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媒体生态深度革新的语境下,新闻传播行业的范式转型正持续解构传统人才培养的边界。部校共建机制作为教育供给侧改革的创新实践,巧妙突破了新闻传播教育中的“象牙塔式培养”与“行业实战需求”间的结构性矛盾。该模式通过构建“行业需求牵引—教育资源适配—实践平台反哺”的闭环系统,不仅实现了产教资源的双向渗透,还以制度性协同重塑了人才培养的生态位。其创新价值集中体现在:以行业变革为坐标轴动态校准培养方向,以项目化教学为枢纽重构知识转化场景,以跨界师资共同体为载体培育复合型能力图谱。本研究立足新型传播格局的演进逻辑,着重解构部校共建模式下课程体系的重组机理、实战平台的耦合机制及教师能力的迭代路径,试图为破解新闻教育“滞后性”与“悬浮性”困境提供可操作的解决方案,培育既能驾驭传播技术革新、又具社会洞察力的新型新闻人才。
一、基于部校共建模式下构建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部校共建模式通过重构教育主体与行业资源的协同关系,为解决新闻教育长期存在的“学用断层”问题提供了创新路径。该模式以“需求反哺教学”为内核,将新闻行业对跨平台内容生产、全媒体技术应用等实战能力的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指标,使课程设置与实践体系始终与产业动态保持同步。具体而言,教育链通过建立“行业智库咨询—教学模块更新—实训场景模拟”的三级响应机制,实现知识供给与技术迭代的同频共振;产业链则借助“项目化实训基地”“双导师制”等载体深度介入育人过程,既缩短了人才适配周期,又催生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这种双向渗透的共生关系,突破了传统教育闭门造车的局限,避免了产业需求被动等待的困境,并构建起教育端与产业端互为引擎的生态闭环,为培养能快速响应媒介变革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适应全媒体时代行业转型需求
全媒体时代催生了新闻业态的深层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的碰撞倒逼人才培养体系革新。部校共建模式通过拆解行业转型的底层逻辑,将碎片化的技术升级转化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新闻生产已突破“文字+图片”的线性框架,转向融合H5交互、短视频叙事、虚拟现实场景的立体化创作;传播场域也从单向度输出演变为跨平台联动、即时化反馈的动态网络。在此背景下,部校共建模式构建“项目制实训生态”,使学生在模拟媒体矩阵运营中掌握全链条数字技能——从数据挖掘驱动的选题策划,到多模态内容的生产适配,再到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分发。尤为关键的是,该模式创新性地搭建了技术认知与价值判断的共生框架,既通过引入智能剪辑系统、元宇宙传播系统等前沿工具,培养人机协同的内容生产能力;又依托校企共建的伦理评估体系,引导学生在算法推荐机制与传播公共性之间建立辩证思维。这种双轨并行的培养路径,不仅解决了“技术赋能”与“价值失焦”的行业矛盾,也塑造出能驾驭传播变局、坚守专业底线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困境
(一)课程体系与行业动态脱节
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架构尚未突破传统惯性,课程内容迭代速度明显滞后于传媒业态的剧烈变革。现有课程仍以采编基础与新闻史论为教学主轴,而智能报道工具应用、多模态内容生产、传播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尚未形成体系化培养模块,知识供给与行业需求的代际差异日益加剧。部分高校虽引入新媒体实践课程,但多数停留在设备操作层面,对算法传播机制、数字伦理困境等深层次命题缺乏解构能力,教学评价标准亦困囿于纸面考核。这种固化的课程生态使毕业生陷入“技术认知滞后”与“思维模式单一”的双重困境,难以适应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岗位能力的动态升级需求。
(二)部校资源整合机制尚未完善
部校协同育人体系存在系统性断层,政行企校四维主体尚未建立长效互动机制。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政策扶持、行业动态信息与实践资源难以在部门间形成有效传导,致使高校在对接前沿技术标准、参与重大传媒实践项目时面临“信息孤岛”困境。多数校企合作停留在基础实习层面,未能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育体系,例如共建实验室、双导师指导等长效机制的缺失,导致实践岗位与理论教学脱节严重,学生难以介入策划、采编等核心业务环节。更深层的机制性梗阻体现在产教标准错配上:行业技术迭代与教学大纲更新缺乏双向校准机制,部校共建项目常因权责边界模糊与利益协调失序沦为表面工程,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产教融合难以突破“纸面协议”的局限。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供给不足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领域面临复合型教师资源稀缺的深层矛盾,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从师资结构来看,同时具备理论创新能力和全媒体实战经验的“双栖型”导师占比不足,部分学者对智能化采编工具的操作逻辑缺乏沉浸式体验,实践课程设计易陷入理论空转。