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情境教学法的意义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鉴赏文学作品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而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情境教学法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营造鲜活灵动且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果。把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等紧密联系起来。
二、情境教学法内涵与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为主体,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期引起学生某种心理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核心素养。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情境可以提供学生建构知识的背景与素材;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面的情感经历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情境认知理论指出,知识是建立在社会情境基础上的活动,学习要在情境中展开,从而更好地推动知识迁移和运用。
三、情境教学法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它要求教师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强烈启发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为出发点,主动地进行思考与深入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来创设问题情境,如课文的标题、文中那些蕴含深刻内涵的关键语句、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之处等。
以经典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老师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之初,众人的表现各不相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表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一举一动上。他们会仔细观察王熙凤热情周到的接待背后所隐隐流露出的威严与泼辣,贾宝玉看似桀骜不驯、乖张的举止中所蕴藏的多情与厚道,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和细致剖析,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封建贵族家庭的深宅大院,在里面亲身感受了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物特有的、鲜明的性格特点,都有了深刻的洞察。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字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巧妙地追问,如“林黛玉小心谨慎的神态和举止,反映出她在贾府中的处境是怎样的微妙和艰难,又是怎样折射出她心理变化的复杂与细腻?”追问可以帮助学生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分析出文字的深层内涵,细致挖掘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其中的奥妙一探究竟。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表达更贴切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并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生活的学科,而是紧密联系生活、如影随形的亲密伙伴,这才是创设生活情境的核心所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不少课文,为我们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老师们应当巧妙运用,引导学生架起一座沟通生活与语文的桥梁。
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对于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秋天,老师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细细回味,让他们描绘自己心中秋天的景色。当学生们沉浸在美好的秋日记忆中时,老师要适时进行提问:“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与我们亲身感受过的秋天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独特之处?”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好奇和期待走进课文,深入体会文中细腻入微的描写。学生会把这些描写与自己记忆中的秋天进行对比分析。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中,学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浓郁的韵味,一种对故都的深情,一种眷恋与哀思。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创设,在比较与感悟中既能较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又能使学生在写作上有所收获,在文字中融入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使自己的写作更有真情实感。
(三)创设视听情境,促进直观感受
视听情境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老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播放用琵琶演奏的悠扬动听的音乐音频,让同学们在“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音乐中,静静感受琵琶女子演奏时那份深沉的情感。随着乐曲的起伏,同学们仿佛在浔阳江头看到了琵琶女子落寞弹奏的身影,也仿佛听到了琵琶女子泣不成声的心里话。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分析课文中有关音乐描写的精彩语句,使学生在音乐和文字的双重熏陶下,感受琵琶女技艺之高超,领悟诗人情感之深,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体会作者在诗中对琵琶女子悲惨命运的深切悲悯之情,以及对自己的身世所遭遇的无限感怀。
四、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一)情境创设要符合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情境的创设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老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这些方面来设计合适的情境,避免情境创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创设情境要注意学生的主体身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和体验。例如在角色扮演情境中,给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准备表演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力。
(三)情境创设要适度
虽然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不能过分依赖情景创设。老师要把握好情境教学法的使用限度。一方面要避免情境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不能创设一些脱离实际的、学生很难想象的情境,这是情境创设的必然要求。
