兼顾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在党建工作的政治引领下,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使中小企业和新兴领域企业的发展有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更保护了广大劳动者的切身利益。
  2.组织保障
  中国的贫富差距突出表现在东西部城市的发展差距。党建工作通过东西部协作的党建联合建设模式,推动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农村经济的落后迟滞也是贫富差距的重要表现之一。党建工作不断强化村集体中的党组织领导,有效推动了农村产业振兴、农民增收和农业发展。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新就业群体在社会组成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比重。党建工作通过实施新就业群体党建覆盖工程,切实保障了这一群体的合法权益。这不仅增强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更促进了社会的和平稳定发展。
  3.资源整合
  在党建工作的协调整合下,数字技术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不断拓展。“党建+数字经济”的赋能路径不仅提高了资源利用效率,更为缩小城乡差距注入了新动能。基层党组织在不断实践探索中逐步建立了党群结对帮扶机制,这种党员联系困难群众的一对一长效机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脱贫攻坚战中,广大党员干部与困难群众对点帮扶、建档立卡,有效帮助困难家庭解决了各类民生问题,实现了稳定脱贫。在一些革命老区和贫困地区,相关文化事业单位积极开发建设,将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合理转化为发展优势,大大带动了当地经济发展和群众增收。
  三、深化党建工作促进共同富裕的实践路径
  1.构建责任落实机制
  各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是推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中坚力量。通过构建责任落实机制,将共同富裕的责任落实到人,确保党员干部在推动共同富裕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将追责问责作为推动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手段,坚持有责必究、问责从严。在广大乡村,党员干部可以引进、开发致富项目,带动群众增收;在城镇市区,党员干部可以直接参与基层治理,解决群众实际困难。
  2.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优化基层治理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保障。党建工作可以通过构建党建统领的基层协商民主平台,提升治理效能。在乡村、社区,党组织可以牵头成立议事会,邀请党员、群众代表、企业负责人等共同参与,围绕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等议题进行协商,形成共识并推动落实。在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执行力的同时,这种协商民主平台更能够增强群众的参与感和获得感,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治理基础。构建数字政府是提升治理能力的重要手段。党建工作可以通过发展“智慧党建+民生服务”数字平台,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和服务的精准供给。同时,政府、企业和社会资源经过数字平台的整合,也形成了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这种数字化治理模式不仅能提高服务效率,还能缩小城乡和区域间的数字鸿沟,为共同富裕注入新动能。
  3.培育共享发展的社会氛围
  共同富裕不仅是物质层面的目标,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党校、文明实践中心等平台一直作为宣传党的先进理念和政策的主阵地,不断丰富创新主题教育活动,大大增强了群众对共享发展成果的认同感和参与感。同时,多种典型人物案例被大力宣传,“人人参与、人人共享”的社会氛围逐渐浓厚。从基层方面,基层党组织牵头成立互助会,上可为党委、政府分忧,下能为困难百姓解难,促进社会形成团结互助的良好风尚和“先富带动后富”的和谐环境。
  实践证明,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既能在奔向富裕的过程中确保公平公正,又能实现富裕的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面向未来,我们需要加强党建工作优势,不断拓展“党建赋能”模式创新,持续构建党建引领共同富裕的长效机制。只有将共同富裕的目标深深地融入党的建设全过程,才能形成人人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最终实现全体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 刘云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