现行教师考评机制过度强化科研指标权重,在横向课题参与、业界顶岗实训等实践维度尚未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致使教师知识更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与此同时,行业导师常受制于高校职称认定壁垒与职业时间配置冲突,校企双方难以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教学协作,这种双向流动阻滞导致实践教学停留在案例讲解层面,难以构建覆盖策采编发全链条的沉浸式培养体系。
三、基于部校共建模式下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策略
(一)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嵌入行业前沿技术
基于部校共建模式的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需以“动态重构”思维重塑课程体系。在模块化架构中,着力构建“技术适配—能力进阶—场景迭代”的协同机制。基础层强化新闻伦理与传播理论内核,通过思辨训练筑牢价值根基;应用层对接全媒体生态,将智能采编、数据叙事等前沿技术拆解为可组合的“技术积木”,联合头部媒体开发“自然语言处理”“AIGC工具应用”等微专业课程,形成可动态更新的技术模块库;实践层则打破传统学期壁垒,将媒体在研项目转化为跨周期实训任务,如沉浸式舆情推演或元宇宙报道策划,要求学生在真实生产流程中完成技术选型与内容创新。课程迭代机制设立“部校双轨评估”体系,既追踪生成式AI等新兴技术的渗透路径,也监测学生能力图谱的适配缺口,通过弹性增减模块实现教学供给与行业需求的动态咬合。这种“理论筑基—技术拆解—场景反哺”的螺旋式架构,既规避了技术工具主义的陷阱,又构建起应对传媒业态变革的弹性培养空间。
(二)搭建部校协同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建构部校协同实践平台需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物理限制,通过“虚实共生”的融合机制重构产教关系。物理空间层面,可创建多模态实践工坊,将高校新闻实验室与媒体采编系统深度耦合,形成从选题策划到跨平台分发的全流程实训场域。学生在沉浸式操作中,既能掌握智能写稿、算法推荐等前沿技术,又能在动态轮岗中理解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虚拟空间则需构建数据互联的云端协同系统,通过接入媒体历史案例库与实时舆情数据库,使教学实践突破时空局限,学生可远程参与重大报道的数据挖掘,也可对热点事件进行传播链仿真推演。平台运作需创新“需求反哺”机制,由媒体发布真实项目需求,师生团队通过竞标制承接任务,在行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方案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全周期实践,最终成果直接转化为媒体生产力。更具突破性的是建立“技术对流”通道,将学术研究成果嵌入媒体技术迭代,例如将人机协作研究成果转化为智能采编系统的升级方案。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不仅打破了校企资源壁垒,还催生出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的新型生态系统。
(三)建立双聘制度强化师资实战能力
双聘机制的创新在于打通学界与业界的知识对流通道,通过“双向嵌入”实现师资能力的结构性升级。在岗位设置层面,需构建“双栖型”教师准入标准,重点引进具有五年以上重大报道策划经验或新媒体技术研发背景的行业专家,以“项目制教学”模式将前沿采编技术(如AIGC工具应用、数据新闻可视化)转化为模块化实训课程;同步推行高校教师“业务轮岗”计划,派遣理论型教师赴主流媒体担任融合传播顾问或深度调查项目负责人,以实战淬炼其技术敏感性与行业洞察力。协同创新维度,可组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由媒体技术总监与高校教授共同主持智能传播算法优化、元宇宙新闻场景设计等课题攻关,使科研成果既服务于课堂教学情境重构,又能直接驱动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此外,需建立动态化考评体系,将教师主持的横向课题经费规模、研发技术专利转化率等指标纳入职称晋升核心要素,同时通过“知识产权交叉授权”模式保障校企双方的创新收益。这种多元式互动机制不仅突破了传统师资的知识边界,还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认知迭代循环,塑造出能驾驭智媒时代复杂传播生态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四、结语
