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济导报 > 理论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践探索

庞丹

2025-03-31 作者: 来源: 经济导报

  随着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新命题。从现实背景来看,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重塑了文化传播与精神消费的模式,短视频、直播等新载体既为精神生活注入活力,也带来了内容质量参差不齐、价值导向模糊等问题;同时,城乡、区域间精神文化资源配置仍不均衡,部分农村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不足,城市青年群体中“精神内耗”“焦虑”等现象凸显。在此背景下,研究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探索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路径能够为破解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难题、应对多元价值观冲击、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提供方法论指导。
  一、构建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夯实精神生活基础
  当前,部分地区公共文化设施分布不均、服务内容单一,导致群众难以便捷获取高质量文化资源,破解这一难题,需从优化设施网络与创新服务机制两方面入手。文化场馆、社区活动中心等硬件设施应向基层延伸,重点加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建设投入,逐步消除“文化盲区”;同时搭建线上文化资源共享平台,使偏远地区居民通过手机、电脑即可参与线上展览、远程讲座等活动,打破地理限制;也可以在图书馆增设亲子阅读区、在文化站开设技能培训室,从而满足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创新服务机制的关键则在于建立精准化、可持续的供给模式,通过问卷调查、社区座谈等方式定期了解群众文化偏好,针对性设计戏曲展演、手工体验、读书会等活动内容。同时,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服务供给,引导企业、社会组织与政府合作开展公益项目,吸纳志愿者组建社区文化团队,激活社会资源。这样既减轻了财政压力,又能激发基层文化活力,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共建者”。
  二、深化全民教育赋能行动,提升精神生活参与能力
  当前,部分群体受限于教育水平或认知能力难以深度参与文化活动,形成了“文化鸿沟”。要有效解决这一问题,需构建覆盖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教育赋能体系,整合学校、社区、企业等教育资源打造一个开放共享的数字化学习平台,提供艺术、历史、科技等领域的免费课程,降低学习门槛。对于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群体,应开发简易操作界面和语音辅助功能,推动教育普惠;也可以在社区开设“文化微课堂”,利用碎片化时间普及文化知识并将非正规教育纳入个人能力评价体系,从而激励群众持续学习,形成“学有所获、学有所用”的良性循环。乡村地区因教育资源匮乏,文化认同感相对薄弱,需要设立乡村文化学堂、培育本土文艺骨干来激发内生文化动力。尤其是青少年群体,这部分群体易受网络信息影响,需在基础教育中强化审美教育、媒介素养课程,以培养其辨别优劣文化内容的能力;注重家庭与社会的协同育人,定期开展亲子共读、社区文化节等活动,将文化浸润融入生活细节,逐步塑造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 
  三、创新数字化精神产品供给,拓展共同富裕新场景
  面对群众日益增长的个性化、互动性需求,需利用数字技术构建更包容、更鲜活的文化体验场景,让优质精神产品能够触及广大群众。在文化内容质量提升方面,运用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将博物馆文物、红色故事、非遗技艺转化为可互动、可体验的数字化产品,通过虚拟展厅重现历史场景、借助AI动画演绎民间传说,使静态文化“活”起来。在此过程中,需平衡技术应用与人文内涵,建立内容审核机制以防止过度娱乐化稀释文化价值,从而使得数字化产品既具有吸引力,又有思想深度。
  数字算法推荐易导致信息窄化,加剧价值观分化,因此,还需调整平台算法逻辑,优先推送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的优质内容。增设“传统文化”“时代精神”等专题频道,通过微短剧等形式,创作者可以挖掘平凡人中的伟大故事,展现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同时注重现实主义精神,避免过度娱乐化或低俗化;此外还要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完善用户反馈渠道,维护清朗的文化氛围。在技术与制度的双重保障下,让数字化不仅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更成为凝聚社会共识、滋养心灵成长的沃土。
  四、结语
  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维度,其中,构建普惠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优化设施布局与创新服务机制可有效缩小城乡、区域间的文化资源差距,让群众便捷享有高质量文化服务;深化全民教育赋能,通过终身教育体系与价值观引导可提升群众的文化素养与参与能力,推动精神生活从“被动接受”转向“主动创造”;创新数字化精神产品供给,借助技术手段活化传统文化资源、优化传播生态,可满足个性化、互动化需求。
  面向未来,需进一步推动技术与人文深度融合,探索人工智能、元宇宙等新技术在文化服务中的应用场景。通过持续优化实践路径,让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成为凝聚社会共识、增强文化自信、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动力。
  【作者系大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数字文化赋能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编号:24BKS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