五、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情境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承意识方面的作用。但老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度使用等原则。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才能让高中语文教学有声有色,效率更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鉴赏文学作品和传承中华文化的能力,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使命。而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往往注重知识的灌输,课堂气氛比较沉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难以得到激发。情境教学法是改善这一现状的有效途径。在课堂中使用情境教学法,能够营造鲜活灵动且能够触动学生情感的情境,让学生能够在情境中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提高学习效果。把语文知识与实际生活、情感体验、文化背景等紧密联系起来。
二、情境教学法内涵与理论基础
情境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形象为主体,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感情色彩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期引起学生某种心理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提高核心素养。其理论基础主要有三个方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情感教育理论和情境认知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情境可以提供学生建构知识的背景与素材;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对学习过程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正面的情感经历可以使学生提高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情境认知理论指出,知识是建立在社会情境基础上的活动,学习要在情境中展开,从而更好地推动知识迁移和运用。
三、情境教学法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欲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是开启学生思维大门的一把金钥匙,它要求教师依据明确的教学目标以及丰富的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系列具有强烈启发性与挑战性的问题,巧妙地引导学生以所学知识为出发点,主动地进行思考与深入探究,从而发展自己的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教学的广阔天地里,教师可以从多个角度切入来创设问题情境,如课文的标题、文中那些蕴含深刻内涵的关键语句、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以及情节发展的跌宕起伏之处等。
以经典课文《林黛玉进贾府》为例,老师可以抛出这样一个问题:林黛玉进贾府之初,众人的表现各不相同,在这些形形色色的表现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错综复杂的家族关系和丰富多彩的人物性格。问题可以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促使他们在朗读课文的过程中,把注意力集中到人物的一举一动上。他们会仔细观察王熙凤热情周到的接待背后所隐隐流露出的威严与泼辣,贾宝玉看似桀骜不驯、乖张的举止中所蕴藏的多情与厚道,并对其进行深入剖析。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探究和细致剖析,同学们仿佛穿越时空,走进了那个封建贵族家庭的深宅大院,在里面亲身感受了复杂微妙的人际关系,对每个人物特有的、鲜明的性格特点,都有了深刻的洞察。同时,学生也在这个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字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情况,巧妙地追问,如“林黛玉小心谨慎的神态和举止,反映出她在贾府中的处境是怎样的微妙和艰难,又是怎样折射出她心理变化的复杂与细腻?”追问可以帮助学生从小说的字里行间分析出文字的深层内涵,细致挖掘每个人物的内心世界,对其中的奥妙一探究竟。
(二)创设生活情境,使表达更贴切
将语文教学与学生日常丰富多彩的生活体验紧密结合,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语文并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生活的学科,而是紧密联系生活、如影随形的亲密伙伴,这才是创设生活情境的核心所在。高中语文课本上的不少课文,为我们创设生活情境提供了极好的素材,老师们应当巧妙运用,引导学生架起一座沟通生活与语文的桥梁。
以郁达夫的《故都的秋》为例。对于曾经亲身经历过的秋天,老师们可以先引导学生打开记忆的闸门,细细回味,让他们描绘自己心中秋天的景色。当学生们沉浸在美好的秋日记忆中时,老师要适时进行提问:“郁达夫笔下的故都之秋,与我们亲身感受过的秋天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独特之处?”通过这个问题,学生们带着好奇和期待走进课文,深入体会文中细腻入微的描写。学生会把这些描写与自己记忆中的秋天进行对比分析。郁达夫笔下故都的秋中,学生会发现其中蕴含着一种浓郁的韵味,一种对故都的深情,一种眷恋与哀思。学生通过生活情境创设,在比较与感悟中既能较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和情感内涵,又能使学生在写作上有所收获,在文字中融入自己对生活中的点滴感悟,使自己的写作更有真情实感。
(三)创设视听情境,促进直观感受
视听情境是教师利用多媒体资源,如图片、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直观的视觉和听觉刺激,丰富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
老师在教授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可以播放用琵琶演奏的悠扬动听的音乐音频,让同学们在“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的音乐中,静静感受琵琶女子演奏时那份深沉的情感。随着乐曲的起伏,同学们仿佛在浔阳江头看到了琵琶女子落寞弹奏的身影,也仿佛听到了琵琶女子泣不成声的心里话。接着,老师可以引导学生结合音乐,分析课文中有关音乐描写的精彩语句,使学生在音乐和文字的双重熏陶下,感受琵琶女技艺之高超,领悟诗人情感之深,更深刻地体会到诗歌所营造的独特意境,体会作者在诗中对琵琶女子悲惨命运的深切悲悯之情,以及对自己的身世所遭遇的无限感怀。
四、情境教学法的应用原则
(一)情境创设要符合教学目标
情境教学法的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因此情境的创设必须紧密围绕教学目标进行。老师要深入分析教学内容,明确教学重点和难点,根据这些方面来设计合适的情境,避免情境创设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二)创设情境要注意学生的主体身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和体验。例如在角色扮演情境中,给学生自主选择角色、准备表演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创造性、想象力。
(三)情境创设要适度
虽然创设合适的情境可以提高教学质量,但不能过分依赖情景创设。老师要把握好情境教学法的使用限度。一方面要避免情境过于复杂,以免影响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另一方面要注意情境的真实性和可行性,不能创设一些脱离实际的、学生很难想象的情境,这是情境创设的必然要求。
五、结论
情境教学法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通过创设多种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重视情境在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传承意识方面的作用。但老师在应用情境教学法的过程中,要注意符合教学目标、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度使用等原则。合理运用情境教学法,才能让高中语文教学有声有色,效率更高,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