部校共建模式开创的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路径,重构了新闻传播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该模式以“课程—平台—师资”三重耦合机制为支点,撬动了传统教育场域与行业实践场域的能量交换:在课程架构层面,通过解构学科壁垒形成的动态知识模块,使人才培养标准始终锚定行业前沿需求;实践转化层面,依托校企共建的沉浸式实训平台,将技术变革压力转化为教学创新动力;师资整合层面,双师协同的“理论—实务”对话机制,催生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方向。这种打破边界的制度设计,不仅重塑了新闻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迁移的实现路径,还在媒介融合纵深发展的语境下,构建起教育供给侧与行业需求侧的良性共振机制,其探索实践昭示着:当高等教育机构主动嵌入社会创新网络时,既能培育出具备全媒体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又能为传媒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能,最终实现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演进。
【作者王立红系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覃崇夏系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干事。本文系广西河池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基于部校共建模式下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探索”(项目编号:2023EA005)】
一、基于部校共建模式下构建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意义
(一)推动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部校共建模式通过重构教育主体与行业资源的协同关系,为解决新闻教育长期存在的“学用断层”问题提供了创新路径。该模式以“需求反哺教学”为内核,将新闻行业对跨平台内容生产、全媒体技术应用等实战能力的要求,转化为人才培养的指标,使课程设置与实践体系始终与产业动态保持同步。具体而言,教育链通过建立“行业智库咨询—教学模块更新—实训场景模拟”的三级响应机制,实现知识供给与技术迭代的同频共振;产业链则借助“项目化实训基地”“双导师制”等载体深度介入育人过程,既缩短了人才适配周期,又催生出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这种双向渗透的共生关系,突破了传统教育闭门造车的局限,避免了产业需求被动等待的困境,并构建起教育端与产业端互为引擎的生态闭环,为培养能快速响应媒介变革的复合型新闻人才提供制度保障。
(二)适应全媒体时代行业转型需求
全媒体时代催生了新闻业态的深层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技术的碰撞倒逼人才培养体系革新。部校共建模式通过拆解行业转型的底层逻辑,将碎片化的技术升级转化为系统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当前新闻生产已突破“文字+图片”的线性框架,转向融合H5交互、短视频叙事、虚拟现实场景的立体化创作;传播场域也从单向度输出演变为跨平台联动、即时化反馈的动态网络。在此背景下,部校共建模式构建“项目制实训生态”,使学生在模拟媒体矩阵运营中掌握全链条数字技能——从数据挖掘驱动的选题策划,到多模态内容的生产适配,再到基于用户画像的精准分发。尤为关键的是,该模式创新性地搭建了技术认知与价值判断的共生框架,既通过引入智能剪辑系统、元宇宙传播系统等前沿工具,培养人机协同的内容生产能力;又依托校企共建的伦理评估体系,引导学生在算法推荐机制与传播公共性之间建立辩证思维。这种双轨并行的培养路径,不仅解决了“技术赋能”与“价值失焦”的行业矛盾,也塑造出能驾驭传播变局、坚守专业底线的复合型人才。
二、当前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困境
(一)课程体系与行业动态脱节
新闻传播学科的教学架构尚未突破传统惯性,课程内容迭代速度明显滞后于传媒业态的剧烈变革。现有课程仍以采编基础与新闻史论为教学主轴,而智能报道工具应用、多模态内容生产、传播数据分析等前沿领域尚未形成体系化培养模块,知识供给与行业需求的代际差异日益加剧。部分高校虽引入新媒体实践课程,但多数停留在设备操作层面,对算法传播机制、数字伦理困境等深层次命题缺乏解构能力,教学评价标准亦困囿于纸面考核。这种固化的课程生态使毕业生陷入“技术认知滞后”与“思维模式单一”的双重困境,难以适应媒介深度融合背景下岗位能力的动态升级需求。
(二)部校资源整合机制尚未完善
部校协同育人体系存在系统性断层,政行企校四维主体尚未建立长效互动机制。由于行政壁垒的存在,政策扶持、行业动态信息与实践资源难以在部门间形成有效传导,致使高校在对接前沿技术标准、参与重大传媒实践项目时面临“信息孤岛”困境。多数校企合作停留在基础实习层面,未能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培育体系,例如共建实验室、双导师指导等长效机制的缺失,导致实践岗位与理论教学脱节严重,学生难以介入策划、采编等核心业务环节。更深层的机制性梗阻体现在产教标准错配上:行业技术迭代与教学大纲更新缺乏双向校准机制,部校共建项目常因权责边界模糊与利益协调失序沦为表面工程,这种结构性矛盾使得产教融合难以突破“纸面协议”的局限。
(三)双师型教师队伍供给不足
当前新闻传播教育领域面临复合型教师资源稀缺的深层矛盾,直接制约着人才培养的实效性。从师资结构来看,同时具备理论创新能力和全媒体实战经验的“双栖型”导师占比不足,部分学者对智能化采编工具的操作逻辑缺乏沉浸式体验,实践课程设计易陷入理论空转。现行教师考评机制过度强化科研指标权重,在横向课题参与、业界顶岗实训等实践维度尚未建立长效激励机制,致使教师知识更新的内生动力不足。与此同时,行业导师常受制于高校职称认定壁垒与职业时间配置冲突,校企双方难以形成常态化、系统化的教学协作,这种双向流动阻滞导致实践教学停留在案例讲解层面,难以构建覆盖策采编发全链条的沉浸式培养体系。
三、基于部校共建模式下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策略
(一)重构模块化课程体系嵌入行业前沿技术
基于部校共建模式的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需以“动态重构”思维重塑课程体系。在模块化架构中,着力构建“技术适配—能力进阶—场景迭代”的协同机制。基础层强化新闻伦理与传播理论内核,通过思辨训练筑牢价值根基;应用层对接全媒体生态,将智能采编、数据叙事等前沿技术拆解为可组合的“技术积木”,联合头部媒体开发“自然语言处理”“AIGC工具应用”等微专业课程,形成可动态更新的技术模块库;实践层则打破传统学期壁垒,将媒体在研项目转化为跨周期实训任务,如沉浸式舆情推演或元宇宙报道策划,要求学生在真实生产流程中完成技术选型与内容创新。课程迭代机制设立“部校双轨评估”体系,既追踪生成式AI等新兴技术的渗透路径,也监测学生能力图谱的适配缺口,通过弹性增减模块实现教学供给与行业需求的动态咬合。这种“理论筑基—技术拆解—场景反哺”的螺旋式架构,既规避了技术工具主义的陷阱,又构建起应对传媒业态变革的弹性培养空间。
(二)搭建部校协同实践平台深化产教融合
建构部校协同实践平台需突破传统校企合作的物理限制,通过“虚实共生”的融合机制重构产教关系。物理空间层面,可创建多模态实践工坊,将高校新闻实验室与媒体采编系统深度耦合,形成从选题策划到跨平台分发的全流程实训场域。学生在沉浸式操作中,既能掌握智能写稿、算法推荐等前沿技术,又能在动态轮岗中理解媒体运营的底层逻辑;虚拟空间则需构建数据互联的云端协同系统,通过接入媒体历史案例库与实时舆情数据库,使教学实践突破时空局限,学生可远程参与重大报道的数据挖掘,也可对热点事件进行传播链仿真推演。平台运作需创新“需求反哺”机制,由媒体发布真实项目需求,师生团队通过竞标制承接任务,在行业导师指导下完成从方案设计到落地实施的全周期实践,最终成果直接转化为媒体生产力。更具突破性的是建立“技术对流”通道,将学术研究成果嵌入媒体技术迭代,例如将人机协作研究成果转化为智能采编系统的升级方案。这种双向赋能模式不仅打破了校企资源壁垒,还催生出教育链与产业链深度咬合的新型生态系统。
(三)建立双聘制度强化师资实战能力
双聘机制的创新在于打通学界与业界的知识对流通道,通过“双向嵌入”实现师资能力的结构性升级。在岗位设置层面,需构建“双栖型”教师准入标准,重点引进具有五年以上重大报道策划经验或新媒体技术研发背景的行业专家,以“项目制教学”模式将前沿采编技术(如AIGC工具应用、数据新闻可视化)转化为模块化实训课程;同步推行高校教师“业务轮岗”计划,派遣理论型教师赴主流媒体担任融合传播顾问或深度调查项目负责人,以实战淬炼其技术敏感性与行业洞察力。协同创新维度,可组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由媒体技术总监与高校教授共同主持智能传播算法优化、元宇宙新闻场景设计等课题攻关,使科研成果既服务于课堂教学情境重构,又能直接驱动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此外,需建立动态化考评体系,将教师主持的横向课题经费规模、研发技术专利转化率等指标纳入职称晋升核心要素,同时通过“知识产权交叉授权”模式保障校企双方的创新收益。这种多元式互动机制不仅突破了传统师资的知识边界,还通过“理论—实践—理论”的认知迭代循环,塑造出能驾驭智媒时代复杂传播生态的复合型教学团队。
四、结语
部校共建模式开创的实践应用型新闻人才培养路径,重构了新闻传播教育生态系统的运行逻辑。该模式以“课程—平台—师资”三重耦合机制为支点,撬动了传统教育场域与行业实践场域的能量交换:在课程架构层面,通过解构学科壁垒形成的动态知识模块,使人才培养标准始终锚定行业前沿需求;实践转化层面,依托校企共建的沉浸式实训平台,将技术变革压力转化为教学创新动力;师资整合层面,双师协同的“理论—实务”对话机制,催生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教育新方向。这种打破边界的制度设计,不仅重塑了新闻教育从知识传授到能力迁移的实现路径,还在媒介融合纵深发展的语境下,构建起教育供给侧与行业需求侧的良性共振机制,其探索实践昭示着:当高等教育机构主动嵌入社会创新网络时,既能培育出具备全媒体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又能为传媒行业转型升级注入持续动能,最终实现教育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共生演进。
【作者王立红系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讲师;覃崇夏系广西现代职业技术学院宣传部干事。本文系广西河池学院校级教改课题“基于部校共建模式下实践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建构与探索”(项目编号:2023EA005)】